中国骨科七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发展概略

新中国成立之前,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华医学会总会(上海)于1937年成立了骨科小组,由6位中国骨科先驱——牛惠生教授、胡兰生教授、叶衍庆教授、孟继懋教授、任廷桂教授及朱履中教授组成,积极参加伤员的救治工作(图2-1)。骨科小组的成立标志着骨科在中国成为独立的专科,同时也是我国骨科学会最早的雏形,为中国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骨科在全国的普遍开展,骨科队伍日益壮大,1978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孟继懋教授、上海瑞金医院叶衍庆教授倡议并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80年5月在天津举行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骨科学术会议时,正式宣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成立,选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教授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聘请叶衍庆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选举天津医院陶甫教授、上海瑞金医院过邦辅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杨克勤教授为副主任委员。第一届委员会决定每3~4年召开一次全国性骨科学术会议和创办《中华骨科杂志》。
图2-1 1937年骨科小组在上海成立
前排左起:胡兰生、朱履中、牛惠生;后排左起:任廷桂、孟继懋、叶衍庆
《中华骨科杂志》的前身是原天津市立人民医院(现天津医院)方先之教授主编的《骨科进修班通讯》,1961年改名为《天津医药骨科附刊》。中华医学会委托天津医院编辑、天津医药科学技术情报站出版(中华医学会文件1980年157号)。由天津医院陶甫教授任首任主编,原《天津医药骨科附刊》编辑部全体人员转入《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1981年《中华骨科杂志》第一期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受到了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图2-2)。《中华骨科杂志》作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官方期刊,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领导和学术支持下,始终坚持反映我国骨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指导医疗、科研、教育实践,交流国内、外经验,以提高我国骨科学术水平的办刊宗旨,成为骨科学界开展学术讨论、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阵地。
图2-2 1981年《中华骨科杂志》创刊及发刊词
图2-3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
图2-4 第一届手外科学组成立
1981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成立,这也是骨科学分会正式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学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教授担任学组组长。
198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南京)期间,选举出第二届全国骨科学分会委员会委员39名(图2-3)。聘请上届主任委员冯传汉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选举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澍寰教授为主任委员,上海瑞金医院过邦辅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吴祖尧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宋献文教授为副主任委员。改选并成立了《中华骨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过邦辅教授任主编。
第二次骨科学术会议上还分别成立了脊柱、骨肿瘤、基础研究学组。会后又陆续成立了骨折内固定、手外科(1994年独立,成立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骨关节创伤学组(图2-4)。
各学组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有关专业医生的相互联系,定期召开会议,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有的学组还创办了杂志,如《手外科杂志》(1985年创刊,1993年更名为《中华手外科杂志》(图2-5),编委会现任总编辑为顾玉东院士,编辑部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劳杰教授任编辑部主任)、《骨与关节损伤》(1986年创刊,现更名为《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等。各学组还积极举办了不同类型学习班以推广和普及骨科专业知识,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及技术水平。
1986年骨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
1989年10月,第三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在山城重庆举行,同时进行了骨科学分会的换届改选工作,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澍寰教授连任主任委员,上海瑞金医院过邦辅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郭世绂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吴之康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图2-6)。
图2-5 《中华手外科杂志》
图2-6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二、三届委员会
图2-7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创刊揭牌
1992年10月,第四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期间骨科学分会进行了换届改选,选举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耕町教授为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澍寰教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承达教授为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罗先正教授为秘书长。
1996年,第五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耕町教授连任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天驷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荣国威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教授为秘书长。
1999年,《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创刊,现任总编辑为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裴国献教授,编辑部设在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余斌教授任编辑部主任(图2-7)。
200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在医学会83个专科分会中首先创办专科通讯刊物——《骨科通讯》(图2-8),为广大中国骨科医生提供了沟通与信息交流平台。
图2-8 《骨科通讯》
2000年,第六次全国骨科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时进行骨科学分会换届改选工作。聘请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党耕町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教授当选为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荣国威教授、上海瑞金医院杨庆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君长教授为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侯树勋教授为秘书长(图2-9)。在本届委员会的领导下,扩大健全各学组,并成立了新学组——微创学组,同时积极加入各类国际组织,如:骨关节十年(Bone and Joint Decade)、亚太地区骨科学会(APOA)等。
2004年8月骨科学分会在北京召开换届选举大会,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教授连任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侯树勋教授、上海瑞金医院杨庆铭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裴福兴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仲强教授为秘书长(图2-10)。
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带领和推动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相继成立骨科学分会,推选当地德才兼备,技术精湛,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和科研成就突出的同志组成省级委员会,定期召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术交流会,组织学习班培养年轻医生,共同推进我国骨科事业不断发展,欣欣向荣。
图2-9 200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及部分老专家合影
图2-10 200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
由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国外学者纷纷来中国各医学院、医院参观、访问、学习交流,各地分会也邀请国外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和专题交流。在辉煌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继续教育市场混乱、医生法制观念不强等,针对上述现状,以邱贵兴教授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提出“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为龙头,以中华医学会为依托”,参照发达国家骨科年会的模式,每年组织大规模的中国骨科年会(COA),创出品牌效应,以此替代低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逐步消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规范骨科医生的职业操守以及医疗行为,逐步与国际接轨,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知名的品牌学术会议。
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全国骨科医生的积极响应和中华医学会的大力支持。经过将近1年的准备,2006年11月12—15日中华医学会第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收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发来贺信,并有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卫生局等多位领导莅临开幕式(图2-11)。COA大会将过去3~4年举办1次改为每年定期举办。
2007年中华医学会第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COA国际学术大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议期间召开了换届选举,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继续连任骨科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岩教授当选候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裴福兴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曾炳芳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仲强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金大地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为秘书长(图2-12)。
图2-11 2006年第一届COA大会收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发来贺信
2007年4月《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创刊,杂志编辑部设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著名医学专家邱贵兴院士、余楠生教授担任总编辑,卢世璧院士、戴尅戎院士担任本刊名誉总编辑(图2-13)。
为进一步完善骨科组织建设,骨科学分会于2009年4月成立了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11月成立了护理学组。至2009年11月,骨科学分会完成全国骨科医生登记,登记注册骨科医生3万余人。
2010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COA国际学术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期间进行了换届选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岩教授担任骨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为前任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当选候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裴福兴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曾炳芳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仲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图2-14)。
图2-12 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
图2-13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在全体骨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骨科分会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4月24日,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骨科学分会被授予“先进专科分会”称号(图2-15)。
2011年7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显微修复学组正式获批成立。
图2-14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图2-15 201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获得“先进专科分会”称号
2012年,骨科学分会首次推出Travelling Fellow项目,开始与AOSpine、AOTrauma、AAOS开始合作:①与AOSpine合作推出青年医师培训项目(COAAOSpine Travelling fellowship),在全国范围内选出10名合格医生于9月分别赴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等AOSpine中心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②与AOTrauma合作推出的COA-AO创伤青年医师出国培训进修项目(COA-AO Trauma Travelling Fellowship),选拔出20名来自国内二三线城市的40岁以下的青年骨科医生骨干,由COA资助到AO国际培训中心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图2-16);③与AAOS合作推出COA-AAOS教育合作项目,AAOS于2012年5月份派出两名专家分别对国内5家医院进行评估,并由AAOS从中选出3~4家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骨科基本原则培训。
图2-16 Travelling Fellow项目
2013年3月《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创刊,编委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担任总编辑,编辑部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殿英教授任编辑部主任(图2-17)。
2013年骨科学分会进一步细分及完善专科建设,关节外科学组下分别成立膝关节工作委员会和髋关节工作委员会;脊柱外科学组下分别成立脊椎工作组、腰椎工作组、脊柱畸形工作组和脊柱创伤工作组。2013年4月骨科学分会小儿创伤矫形学组正式获批成立。
图2-17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11月中华医学会第十五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八届COA国际学术大会在北京市召开。会议期间进行了换届选举,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担任骨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岩教授为前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当选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仲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上海长征医院袁文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图2-18)。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于2015年8月创刊,编辑部设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任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图2-19)。
2016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在北京市召开。会议期间进行了换届选举,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担任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为前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当选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西安市红会医院郝定均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刘璠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图2-20)。
2019年6月经过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届理事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专家审议通过,骨科康复学组正式获批成立,中西医结合学组、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创新与转化学组为筹备组。至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下属16个专业学组和青年委员会,实现了骨科亚专业全覆盖,构成了完备的专业体系。
图2-18 2013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
图2-19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创刊及第一届编委会
图2-20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
回顾历史,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已经走过了39年的辉煌历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看到,未来骨科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分科更为细致,诊疗技术日趋人性化、微创化、智能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也必将更加广泛,基因重组技术有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技术革命与科学发展,心理因素在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些发展趋势都对骨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骨科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全体骨科同仁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知识,锻炼技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我国骨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