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针刺的方向、角度与靶向针灸治疗
传统针刺的方向一般会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而定。靶向针灸则认为,根据疾病的位置,针刺的方向更应考虑针所达到的组织结构,以求其治疗更有针对性。如浮针疗法其治疗时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向病痛部位,偏差时效果不佳;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效果更不理想。再如踝管综合征,是因踝管的相对狭窄,使踝管内结构,尤其是胫后神经受压引起的一组症状。由于踝管是骨纤维管,缺乏伸缩性,当某些因素使踝管缩小或管内容物增多、增大时,均可形成踝管相对狭窄或狭窄,致使胫神经受压。所以临床治疗时,对慢性患者,可从阿是穴进针,沿踝管方向平刺,重点松解踝管组织,才可能获得良效。而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其角度大小主要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3种。靶向针灸治疗则更为强调根据疾病的解剖学特点与位置而采取相应的角度,这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如华佗夹脊穴腰段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穴,卢氏在该穴位采用电针、穴位注射与埋线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显著疗效。她认为,在夹脊穴的应用上要根据具体患者和病症,掌握不同的进针深度和角度,才能充分发挥穴位的治疗作用。现有教科书及工具书对夹脊穴的定位及操作方法差异较大,迄今未提出较统一的针刺深度、角度或客观标准。如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介绍“定位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操作是直刺0.3~0.5寸”。邱茂良主编的《针灸学》载“斜刺一寸”,《针灸穴位解剖图谱》云“直刺一寸,针尖可稍偏向脊柱方向”。卢氏按照上述定位方法,令患者俯卧位,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进针,深度为3.5cm,然后,做腰椎CT平扫检测。图像显示,针体穿过竖脊肌后,针尖直达第4腰椎椎板,但未到达椎板的骨皮质。当继续进针至椎板时可有明显的抵触感,因为刺激了腰段的脊神经后支,患者可有局部的酸麻胀感。按此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因针刺未达到理想深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采用了新的针刺角度。令患者俯卧位,取穿刺针在第4腰椎棘突夹脊穴处进针。将针体与人体矢状面呈20°~30°,斜向脊柱缓慢进针。当穿刺针尖抵达黄韧带时有阻抗感,继续进针时可出现较为明显的“落空感”,提示针尖已达硬膜外后间隙。此时,患者患侧下肢出现麻木或触电样感觉,特别敏感的患者针感可传至患侧的足心或足趾,常可收到理想的疗效。当然,进针深度为华佗夹脊穴腰段体表部位与其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之间的距离因人而异,但采用何种角度进针确实与其效果密切相关。
再如,髌下脂肪垫损伤引起的膝痛,如按传统选穴,一般以内、外膝眼为主,针刺一般与皮肤表面垂直,即保持在90°左右,但脂肪垫是紧贴在髌韧带下的组织,若以90°针刺,是刺激不到脂肪垫的,自然就不会有好的临床效果。我们的临床体会是同样取两侧膝眼穴,但以多根针均以15°~30°向对侧膝眼针刺,这样可针对病位,直接松解脂肪垫与髌韧带之间的粘连,很快缓解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