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在19世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阶段的发展中,传统医学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有着很强实用性的中医骨伤科仍在这一个历史漩涡中艰难前行,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中医骨伤理论进步
晚清名医唐宗海认为骨伤科重在血证,著有《血证》一书并指出“跌打折伤一切,虽非失血之正病,而其伤损血脉,与失血之理,固有可参,因并论之”“凡跌打已见破血出这,其症无偏阴偏阳之病,务从止血为安”,并擅长小柴胡汤达标和里,极大地影响了民国一大批骨伤科名医:王子平、李广海、高云峰、刘寿山等。中医讲究整体论治、内外并重、辨证施治,四川名医杨天鹏重视培补脾土,认为人体之后天强盛,运化有节,则气血充盈,断骨得气血滋养必能较快愈合。石氏伤科则侧重于气血之中的“气”,认为“气血兼顾,以血为先是临床常用的治标之法,以气为主的气血兼顾为刻刻留意的图本之计”。此外,河北骨伤名医郑怀贤(1897—1981年)强调治“心神”,认为应注重患者的状态,重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能积极配合,获得较好的疗效。
(一)著作
这一时期的论著集合了以道教功夫正骨和少林伤科为一体的少林武术伤科以及正统医学的特点。明朝形成的武术伤科、少林学派在晚清及民国时期有较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跌打点穴及按穴论治的诊疗经验,并留下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如《少林寺毛公秘传无论图》《龙源洪氏家传跌打秘方》《少林寺秘方同人簿》《少林寺秘传十二时辰二十四方》等。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刊行的正统中医骨科专著有赵濂《伤科大成》、金倜生《伤科真传秘方》和董志仁《国医军阵伤科学概要》,来章氏辑《易筋经》也流传较广。论及金疮、骨痈疽和骨肿瘤的外科著作则有许克昌《外科论治全书》、赵濂《医门补要》、余听鸿《外科医案纂编》、高思镜《外科医镜》、马培之《外科传薪集》和张觉之辑《张氏外科十三方考》等。其他的论著,如唐容川《血证论》、《验方新编》等也论及骨科治疗。此外还有刘泽一的《正骨秘法》(1922年)、季爱人的《中医伤科病理学》(1926年)、董志仁的《国医军阵伤科学概要》(1935年)、罗裕生的《伤科中西独步》(1943年)(图1-1)。
(二)诊断
金调生撰写的《伤科真传秘抄》(1932年)中就要求学生即使是在漆黑的夜间也能通过手摸触碰等方式正确识别某一部位的骨骼,这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非常熟悉骨骼的结构形态。魏指薪(1894—1984年)就擅长通过摸法判断骨折、骨碎、骨歪等不同患病情况,还能够分辨筋歪、筋断、筋走等差异,很多情况下X线片未显示异常骨折类型,魏氏也可通过手摸心法进行诊断。河南平乐郭氏正骨的传人高云峰(1905—1976年)提出了辨尿液判断患者的气血盛衰、脏腑虚实以及骨折的愈合情况。福建伤科名医林如高(1888—1985)年)擅长听诊,即通过骨折部位产生的声响,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
图1-1 中国骨伤科早期三部代表著作
A.《伤科大成》;B.《国医军阵伤科学概要》;C.《外科医案纂编》
二、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骨伤科重在复位、固定
晚清赵廷海在其所著《救伤秘旨》(1852年)中力倡“单人复位法”,该法可以很好地纠正肩关节脱位、颈脱等,贫困地区均可普及。骨科世家林如高,骨伤整复的手法之中结合了气功疗法,提出了触摸、拔伸、持牵、按正、提托、推挤、摇转、反折、理筋、分骨等十法,被称为“整骨神医”。四川名医杜自明(1877—1961年)同样擅长手法复位,他总结出治筋伤难于治骨伤的特点,复位常用牵、接两法,固定重在挤靠。独创的治筋点穴按摩配合弹筋拔络手法,辅以滚摇升降,可以明显促进患者关节活动,进而减少软组织粘连,达到理疗的作用。少林嫡传的伤科名医王子平(1881—1973年),是近代的武林泰斗,其治伤经验更是融合了擒拿和正骨手法,将导引与武术相结合,在骨伤科届独树一帜。其正骨手法重视经穴的点、面、线,反对将天应阿是穴作为唯一取穴标准。王氏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以痛为俞,取穴取自邻近和循经部位,“面”则为辅以理筋和活动肢体,远端取穴照顾“线”,王氏提出不能使用拙力和暴力反复整复。以手法治疗著称的还有北平名医刘寿山(1904—1980年),强调伤科治疗“七分手法三分药”,在骨折复位中,以“拔不开则按不正”为指导思想,贯彻“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其治脱臼,强调一个“摘”字,用摘法解除关节两端的重叠交锁,以利复位。
(二)骨伤科器械
在这一时期,外科器械发展到十多种,用于骨科治疗的器械完备。在处理骨折时,强调麻醉药的应用,如以闹羊花为主的内服麻醉药,以及蟾酥、生乌头等外用药以达到局部麻醉后,施行整骨手术。金倜生训练学生通过摸骨骼标本,以形状分辨是何骨,并在《伤科真传秘方》中强调初学必须熟悉骨骼的结构和形态后,才能施行整骨。另外,这一时期还整理以往对骨痹、骨痈疽和骨肿瘤的治疗经验。王维德论治骨痈疽的经验,以及王氏所制的“阳和汤”和“阳和解凝膏”成为这一时期治疗骨痈、石疽的通用方(图1-2)。除此之外,导引练功疗法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产生重要影响。上海石氏伤科尤长于医治伤科之内伤病,如伤筋络、骨节筋膜伤等等,擅长使用柴胡配合其他方药治疗脑气震伤、胸胁内伤、腹部内伤等。林如高除手法疗伤外,也精于药治,其家传及个人经验所成验方达102个之多。总之,重视麻醉镇痛药和引经药的使用,亦为近代中医骨伤科使用内服药物的特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医骨科事业亟待恢复。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大医院设有专业骨科,而且多为西医骨科。少数的中医骨科医生只能在民间以个体形式行医,专门正骨按摩、治疗跌打损伤。
图1-2 中国骨伤科发展的早期文献记载及内服药方
A.早期文献《伤科真传秘方》;B.内服药“阳和解凝膏”秘方
图1-3 中医发展早期最高研究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
(一)中医骨科教育及研究机构
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党和政府支持中医发展的背景下,中医教育及研究机构在全国相继建立。1955年,作为中医的最高研究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研究机构,专门从事中医研究工作,提倡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图1-3)。1956年秋,首次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省市建立中医学院。1958年,全国又相继地建立起二十多所中医高等院校。1981年福建中医药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中医骨伤系,此后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骨伤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骨伤科人才。时至今日,许多中医药院校和部分西医院校,均能独立招收中医骨伤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随着中医教育及研究机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继承、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的人才,前臂双骨折即为当时的重要发现。
伴随着中医院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医骨科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也逐渐得到重视。第一批设立的中医学院未设正骨专业,1958年设立河南平乐正骨医院,专门培养高级中医骨科专门人才,招生四届培养三批中医正骨人才,毕业学生235名。该学院虽于1962年停办,却为全国培养了中医骨科技术骨干,毕业生大部分成为以后各地的中医骨科学科带头人(图1-4)。
中医骨科人才的培养,为骨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到20世纪60—70年代,全国很多县市医院成立了中医骨科(正骨)医院,比较著名的有山东文登县、广东佛山县、广西玉林等。
(二)中医骨科传承及经验整理
随着中医骨科队伍的壮大和发展,一些著名的中医和伤科医师依据其已有骨科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整理、挖掘和提高骨科经验。
传统中医骨科具有集合正统骨科及武术伤科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医骨科技术的传承,学术经验得到整理和提高,并取得了很多成果。1956年开始,各地著名老中医的骨科经验得到整理和继承,影响较大的如河南郭春园、郭维淮,上海石筱山、魏指薪,天津苏绍三,陕西郭汉章,北京刘寿山、杜自明,山东梁铁民,黑龙江陈占魁和福建林如高等。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他们的学术及临床经验,先后从各地抽调一批技术力量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图1-4 最早建立的专门骨科医院
A.河南洛阳平乐正骨医院旧址;B.河南洛阳平乐正骨医院新址
图1-5 依据早期中医骨科传统经验编纂的专著
A.《洛阳平乐正骨》;B.《刘寿山正骨经验》;C.《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这一时期所发掘整理的中医骨科经验,几乎都是祖传五代(即19世纪以前)的传统经验,如河南高云峰、郭春园,天津苏绍三,上海石筱山等。石筱山所创立的伤科始于百余年前的石氏先祖兰田公,学术上尊薛己学说,喜用温补法。魏指薪所传之魏氏伤科以手法为主,导引练功。王子平既是伤科医家,又是武术气功家,与魏氏伤科同擅长导引练功。这些老中医的经验被整理成专著出版发行,推动了中医骨科事业的发展,如《洛阳平乐正骨》《中医治疗骨伤科经验》《临床正骨学》《正骨学》《刘寿山正骨经验》《陈氏祖传正骨疗法》《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等(图1-5)。除了出版相关著作外,这些老中医的经验还得以在公开发行的杂志、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中医骨科论文。
在诊疗技术上,这一时期中医骨科发挥其手法整骨的优势,先后取得手法整复陈旧性肩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的成功;中医骨科手法整复、局部小夹板固定、动静结合的骨折疗法较之西医托马斯学说的骨折疗法愈合快、功能好;到1959年,北京、上海、武汉、南宁、大连、沈阳和湖南等地报道以中医方法为主治疗骨折4 500例,获得良好的效果。中医骨科的复位技术,对脊柱劳损和关节炎的治疗手法以及治疗骨髓炎、骨结核的经验也相继得以整理。中医骨科发展简史及其在历史上的成就也得到梳理,传统经验进一步被发掘,各家经验得到发扬。随着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从而出现了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骨科理论和经验,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的新阶段,中医骨科得到发扬和广大。
四、近现代中医骨伤流派
中医骨伤科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师承制度,我国历代形成了不同的骨伤科学流派,各医家在临床实践经验中通过不断的积累、观察,形成了各领风骚的骨伤科理论体系,并代代相传承至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总结出了当代比较有影响的中医骨伤科流派,共三十余家。骨伤科医学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下面我们主要以地理位置分为北方和南方流派来进行叙述。
(一)北方各骨伤流派
1.河南
河南郭氏正骨闻名于世,流传至今已为第八代传承人,其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中郭春园(第五代传承人)、高云峰(洛阳正骨医院创始人)、第六代传人郭均甫、郭维淮,第七代传人郭焕章、郭汉章、郭允章等都是代表人物,郭氏传人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如郑州、洛阳、西安、兰州等,传播从事郭氏正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平乐正骨学院,为我国培养了数百名骨伤科专业学生,为祖国的骨科事业增砖添瓦。郭氏正骨有其独特的整体辨证体系,讲究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其治疗体系也较完善,在手法、器具固定、药物辨证论治以及功能康复方面都有其整体的治疗手段。“洛阳正骨”早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洛阳正骨医院则为郭灿若的夫人高云峰创建,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及产业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
2.天津
天津苏氏正骨始于明末清初,代表人物为苏宝铭、苏宝恒,同样有其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治疗体系,苏氏正骨最擅长手法治疗,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摸索出一整套独特的正骨复位手法和行之有效的骨折夹缚固定方法,当时在天津乃至全国堪称一绝,苏式正骨强调“按骨折的规律处理骨折”,对于一些复位困难的复杂骨折,都有其独到的整复方法,文献报道治疗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前臂骨折、科雷氏骨折、成人股骨干上1/3骨折等均有其独到之处。苏式正骨治疗跌打损伤的苏氏万应膏(外用)黑砂丸、苏七散等药物也是全国有名。
3.北京
(1)北京刘氏正骨:
刘寿山(北京,1904—1980年),19岁拜文佩亭为师,全面学习发扬了文式的经验,他提出了“七分手法,三分药”的观点,将手法放在第一位,为北方太医院派的代表医家。刘氏提出的接骨、上骱、治筋二十四法,即“推、拿、续、整、接、掐、把、托,接骨法也;提、端、捺、正、屈、挺、扣、捏,上骱法也;戳、拔、捻、揉、归、合、顺、散,治筋法也”。刘氏还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身体一般情况等,手法中仍注重辨证论治。刘氏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而又实用的练功术式,并运用于筋骨损伤的治疗和调养之中,疗效突出。刘氏还强调伤科治疗“七分手法三分药”,在骨折复位中,以“拔不开则按不正”为指导思想,贯彻“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其治脱臼强调一个“摘”字,摘除关节两端的重叠交锁以利复位。
(2)中医研究院葛氏正骨:
葛云彬,江苏省江阴市人。14岁师从伤科名医韦鸿海,最早行医于金坛、武进等地,后在江浙一带(上海、苏州、扬州)等地设立诊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苏州中医诊所正骨科主任,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葛氏擅用手法治疗伤疾,临床常用损伤紫金丹、肩关节习惯性脱臼方内服治伤。在治疗关节脱臼中,总结出一套轻松灵活的闭合复位手法,对骨髓炎、骨结核治疗亦有丰富经验。
(3)中医研究院刘氏正骨:
刘道信,山东省邹平县人,世传少林武技和正骨医术。刘氏正骨尤其擅长上肢骨折的整复,擅长辨证论治错位骨缝,对运动、舞台损伤等的治疗也有其独到之处。“手摸心会,有的放矢,灵活轻巧,对症而施”是其主要学术思想,其治疗手法包括捏、提、按、拨、点、颤、鼓、拿、压、挤、牵、揉、推、端、续、整等16种,各个手法均可单独或者结合使用,刘氏强调“手摸心会,有的放矢,灵活轻巧,对症而施”,在接骨方面,刘氏更注重患肢的功能及外形,不苛求精准复位,强调对骨折这周围软组织的治疗,对各类型内伤杂症,还研制了正骨紫金丹、跌打丸、麝香接骨膏接骨散、金刀铁扇散、红衣洗药等膏丹丸散制剂。
(4)双桥罗氏正骨:
罗氏正骨源于清朝中期,代表人物罗有明——“双桥老太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名扬北京,罗东亚是罗氏正骨的第七代传人,曾广开学习班,弟子遍布全国,现任中国脊柱诊疗协会副会长、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国骨伤学会委员、中国骨伤研究会委员。罗氏正骨手法的特点为“稳、准、轻、快”,治疗上讲究“两轻一重”或“一轻一重”“三定点”。其诊疗要诀包括凡正骨者必察其行,询其源,触其位,闻其声,施其法,观其志意与其疾能,方可疗以筋骨之患。言正骨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恶于正骨者,不可于言志德之巧。伤不许治者,伤必不治,治之功则微矣。基本手法有37法之多:摸接端提拉,扳拨按摩压。顶挤蹬揉捏,松解点穴“法”。捧拢复贴“用”,旋转“与”推拿。摇摆挂牵引,分离叩击打。罗氏正骨还讲究三兼治“正骨、正筋、正肌肉”,祖传有接骨丹、跌打止痛散、外敷接骨丹、外敷接骨散等药物。
4.吉林
刘氏正骨代表人物刘柏龄,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的一有名的医学世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主持研发“骨质增生丸”“风湿福音丸”“健骨宝胶囊”“壮骨伸筋胶囊”“接骨续筋片”“复肢胶丸”“汉热垫”和“药炷灸”等。在其独到的“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指导下,推重手法,仔细研读《内经》提出按摩导引等治疗手段,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手法发扬为治骨和治筋手法两类,把治骨手法归纳为拔伸、屈伸、旋转,端挤、提按、分骨、折顶、牵抖——八法,治筋手法划分为推、摩、揉、按、分、理、弹、拨——八法。还自创有“点刺‘暴伤点’”法治疗急性腰肌扭伤,自创“一牵三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自创“按摩理筋法”和“旋转牵拉松解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是全国公认,即以按、压、揉、推、 五个轻手法为第一步;以摇、抖、扳、盘、运五个重手法为第二步。
5.辽宁
(1)辽宁苏氏正骨:
创始人为苏相良(1901—1980),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人。早年民间行医正骨按摩,总结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苏氏正骨四法”,即分神复位、刚柔固定、内外用药、益气练功四大法。1956年进入海城镇中西医联合诊所工作。1958年成立了海城镇医院,任中医整骨医师。其子苏玉樵、苏玉新继承父业并将苏式正骨发扬光大。
(2)辽宁孙氏正骨:
孙华山,辽宁省安东(丹东)东沟(东港)人,骨伤学界的泰斗。早年随父学习中医正骨,后拜清末华佗嫡传弟子马义为师。孙氏重视气血学说,手法治疗以摸、接、端、提、拔伸等法为主,辅以按摩、推拿等法。复位后一般用纸壳塑形板外缠白布绷带功能位固定伤肢,注重皮肤紧贴外敷药膏,纸板干燥后可自行塑形,这样可以增强患肢的局部固定力。自制药物包括内服外用药,内服药方有独一散、独参汤、接骨丹、活血片等,外用药方有一扫光、外用敷药膏等。
6.黑龙江
(1)樊氏正骨:
樊春洲,辽宁省辽阳县人,1965年在黑龙江中医学院任教。樊氏极为重视骨折整复后的固定,研制有“牵引固定活动床”“木槽牵引固定”“自控活动牵引固定床”等固定设备,其独创的“连体夹板”加强了固定关节的作用,治疗近关节或关节内骨折时简化了固定过程;樊氏特色治伤用药包括初伤血肿期——活血丸、腰痛宁冲剂、骨增丹等。
(2)哈尔滨陈氏正骨:
哈尔滨陈氏正骨由陈占魁、陈占元两兄弟一手建立,祖传整骨固定手法,即“放置法”“副木固定法”和“局部加压法”,并结合自身经验自创“五部检查手法”、正骨八法、整复脱臼八法等。陈氏独创了骨折瓦形固定器,方药为祖传秘方包括活血散、活血祛瘀祛风汤、接骨散、止痛散瘀膏、止疼膏等。
(3)哈尔滨夏氏正骨:
从传奇人物夏和尚开始,到双城堡“夏大善人”夏文昭,再到“西大桥夏大夫”夏静华,夏氏正骨从双城堡带到了哈尔滨。夏氏第三代传人夏静华大夫——西大桥夏大夫,自幼随伯父夏文昭学习医术,以其精湛的医术创出了自己的招牌“夏静华正骨诊所”,在冰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夏氏正骨尤善手法,最讲究快速无痛。提出“三早”治疗原则,即早期复位、早期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内外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具有少林伤科的特色。
7.河北
河北李氏正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代表人物李墨林,河北省元氏县人。李氏幼年随父、叔学习祖传中医正骨医术,后又受业于少林支派。李氏以治疗筋伤为专长,已成一派,历经了八代人的实践与探索、继承与提高,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其独特的正骨手法,以一次性外敷“白公鸡接骨丹”奇妙秘方为代表的鲜明用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其按摩手法的特点是按照经络穴位,以“一指针、弹拨、牵引”为主,辅以其他手法,来达到治愈目的。
8.山东
(1)肥城梁氏正骨:
山东肥城梁氏正骨,始于梁遂,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历经14代。梁氏正骨术始于清乾隆年间,相传已历八代三百余年。据1929年《泰安县志》载:“增生,字莲峰,安驾庄人,精岐黄并发明接骨,凡跌打车轧皮不破而碎骨者,先接好,以膏药贴患处,再用竹木逼挺,无使错乱,不数日结成一片,愈后尚能负重其效实过西人,世传遗术,远近赖之”。正骨手法特点体现稳、准、轻、快。梁氏正骨以祖传手法整复为主,小夹板固定为辅,固定器材以杉树皮为主,外贴接骨膏药,内服祖传中药秘方,梁氏膏药系祖传秘方,该药选用麝香、象皮、天麻、藏红花,血竭等近百种名贵地道中药材,严格配方,精心熬制而成,对各种骨折及骨病具有显著疗效。
(2)崂山贾氏伤科:
代表人物贾立惠,山东省崂山县人。贾氏伤科擅长武功点穴,针对点穴既能制人,也能医人的特性,结合临床经验进行了改进,治疗疾病有较好效果。贾氏点穴常用穴位约一半为传统针灸常用穴位,其余为专用点穴穴位。总结出常用特定刺激线16条(上肢6条,脊背2条,下肢8条),其点穴的基本疗法包括点、按压、掐、拍打、叩打、扣压、捏挣、抓拿、捶打、矫形,共计十法。
(二)南方流派
1.上海
(1)上海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创始人石兰亭,是享誉上海的中医骨伤科流派。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第一代石兰亭融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开创石氏骨伤学派。第二代石晓山、第三代石筱山、石幼山、第四代石仰山、石印玉、石鉴玉不忘前人,不断发扬扩大石氏骨科。十三科一理贯之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三十二字治病思想包括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三期治疗内伤疾病,手法上注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准则,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石氏伤科药治大多为古今验方,包括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三色敷药、伤筋药水、经验洗方等。
(2)上海魏氏伤科:
魏指薪,山东曹县人家,魏氏伤科第21代传人,魏指薪精通少林武术,1925年时到上海行医,1955年率家人参加上海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工作,其主要贡献在于将武功和内家功与伤科相结合,集魏家伤科于大成,并将其发扬光大,当时成为了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魏氏伤科的骨折复位手法有16法;关节复位手法多达10种;软组织损伤分为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2种,单式又分为14种,复式手法18种,内伤手法8种。不同于传统小夹板,魏氏主张采用软硬结合。魏氏伤科在内治方面有其独到的心得,分为三期辨证施治。外治方药也均是祖传秘方,长于碎骨丹、三圣散等药物,其中熏洗药是魏家祖传的洗方。
(3)上海王氏伤科:
王子平,河北沧州人,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擅长武术伤科,继承少林流派,在基础理论上王氏提倡活血与理气并重,方药常在十三味左右,并因病加减施治。王氏经过长期摸索将内治法概括为三期十法。外用药验方包括消瘀止痛药膏、舒筋活络药膏、接骨续筋膏、上肢损伤洗方和下肢损伤洗方等。王氏率先提出“新正骨八法”,即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提挤按、摇摆叩击、挤捏分骨、触顶合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其中还灵活融入了擒拿、点穴与正骨理筋手法,王氏练功法闻名于世。
(4)上海施氏伤科:
施氏伤科发迹于江苏海门,第三世传人施秀康爱好医学且精于拳术,其子施元昌、施元亮均承祖业,悬壶救世。1938年施元昌之子施维智与叔父施元亮被评为上海伤科八大名家之一。施氏强调辨证论治,再加祖传数代的膏药外敷,手法复位方面,敷贴夹缚和内治相结合。施维智尤擅长脑震荡后遗症的治疗,对腰腿软组织损伤颇有心得。施维智还学习先现代医学,改进了部分夹敷和药治方法。
(5)闵-殷伤科:
殷氏伤科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起源于苏州思婆巷。闵氏与殷氏结亲后成为闵-殷伤科。1910年前后,殷致祥及其子殷震贤相继在上海行医,闵家先由闵采臣行医,后为闵贤玉。闵-殷伤科治病讲究辨证论治,重在整体。临床多用黄芪甘温补气治疗劳损宿伤。针药手法并举治疗各类风湿痹证。独创了一人复位法治疗髋关节前后脱位。内服方药有活血丸、新伤续断汤、祛瘀止痛散、接骨续筋散、柴胡细辛汤、止血散等。
(6)陆氏伤科:
陆氏伤科相传至今已有三百年之久。源于宁波老陆家伤科,始祖为陆士逵,第六代传人陆银华终成一派,其女陆云响作为第七代传人,于1937及其丈夫陆清帆被称为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陆氏伤科擅长治内伤,三期治疗脑伤最为有名,内治为主,辅以外敷疗法,早期重镇安神为主,中后期补益肝肾亏损,脑气虚衰。理气行血汤理气、行气,治疗胸胁内伤。腹部内伤理气为主,祛瘀为辅,代表方为舒筋活血汤、三花汤,经验效方常用隔下逐瘀汤、桃仁承气汤等。会阴损伤独创海底方,二一散善治肾挫伤。
(7)佟氏伤科:
佟氏伤科先辈开设武馆授徒,传至佟忠义已有300余年历史,代表人物佟忠义,出身河北沧州。佟忠义精于武术,传承了祖传的整骨伤科医术,并提出“手法为主,药物为辅”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推、拿、拗、合、撑、拉、提、捏、掤、气这一“整骨十字诀”,固定方面将“小夹板固定法”炉火纯青。其子女均继承家业。本门独特经验方有接骨丹、跌打万应散、外用熏洗方等。
2.广东
(1)何氏伤科:
何氏伤科世代业医,祖辈精于伤科,代表人物何竹林,重视人体解剖学,强调手法应眼到、心到、手到,医者应懂得借力,即借助自身的体重、腰力、腿力、手力等,复位手段应稳、准、巧。喜用反折手法复位肌肉强健的青壮年长骨干骨折伴缩短者。何氏伤科非常重视“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内治“八法”为基础,重血气、治兼病。三期接骨内治,初期用药以祛瘀生新,攻多补少,方用桃仁承气汤;中期宜活血祛瘀,攻补兼施,方用复元活血汤;后期宜生新祛瘀,补多攻少,方用八珍汤、四物汤、补中益气汤。
(2)李氏伤科:
李广海,广东省佛山县栅下茶基人,其父李才干为清代名医,李广海自小随父学医,不同于其他医家仅治疗跌打损伤,还通晓内、外、妇科。擅长治疗枪伤、胸腹伤和烧伤等创伤。李氏重视局部与整体,手法与药物兼顾,尤其重视骨折的动静结合,强调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独创杉树皮夹板,可用于各种四肢骨折。“李广海风湿跌打膏药”“李广海跌打丸”为祖传秘方。
(3)蔡氏伤科:
蔡荣祖籍广东省海康县,医学世家,广东省名老中医,祖父蔡忠所创的“万花油”治疗骨折、刀伤、烫火伤等享誉全国。蔡氏擅长非手术疗法治疗各类骨病及骨折。伤科内治中推崇薛己的以脾胃、肾命为主,重视先天、后天的作用,尝到脾胃肾兼补的学术思想,创造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伤科辨证论治体系。为中西医结合学派,临床和教学中取各家所长。对于难治性关节内骨折,主张适当整复,合理固定,并尽早行功能锻炼,对迟缓及不愈合患者,从补益肾脾入手,结合手法、熏洗等,效果显著。
(4)管氏伤科:
管镇乾,其子管炎威,其孙管霈民均为广东近代外伤科名医,以精准的礼尚手法和独特的固定方法闻名于世,管炎威编撰有《伤科学讲义》《救护学讲义》《救护队讲义》等,曾担任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外伤科主任,全国中医教材编委会委员。其孙管泽球号霈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任广东中医专、光汉中医学校、汉兴中医学校外伤科教席,编有《外科讲义》《花柳学讲义》等教材。管氏伤科注重望诊及触诊,手法复位轻巧准确,小夹板固定更是一绝,中医理论中重视补肾生髓旺骨长。
(5)林氏伤科:
林荫堂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是广州20世纪30年代中医骨伤科五大名家(管桂耀、李广海、何竹林、蔡荣、林荫堂)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拳师。林氏以手法为主,外敷药物为辅。其后辈仍延续其正骨事业。
(6)梁氏伤科:
梁财信,出生于广东南海澜石。梁氏配制的跌打药独树一格,如止痛散的主要成分是鸦片,这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大胆的尝试,但同时也为很多患者带来了福音。其自制的剂型囊括了膏、丹、丸等,重视药品制作,操作严苛且规范,仅一跌打膏药就根据季节划分了“春二、夏一、秋四、冬七”四时。代表药物有梁财信跌打膏药、梁财信跌打丸。
3.闽南三老
(1)林氏正骨:
代表人物林如高,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盘屿乡。林如高的祖父林达年为晚清福州骨伤科名医,其为医学世家,有多剂祖传秘方如新伤逐瘀汤、驱伤汤、定痛和营汤、补肾壮骨汤、宣痹汤、活血散、接骨散、正骨药水等。林氏正骨提出了将伤科内治八法,贯穿着气血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以及气血营卫辨证的传统中医内容,以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林氏治疗痹证经验极为丰富,强调辨证施治为主,兼以外敷、熏洗、针灸、理筋等外治法。林氏正骨手法概括为触摸、拔伸、持牵、按压、提托、推挤、摇转、捏分、反折、理筋10种。面对各类复杂四肢骨折,依据其部位、损伤的不同,采用小夹板、托板以及抱膝圈等各类外固定。
(2)杨氏正骨:
杨希贤,福建省福州人,师承岳父陈少苍。杨氏不仅重视手法复位还强调练功。“有诸内必形诸外”为该学派主要学术思想,同时重视临床中综合刺激体表压痛点和督脉经,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3)章氏正骨:
章宝春,浙江杭州人。曾任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医师。章氏为武学派,师从周荣江习武学医。章氏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复位手法娴熟用力适当,十分重视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医学中的力学观点,不断改进自身手法,在四肢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著作《章宝春伤科临床经验》。
4.蜀中三杰
(1)杜氏正骨:
杜自明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少林派,驰名于成都武术界和骨伤科行业。1955年出任中医研究院外科研究所骨伤科主任。四川杜氏正骨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骨伤科损伤分为硬伤与软伤两大类。骨折脱位为硬伤,治疗四法包括牵、卡、挤、靠,软伤的治疗手法大致归纳为理筋、分筋、点穴、按摩、滚摇、升降、弹筋、拨络、镇定法和捏按法十法。除了手法独树一格外,外敷或内服药物也可配合骨折应用,效果显著,杜氏验方包括内服方活血散、内伤丸,外用方接骨散。
(2)郑氏伤科:
郑怀贤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武学派,自小习武,1948年在成都行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中医骨伤科人才,学生满天下,郑怀贤始终致力于伤科实践和诊治,著有《正骨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术》《运动创伤学》等书。郑氏诊伤,重视由表及里,由全身到局部的“望、问、摸、认”四诊合参法。骨折固定常用压板、多层夹板,不用压垫。三七散、铁弹丸、伤药膏药、舒活酒为郑氏常用内外方药。伤筋诊治,郑氏造诣精深,尤对腰、膝部的各种伤筋,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郑氏治伤手法手法别具一格,熔武当武功与正骨医术于一炉。
(3)杨氏正骨:
杨天鹏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武术学派,后拜刘元福学习正骨术,主要在四川一带行医,1956年在成都成立了东城区正骨科联合诊所,前身为成都骨科医院。杨氏不同于其他各流派治疗尤擅理筋。要求手法熟练且刚柔并济。独创的手“八字分拍法”“近节牵抖法”“四指拨络法”等手法,疗效确切。还擅长脑震荡、冷肩凝的治疗,重视骨折的整复对位,外敷自制药包括接骨散等。
5.湖北李氏伤科
李同生出生于山东曲阜,李氏骨伤科第四代传人。曾祖李建章为“接骨家”。祖父李占魁开设有“忠厚堂骨伤科诊所”,闻名于世。李同生为中西医并重,与西医同道合作自立一派,撰写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中医骨伤科学》《中国骨伤科学•整骨手法学》等书。李氏推崇道家思想,在骨伤科的治疗上均有体现,手法与药物并重,该派别手法包括拔伸、捺正、折顶、旋转、屈伸、挤捏、摇晃、合骨、按摩等10种。还擅长武当气功点穴疗法(又名循经点穴法),临床中还运用武当导引练功法指导患者康复。
6.江西程氏伤科
程定远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武学派,在江西南昌经营“天笠太极拳社”,同时开设伤科诊所。江西程氏伤科均有坚实的“武当功法”,治疗原则主张“外治”为主。外治法包括推、针、灸、照、敷、贴、擦、熏、拔、放10种外法,推拿手法包括摸、托、端、提、推、拿、按、摩母法八法,后继有揉、捏、捻、搓、叩、掐、捶、拍、掖、切、摇、转、抖、拉14种子法,可广泛用于骨折、关节脱位、新旧伤损、颈椎病、腰痛、痹证、外伤性截瘫以及神经衰弱、头痛、慢性胃下垂等疾病。同时向患者传授功法,促进康复。程氏还擅长运用针法和灸法,特效方包括神效十宝丹等内服丹药及跌打紫金丹、跌打追风膏等。
参考文献
[1]丁继华.现代中医骨伤科流派菁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2]郭维淮.平乐正骨郭维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罗有明,罗金殿.双桥正骨老太罗有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罗金殿,罗素兰.罗氏正骨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5]刘柏龄.天池伤科刘柏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苏玉新,苏继承.苏氏正骨苏玉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陈占魁.陈氏整骨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8]包文辉,于淑芳.传统医药[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9]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EB/OL].[2017-10-31].http://www.ichshanghai.cn/ich/n557/n563/n564/n573/u1ai10191.html.
[10]石仰山,邱德华.石氏伤科石仰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1]李飞跃.魏氏伤科李国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2]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3]萧劲夫.岭南伤科萧劲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