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近20年来,随着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一代测序,二代测序乃至三代测序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得到了确定,基因诊断已逐渐成为临床诊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检测项目。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遗传室成立于2002年,初期主要是对收集的各种单基因遗传性眼病患者及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确定及突变分析的研究工作,随着患者样本量的不断扩大,研究结果的不断增加,我们先后在临床上开展了一些遗传性眼病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的基因诊断项目,其中就包括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致病基因突变的检测。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由线粒体DNA突变或核基因组DNA突变导致视神经损伤的一大类疾病,其中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ADOA)最为常见。尽管这两种视神经萎缩由不同的基因突变所导致,但都是由于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视神经病变,且携带基因突变的家系都有不完全外显及临床表现度多样的特点。相对于ADOA,LHON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于1851年由德国眼科医生Theodore Leber首次报道,大多数眼科医生可能对其也相对熟悉。由于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与视神经炎类似,对一些不典型病例或没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临床诊治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本室进行基因检测的患者中,常能遇到因初起急性视力下降,被诊断为视神经炎,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最终通过基因检测诊断为LHON的患者,这时许多患者已出现了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等使用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临床表现。ADOA对于多数眼科医生是一种相对陌生的遗传性视神经萎缩,1959年由丹麦眼科医生Poul Kjer首先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由于其患者具有儿童期隐匿发病、视力损伤轻、进展缓慢等临床特点,在临床中易被诊断为弱视。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写一本介绍这两种常见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小册子,通过对致病基因及致病机制的描述、发病特点的概括、各种典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让临床医生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对于大多数眼科临床医生,与基因诊断相关的一些分子遗传学基本概念及方法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书还介绍了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特点、基因突变的常见类型、目前进行基因诊断的常用方法等。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解读基因诊断报告或结果。
另外LHON和ADOA这两种常见视神经病变都具有外显不全的特点,家系的外显情况与携带基因突变家系成员眼科临床评估程度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本书还介绍了与视神经病变相关的一些必要的视功能检测,如视觉诱发电位、视野和色觉检查,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临床医生在视神经病变患者诊治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视功能评价方法。
总之,这本小书是我们10余年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在工作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前辈和同行的无私帮助。首先要感谢我国神经眼科前辈童绎教授,10多年前,童教授不顾年事已高,亲自跟随我们赴北京远郊区收集了本室的第一个ADOA家系,开启了我们随后的一系列ADOA研究。我们还要感谢韦企平教授、魏世辉教授、徐全刚教授、钟勇教授、马瑾教授、施维教授、江汉秋教授、刘丽娟教授等前辈和同行对本室工作的支持与帮助。最后要感谢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同事和同学。尽管这本书几易其稿,反复修改,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肯定还有一些不当或错误之处,正所谓百密一疏,还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李 杨
2019年7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