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问题2 疫情期间常见的心身反应有哪些?
新冠肺炎的突然暴发,随之武汉封城、居家隔离、延期复学复工,2020年的春节变得非比寻常。新型冠状病毒就像一团巨大的乌云笼罩着每个人,“体温正常”竟成为最接地气的新年祝福。恐惧和担忧占据着每个人的心。不管是普通的群众,抑或是政府管理者,还是奔赴一线的医务人员,他们都经历着一场“身”和“心”的洗礼。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大众的心身反应主要分为生理或躯体、情绪、认知和行为四个方面。
一、生理或躯体方面
在生理或躯体方面常常表现出各种躯体症状,如肌肉紧张发抖、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头痛、胸闷、心悸、呼吸不畅、自我感觉发热、腹泻、尿频等。
二、情绪方面
在情绪方面,就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无论大众还是患者,或者是被隔离的人群,甚至包括医务人员,大家都表现出恐慌、担忧、愤怒、悲伤、自责、内疚、绝望、易怒、无助等现象。由此可见,情绪方面的负面反应表现是多样化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王俊秀研究员对上万人进行了“民众在新冠肺炎发生以后的情绪状态”的网络调查,结果发现,“担忧”占到调查人群的79.3%;“强烈的恐惧”约占40%;“强烈的愤怒”约占39.6%。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发生以后,占主流的情绪反应是担忧、恐惧和愤怒。由于人们担心自己和家人,担心持续的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不知怎样维持正常生活,感觉很恐慌,整天待在家里又觉得非常烦闷。居家隔离的人也会感觉到非常孤独、烦躁不安。愤怒的情绪也很明显,并且指向很多方面:既指向参与野生动物交易的人,因为目前认为这个病源来自野生动物;也指向对疫情不公开的一些相关的政府管理者;甚至其他事件的不经意发生也会引发愤怒情绪。
三、认知方面
在认知功能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紊乱,还有不断去思考事情发生的原因、否认现实、自尊下降等表现。
四、行为方面
疫情当下,居家隔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常态,对疫情的担心和焦虑,使得人们手机不离手,反复不停地查看疫情的进展和相关信息。有些人还会反复测量体温,反复洗手,不敢出门,出现睡眠障碍,暴饮暴食,更甚者还会出现攻击、自杀行为。
除了面对疫情时常见心身反应的表现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面对疫情危机时心身反应会经历哪几个阶段,以便我们在需要心理服务的过程中对自己或他人进行判断。危机下产生的一系列心身反应一般会维持6~8周;这之后有一些人会慢慢缓解,但也有人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
一般来讲,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危机心理反应会经过平衡打破、尝试解决、寻求帮助和陷入抑郁四个阶段:
(一)平衡打破阶段
当我们经历了突发事件以后,内心的平衡被打破而失衡,从而表现出紧张和担心。由于人类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或者本能,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会使用一些自己习惯的方法来做调整。因此,在第一阶段,当事人求助的可能性比较小。
(二)尝试解决阶段
个体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发现自己以前积累的策略和方法对自己没有帮助,焦虑、恐慌、负面的情绪不仅没有缓解,反而上升,于是个体开始想去探索其他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三)寻求帮助阶段
这个阶段个体比较容易去寻求帮助,这是因为当事人尝试了所有的方法都没有奏效,内心的紧张、焦虑程度会进一步增强。所以,在这一阶段,个体的求助愿望是最强烈的,他会想方设法发出求救信号,或者寻找求救的机会和可能。
(四)陷入抑郁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陷入抑郁阶段。在经过前三个阶段后,当事人的问题如果仍然没有解决,且还在持续的积累,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沮丧无助、崩溃、自觉无望的状态之中。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武汉封城,居家隔离,人们从每天的新闻报道中,看到确诊和死亡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不知道疫情何时到达拐点,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面对如此多的不确定,大多数人都会表现出惊慌、害怕、震惊,产生自己会不会被传染等想法,从而进入到平衡打破阶段。
到第二个阶段,人们开始接受现实,会采取多种措施来努力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如通过亲人的帮助、关注积极的消息。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治愈率也在增加;8天建成火神山医院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人们恐慌的情绪也随之慢慢降低。
第三个阶段,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自己积极正向有效方式应对的改变,如少出门、宅在家、戴口罩、勤洗手,减少影响别人和被别人影响的机会等,这些都是积极的应对,能更好地改变我们紧张慌乱的状态;另一种则会采取一些比较消极的方式应对改变,如酗酒、使用药物等。
在随后的第四个阶段,未能有效应对危机的人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抑郁。心理援助的专业工作者不仅要看到当事人当下的抑郁状态,同时还要去了解与理解他们在危机中所做的努力。对处于抑郁状态的当事人来说,心理危机援助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邓奇坚 刘哲宁 汪 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