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新疗法:靶向针灸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针灸部位(穴位)的解剖学特点与靶向针灸治疗

传统针灸治疗理论认为,穴位是经络之气灌注的部位,但人作为实体而言,穴位首先应该是一个实在的组织结构。因其部位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解剖结构。有学者曾总结出穴位的10项解剖学特征,并按照其临床意义,按以下顺序排列:
一、神经束的粗细
穴位都分布于周围神经系的肌神经和皮神经的神经束上。神经束越粗,所形成的穴位越重要。
二、神经在组织中的深度
如人体内最粗大的神经干是坐骨神经,起源于第4、5腰椎和第1、2、3骶椎。坐骨神经经过臀部时,由于深藏在肥大的臀肌之下,所以该部位几乎没有形成穴位。坐骨神经进入大腿后肌肉群后,升到浅层,在该部位和膝后腘部形成很多穴位;同理,来自臂神经丛的神经干在上肢的上臂仅形成很少穴位,在肘部升入浅层后,分别形成前臂外侧皮神经太渊穴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神门两个重要穴位。所以,除了神经干的粗细,神经干的深浅也是形成穴位的要素。
三、神经干穿过深筋膜处
身体内的筋膜分成深筋膜和浅筋膜。浅筋膜是皮肤下疏松的结缔组织,其功能是把皮肤的真皮层和其下的深筋膜联结起来。在四肢部位,深筋膜包被肌肉和其他深部结构,是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其功能是固定肌肉的相对位置,并分隔不同的肌群。当神经从内部穿出深筋膜进入浅层时,通常会形成穴位。
四、神经干穿过骨孔处
周围神经穿出骨孔处常形成穴位。如三叉神经在面部穿过眶上孔、眶下孔和下颏骨的颏孔,都形成了穴位。
五、肌门
支配肌肉的肌神经含有传出纤维、传入纤维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肌神经进入肌肉的地方称为肌门,也有人把这一点称为运动点。很多穴位由肌门形成。大多数肌肉有一个肌门,较长的肌肉则可能有两个肌门。
六、神经干与血管束相伴行时
肌神经通常有动脉和静脉相伴行,形成神经血管束,在肌门处进入肌肉。同位于浅层的皮神经相比,如果肌神经和皮神经粗细相似,由于很多皮神经没有相伴的血管,位于深层的肌神经穴位比位于浅层的皮神经穴位更为敏感,其临床意义也更大。
七、神经干所含的纤维成分
一束神经可能含有7种大小不同的神经纤维。一般来说,与皮神经相比,肌神经的大小差异较大,皮神经仅含有传入纤维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肌神经除含有这两种纤维外,还有通往骨骼肌的传出纤维。如果所有解剖学条件一样,同皮神经所形成的穴位相比较,由肌神经在肌门附近所形成的穴位,更容易变为痛点。
八、神经分叉处
在神经穿过深筋膜处,或神经穿出骨孔处,或神经从肌门进入所支配的肌肉处,都是神经束或神经干形成分支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肌神经分支变为更细小的神经。另外,也有神经束或者神经干并没有穿过深筋膜、骨孔或者进入肌门,但因在某处形成两个或更多分支而形成穴位。这些穴位大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特别是手和脚的背面和掌面。
九、韧带敏感处
韧带的解剖学结构包括肌腱、骨支持带、厚筋膜、关节囊和副韧带。这些结构都由致密结缔组织所组成,并含有丰富的传入神经感受器,对压力、牵张和触摸很敏感。这些敏感部位也形成很多穴位。
十、头骨骨缝处
如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处,都形成穴位。
笔者认为,穴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敏感性、序数性和特异性等特征,其出现有规律性。穴位的解剖学特征,决定了穴位的重要次序。内源性因素如人体激素的变化、局部缺血、退化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外源性的运动创伤、工作事故、意外等都可使穴位呈现动态变化。综上所述,穴位的解剖结构呈现两大明显特征。第一,每个穴位,都具备上述十大特征中的某几项。穴位两两比较时,具有较多上述特征的穴位则更为敏感。第二,上述穴位的十大特征,是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如果某穴位的解剖特征排列较前,该穴位也更为敏感或者更为重要。笔者据此将穴位按以上顺序的解剖特征,分为四类,即一级、二级、三级和非特异性穴位。而一级穴位的重要程度最高,涵盖了我们临床上最为常用的穴位,如足三里、阴陵泉、内关、环跳等。因此,穴位的解剖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了穴位的主治特点与治疗范围。例如,风池穴就属于笔者认为的一级穴位。该穴位于项后,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其下方正是枕大神经分布区。该穴直刺时,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外侧、头夹肌等组织。可直接松解局部组织,以解除枕大神经痉挛等引起的枕骨下和后头部疼痛。而风池向对侧风池穴透刺时,其针刺部位通过斜方肌右侧、头半棘肌左侧、头夹肌左侧、斜方肌左侧,主要针对颈部肌肉劳损患者;风池向风府透刺时,其针刺部位通过斜方肌、头半棘肌、项韧带等,常用于项韧带劳损或钙化患者。因此,且不论风池穴的中医方义,仅就风池穴所处的解剖位置,就决定了其在临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