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节 淋巴瘤疗效评估
一、HL(结节硬化型)的疗效评估(5-PS评分1分)
患者女性,71岁。
【简要病史】
患者因“左下肢肿胀2周”行PET/CT检查,结果示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及左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左前下腹壁肌间隙结节,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瘤可能。患者行左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确诊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3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再次行PET/CT检查评估疗效。
图1-3-1 HL(结节硬化型)治疗前后 18F-FDG PET/CT图像
A. 治疗前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B. PET/CT横断位图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箭头);C. PET/CT横断位图示左前下腹壁肌间隙结节,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箭头);D. PET/CT横断位图示左髂血管旁淋巴结肿大,代谢异常增高(箭头);E~G. PET/CT横断位图,与前次PET/CT比较,原所见淋巴瘤病灶基本消失;H. 治疗后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
【PET/CT图像分析】
化疗前PET/CT示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及左腹股沟多发淋巴结,最大者3.2cm×2.7cm,SUVmax约9.8。左前下腹壁肌间隙结节直径约1.2cm,SUVmax约6.4。脊柱放射性分布轻度增高,SUVmax约3.5。化疗后复查PET/CT示前述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及左腹股沟淋巴结恢复正常大小,放射性分布恢复正常;左前下腹壁肌间隙结节消失;全身骨髓放射性分布恢复正常(纵隔血池SUVmax为1.7,肝血池SUVmax为2.8)(图1-3-1)。
点评
HL以恶性Reed-Sternberg细胞(里-施细胞)为特征,可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又分为4种亚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富于淋巴细胞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淋巴细胞消减型)。HL约占国内所有淋巴瘤的10%,目前被认为是少数可治愈的恶性疾病之一。HL患者以化疗或联合治疗作为初始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以决定是否需要附加治疗。2007年美国 J Clin Oncol发表了恶性淋巴瘤疗效评价的修订标准, 18F-FDG PET/CT被推荐用于HL的疗效评估。 18F-FDG PET/CT有多种评价标准,如肉眼法、5-PS评分法、SUV对比法等,目前最常用的为5-PS评分法,即Deauville标准:1分,为无FDG摄取;2分,FDG摄取≤纵隔;3分,纵隔<FDG摄取≤肝脏;4分,FDG摄取轻度高于肝脏;5分,FDG摄取明显高于肝脏,或出现新病灶。1~3分为阴性,4~5分为阳性。本例患者为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化疗结束后复查PET/CT示原有病灶恢复正常大小或消失,葡萄糖代谢恢复正常水平。按照5-PS评分法,评分为1分,考虑治疗有效。患者半年后随访无殊。
二、伯基特淋巴瘤的分期与疗效评估
患者男性,28岁。
【简要病史】
发现右颈部包块1个月余,行右颈部包块切除,病理提示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
【首次PET/CT图像分析】
全身骨髓弥漫性病灶、右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甲状腺两叶低密度影、右心房病灶、肝左叶病灶、胰腺弥漫性肿胀、胃壁及十二指肠上段病灶、小肠弥漫性增厚、双阴囊内结节,上述病灶葡萄糖代谢不同程度增高,考虑淋巴瘤多发浸润灶(图1-3-2A~图1-3-2D)。
【复查PET/CT图像分析】
4个疗程化疗后复查,原病灶均已消失,Deauville评分为1分,考虑治疗有效(图1-3-2E)。
图1-3-2 治疗前与4个疗程化疗后 18F-FDG PET/CT图像
A.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可见多发病灶代谢增高;B. PET/CT横断位图示肝脏左叶内侧段局灶性放射性增高区(箭头),CT图像未见明确异常征象;C. PET/CT横断位图示右心房壁弥漫性放射性增高(箭头);D. PET/CT横断位图示胰腺弥漫性肿胀,放射性普遍增高(箭头);E. 4个疗程化疗后复查,原病灶均已消失,考虑治疗有效
点评
B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NHL,分为3种亚型,包括地区性、散发性和免疫相关性。BL的发病率低,关于 18F-FDG PET/CT在BL中的研究较少。BL倍增时间极短, 18F-FDG摄取程度较高。既往研究显示, 18F-FDG PET/CT在BL患者中的阳性率可达100%。成年人BL中,腹部病灶累及更为常见,多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或弥漫性增厚伴有 18F-FDG高摄取,此患者PET/CT探查到胰腺弥漫性肿胀、小肠弥漫性增厚等。腹腔外累及也可包括乳腺、胸膜、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本例患者探查到右心房病灶。研究显示,BL患者行PET/CT显像能发现单纯CT未能发现的病灶,其中,17.6%的BL患者上调分期。此患者发现多发病灶,包括骨髓病灶,分期为Ⅳ期。
对于多数BL患者,早期高强度多药联合化疗效果良好。该患者4个疗程化疗后复查PET/CT,病灶均已消失,Deauville评分为1分。 18F-FDG PET对BL的疗效评估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例如CT。对于传统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残余病灶, 18F-FDG PET提示为阴性,可以避免活检、手术等有创性检查。
三、DLBCL的疗效评估(5-PS评分2分)
患者男性,66岁。
【简要病史】
患者因“双肾上腺肿块”行PET/CT检查示右侧下鼻甲结节,胃壁多发增厚区,双肾上腺肿块,小肠肠壁多发结节,右上腹区腹膜及肠系膜多发增厚区及肿块,胃窦周围及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肿大,上述病灶葡萄糖代谢均增高,考虑淋巴瘤可能,建议胃镜协诊。患者行胃镜活检病理示(胃体、十二指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提示非生发中心型。6个疗程化疗结束1个月后,再次行PET/CT检查评估疗效。
【PET/CT图像分析】
化疗前PET/CT:双肾上腺肿块,较大者约5.1cm×2.9cm,SUVmax约26.6;右侧下鼻甲结节,右颈部淋巴结肿大、胃壁多发增厚区,小肠肠壁多发结节,右上腹区腹膜及肠系膜多发增厚区及肿块,胃窦周围、肠系膜及右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者约4.3cm×5.3cm,放射性分布增高,SUVmax约20.0。
化疗后复查PET/CT:前次所见右侧下鼻甲结节、胃壁多发增厚区、小肠壁多发结节、右上腹区腹膜及肠系膜多发增厚区及肿块、胃窦周围及肠系膜多发肿大淋巴结、右颈部淋巴结、右腹股沟淋巴结均已消失或恢复正常大小,放射性分布恢复正常;右肾上腺恢复正常,左肾上腺病灶明显缩小,SUVmax约2.1(纵隔血池SUVmax为2.2,肝血池SUVmax为3.3)(图1-3-3)。
图1-3-3 DLBCL治疗前后 18F-FDG PET/CT图像
A. 治疗前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B. CT横断位图示右侧下鼻甲结节(箭头);C. PET/CT示右侧下鼻甲结节,代谢异常增高(箭头);D. CT横断位图示双肾上腺肿块(红色箭头),胃窦及十二指肠周围多发淋巴结(蓝色箭头);E. PET/CT横断位图示双肾上腺肿块(红色箭头),胃窦及十二指肠周围多发淋巴结(蓝色箭头),代谢异常增高;F~I. 治疗后PET/CT横断位图,与前次PET/CT比较,左肾上腺病灶明显缩小,代谢较前明显减低(箭头),余原所见淋巴瘤病灶基本消失;J. 治疗后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
点评
DLBCL是B细胞起源、具有侵袭性临床表现的一组恶性淋巴瘤,可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non-GCB)两种免疫亚型。DLBCL的治疗策略是在获得最大程度肿瘤缓解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因此,准确评估DLBCL的疗效,对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绝大部分DLBCL病灶对 18F-FDG呈明显高摄取,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临床实践指南已充分肯定了 18F-FDG PET/CT显像在DLBCL疗效评估方面的价值并推荐使用Deauville 5分量表法对PET显像进行报告。本例DLBCL患者在6个疗程化疗结束1个月后行PET/CT检查进行疗效评估,原有病灶大部消失或恢复正常大小,葡萄糖代谢恢复正常,残余病灶左肾上腺体积明显缩小,葡萄糖代谢水平低于纵隔血池水平,按照5-PS评分标准,评为2分,考虑治疗有效。
四、MALT淋巴瘤的疗效评估(5-PS评分3分)
患者女性,59岁。
【简要病史】
患者因“上腹部灼烧样不适1年余,加重1个月”行PET/CT检查示胃壁多发增厚区伴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瘤可能,建议胃镜活检协诊。患者行胃镜活检病理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4个疗程化疗后,再次行PET/CT检查评估疗效。
【PET/CT图像分析】
化疗前PET/CT示胃壁多发不规则增厚区,小弯侧为著,部分病灶连成较弥漫条片状增厚区,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增高,SUVmax约7.9,考虑淋巴瘤可能。化疗后PET/CT图像示胃体上段局部胃壁稍增厚区放射性分布较前明显减低,SUVmax约2.3,余原所见胃壁多发增厚区基本恢复正常(纵隔血池SUVmax约1.8,肝血池SUVmax约2.8)(图1-3-4)。
图1-3-4 MALT淋巴瘤治疗前后 18F-FDG PET/CT图像
A. 治疗前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B. CT横断位图示贲门区(红色箭头)及胃底部(蓝色箭头)胃壁增厚;C. PET/CT横断位图示贲门区(红色箭头)及胃底部(蓝色箭头)胃壁增厚,代谢异常增高;D. CT横断位图示胃小弯侧胃壁增厚(箭头);E. PET/CT横断位图示胃小弯侧胃壁增厚,代谢异常增高(箭头);F~I. 治疗后PET/CT横断位图,与前次PET/CT比较,原贲门区胃壁代谢较前明显减低(箭头),余原所见淋巴瘤病灶基本消失;J. 治疗后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
点评
MALT淋巴瘤是一类少见的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NHL的8%,可发生在胃肠道、呼吸道以及其他黏膜组织,其中以胃肠道最为常见,约占50%。研究表明,PET/CT对胃MALT淋巴瘤病灶的检出率约为62%,这主要是因为胃MALT淋巴瘤对FDG的摄取相对较低,同时胃炎、胃溃疡等良性病灶也会对小病灶的检出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PET/CT用于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尚存在一定争议。本例患者病灶局限在胃部,4个疗程化疗后病灶葡萄糖代谢水平较前明显减低,SUVmax约2.3,高于纵隔血池水平,低于肝血池水平,5-PS评分为3分。
五、滤泡性淋巴瘤的疗效评估(5-PS评分4分)
患者男性,59岁。
【简要病史】
患者因“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性肿大3个月余”行右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确诊滤泡性淋巴瘤(滤泡为主型3b型)。治疗前行PET/CT检查示双髂血管旁及腹股沟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伴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瘤浸润灶。3个疗程化疗后,再次行PET/CT检查评估疗效。
【PET/CT图像分析】
化疗前PET/CT示右髂总动脉、右髂内外及左髂外血管旁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约3.9cm×3.3cm,放射性增高,SUVmax约74.2。左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约3.0cm×2.2cm,放射性增高,SUVmax约24.0。右腹股沟区见数枚小淋巴结放射性略增高,SUVmax约2.0。化疗后PET/CT检查示右髂血管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较前缩小或消失,放射性分布恢复正常;左髂血管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较前缩小或消失,放射性分布较前减低或恢复正常,SUVmax约6.6(纵隔血池SUVmax约2.3,肝血池SUVmax约3.5)(图1-3-5)。
图1-3-5 滤泡性淋巴瘤治疗前后 18F-FDG PET/CT图像
A. 治疗前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B. CT横断位图示双髂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C. PET/CT横断位图示双髂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代谢异常增高;D. CT横断位图示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E. PET/CT横断位图示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代谢异常增高;F~I. PET/CT横断位图,与前次PET/CT比较,左髂血管旁及左腹股沟旁淋巴结较前缩小,代谢较前减低,余原所见淋巴瘤病灶基本消失;J. 治疗后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
点评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常见的NHL病理亚型,发病率仅次于DLBCL。FL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根据滤泡中心母细胞比例可分为1~3级,级别越高,侵袭性越强。1~2级的患者生长缓慢,起病常无症状,大多数患者确诊时疾病已处于晚期(Ⅲ、Ⅳ期)。已有研究表明,治疗前PET/CT图像中病灶的SUVmax与FL的组织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此外, 18F-FDG PET/CT显像在FL的疗效评估方面的价值也已得到公认。已有研究发现,化疗24小时后 18F-FDG PET/CT显像即可观察到肿瘤的代谢变化,因此临床可在治疗早期行 18F-FDG PET/CT显像(interim PET,iPET)及时评估淋巴瘤患者的疗效,早期中断无效治疗,更换有效治疗。本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早期(3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各行一次PET/CT检查,通过对比病灶在两次显像中的 18F-FDG摄取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原有病灶缩小或消失,残余病灶的SUVmax为6.6,高于肝脏水平,5-PS评分为4分,尚未达到完全缓解,仍需继续治疗。此后患者再行3个疗程化疗及盆部放疗23次,再次复查PET/CT示病灶全部消失,疗效评价为分子学完全缓解(complete molecular response,CMR)。
六、HL(混合细胞型)的疗效评估(5-PS评分5分)
患者男性,49岁。
【简要病史】
患者因“发热待查”于外院行CT检查发现脾脏多发病灶,患者行脾脏肿块切除术,病理示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ⅣB期。术后行多程化疗,疗效欠佳,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移植前行PET/CT进行评估,结果示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双侧颈部、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葡萄糖代谢均增高,考虑淋巴瘤多发病灶仍有肿瘤活性。患者行ASCT并行5个疗程PD-1治疗后,再次行PET/CT检查评估疗效。
【PET/CT图像分析】
移植前PET/CT示鼻咽部软组织增厚,放射性分布增高,SUVmax约10.9;双侧颈部、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较大者约1.2cm×0.7cm,SUVmax约9.8。移植、PD-1治疗后PET/CT图像示鼻咽部软组织较前部分吸收,SUVmax减低至5.2;双侧颈部淋巴结较前稍缩小,SUVmax减低至6.9;右中腹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放射性分布较前稍减低,SUVmax为2.5(纵隔血池SUVmax约1.4,肝血池SUVmax约2.4,右颈深上淋巴结SUVmax约6.9)(图1-3-6)。
图1-3-6 HL(混合细胞型)移植前与综合治疗后 18F-FDG PET/CT图像
A. 移植治疗前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B. CT横断位图示鼻咽部黏膜增厚;C. PET/CT横断位图示鼻咽部黏膜增厚,代谢异常增高;D. CT横断位图示双颈深上多发淋巴结;E. PET/CT横断位图示双颈深上多发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F. PET/CT横断位图示肠系膜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G~K. PET/CT横断位图,与前次PET/CT比较,原所见淋巴瘤病灶较前代谢均减低;L. 治疗后 18F-FDG PET全身MIP图像
点评
HL(混合细胞型)是我国最常见的HL病理类型,易累及脾脏和腹腔,约半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Ⅲ、Ⅳ期),预后较差。对于难治性或复发性HL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改善预后。 18F-FDG PET/CT显像已被推荐用于HL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及预后等方面,它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疗效评估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已有研究表明,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前PET阳性患者的4~5年PFS率为28%~33%,远远低于PET阴性患者的75%~80%。本例患者移植前PET/CT检查表明多处病灶仍有肿瘤活性,SUVmax约9.8。行ASCT后残余病灶体积减小,葡萄糖代谢水平较前减低,但仍高于2倍肝血池水平,5-PS评分为5分。
七、颅内原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患者男性,61岁。
【简要病史】
记忆力下降2年余,发现胼胝体占位2个月。发病以来,神志尚清,伴有阵发性失忆。
【其他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提示胼胝体压部为中心的肿瘤,T 1WI为等信号灶,T 2WI为稍高信号灶,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图1-3-7A),左侧海马区结节,考虑为恶性胶质瘤可能;双侧额顶叶皮层下多发腔隙灶及缺血灶。
【治疗前PET/CT图像分析】
胼胝体压部及邻近双枕叶混合密度肿块影,放射性摄取不均匀增高,SUVmax为15.6(图1-3-7B,图1-3-7C);左颞叶海马回后份稍高密度结节,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为10.8,双顶枕叶脑水肿。
【组织病理学】
行颅内病变活检术,病理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伴大片坏死,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免疫组化结果:CK(-),Vim(+),LCA(+),CD20(部分+),CD79α(少量+),UCHL-1(少量+),CD3(少量+),Bcl-2(-),MPO(+/-),CD99(-),GFAP(-),NSE灶(+),Syn(-),CgA(-),CD56(-),Ki-67约50%表达,CD117(-),CD30(-),CK19(-)。
【治疗与随访】
后予以化疗7个疗程,评估为部分缓解。
【其他影像学检查】
复查头颅MRI示胼胝体压部结节(图1-3-7D),双侧额顶叶及侧脑室旁多发缺血灶。
【复查PET/CT图像分析】
胼胝体压部右侧结节,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为12.8(图1-3-7E,图1-3-7F);左颞叶海马回后份结节,放射性摄取未见异常;右顶枕叶脑水肿(肝血池SUVmax约2.6)。与前次PET/CT相比,病灶体积明显减小,代谢程度减低,Deauville评分为5分。
图1-3-7 头颅MRI增强横断位、PET横断位和CT横断位治疗前后对比图
A. 治疗前头颅MRI T1WI增强横断位图示胼胝体压部及邻近双枕叶肿块,明显强化(箭头);B. 治疗前PET横断位图示肿块放射性摄取不均匀增高(箭头);C. 治疗前CT横断位图示胼胝体压部及邻近双枕叶肿块(箭头);D~F. 7个疗程化疗后,头颅MRI T 1WI增强横断位图、PET横断位图和CT横断位图均提示胼胝体压部结节,较前明显较小(箭头)
点评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是结外NHL的少见类型,占颅内肿瘤的1.0%~1.5%,占全部NHL的1%~2%。与其他多数颅内肿瘤不同,颅内淋巴瘤不适合根治性切除,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放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甚至可达到治愈目的。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对选择治疗方法和预后尤为重要。
颅内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幕上多见,好发于脑白质深部脑室周围及脑内靠近表面区域。可表现为脑内单发或多发肿块或结节状病灶,亦可无明显可辨别的肿块和结节,呈弥漫生长。MRI显像T 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 2WI上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在免疫健全人群,MRI显像病灶多信号均匀,而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因其瘤体易发生囊变坏死,甚至钙化等,故病灶信号多混杂。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多为轻至中度,甚至无,重度者较少见。MRI增强时,局灶型病变多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 18F-FDG PET显像时,典型颅内淋巴瘤表现为FDG的高摄取。研究发现,病灶低摄取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远超过高摄取的患者, 18F-FDG PET检查对预测预后有一定作用。
本例患者头颅MRI显像示,T 1WI为等信号灶,T 2WI为稍高信号灶,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PET/CT显像中,病灶代谢异常增高,治疗后可见病灶明显缩小,代谢程度有所减低,但胼胝体压部结节仍有代谢增高,摄取明显高于肝脏,Deauville评分为5分。其后至外院行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