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肝炎
【概念】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由自身免疫异常所致的以肝细胞炎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炎,伴有自身抗体的产生。
【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我国发病率较低,约为0.42/100 000,欧美发病率远高于我国,为10.7~42.9/100 000。
(2)发病年龄:
Ⅰ型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特征,分别为10~25岁和45~70岁,Ⅱ型多小于15岁。
(3)性别:
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4~6)。
2.症状
患者表现为乏力、厌食、恶心、体重下降、黄疸、皮肤瘙痒和闭经等,亦有部分患者无症状。大约50%的患者可伴发其他器官和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白癜风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3.实验室检查
血清IgG水平升高,Ⅰ型AIH患者血清ANA、抗SMA自身抗体阳性,Ⅱ型AIH患者血清抗LKM或抗LC1自身抗体阳性。
4.治疗
对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
5.预后
发病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60岁、治疗6个月后ALT无法降至正常水平和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均提示预后不良。
【病理概念】 1.大体特点
无特异表现,病变后期表现为结节性肝硬化。
2.镜下特点
典型病变可见以下三种组织学改变(图2-2-5-1、图2-2-5-2),也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织学评分的依据,即①汇管区显著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②界板性肝炎,表现为炎细胞破坏界板并侵入小叶内,有时可见淋巴细胞进入肝细胞胞质内,称之为淋巴细胞伸入现象(emperipolesis);③肝细胞花环形成。小叶内亦可见程度不等的活动性炎症改变,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图2-2-5-3)。依据病程不同,可见程度不等的纤维化。少数情况下可见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坏死、肝内淤胆、多核肝细胞、小叶间胆管轻度损害等表现。
图2-2-5-1 自身免疫性肝炎
汇管区和小叶内均可见显著的炎症反应伴显著的界板性肝炎
图2-2-5-2 自身免疫性肝炎
显著的界板性肝炎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见肝细胞花环形成
图2-2-5-3 自身免疫性肝炎
小叶内活动性炎症伴肝细胞灶状坏死
需要强调的是,AIH的诊断并非形态学诊断,必须综合临床背景、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组织学表现进行诊断,表2-2-5-1和表2-2-5-2分别为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nternational Autoimmune Hepatitis Group,IAHG)的1999年版评分系统和2008年版简化评分系统,前者比较复杂,主要用于临床研究,对于治疗前的患者,>15分可诊断为明确的AIH,10~15分诊断为可能的AIH,而对于治疗后的患者,>17分可诊断为明确的AIH,12~17分诊断为可能的AIH。后者的评分系统中,≥7分可诊断明确的AIH,≥6分为可能的AIH。
AIH和PBC合并存在时称为重叠综合征,除上述组织学表现外,同时可见PBC的组织学表现,包括显著的小叶间胆管炎性损害表现、胆小管反应性增生、胆管破坏缺失、汇管区肉芽肿和慢性淤胆性改变等(图2-2-5-4)。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肝炎
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界板性肝炎的程度相对较轻,免疫组化和血清学检测可协助鉴别诊断。
2.药物/毒物性感损害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的程度较轻,小叶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见肝细胞内微泡形成、毛细胆管内淤胆和肝细胞凋亡等表现,同时需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
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汇管区可见肉芽肿结构及显著的胆管炎性损害,汇管区周边肝细胞水肿,其余小叶内多无炎症表现,铜染色可提示汇管区周边肝细胞内铜颗粒沉积,CK7染色可显示小叶间胆管破坏或消失,小叶周边肝细胞可出现CK7着色现象(肝细胞胆管化),此外,自身抗体系列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表2-2-5-1 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系统(1999)
表2-2-5-2 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自身免疫性肝炎简化版评分系统(2008)
图2-2-5-4 自身免疫性肝炎
兼有胆管炎性破坏、界板性肝炎、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