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激光美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

(一)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
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的精髓是提高靶组织对光热吸收的同时降低光热对非靶组织的损伤。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的治疗时,其靶色基是水,其吸收激光能量后转化为热能,引起所在真皮组织的热损伤,进而启动真皮组织的修复再生过程,达到皮肤重塑紧致功效,即通过对真皮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达到年轻化的目的。为了增强激光对真皮组织的刺激同时尽可能减少损伤带来的副作用,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应运而生。
2004年,哈佛大学Wellman实验室的Anderson和Manstein博士以及Reliant公司的Herron和DeBenedictis博士共同提出了局灶性光热作用(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FP),也称点阵式光热分解作用的概念。它是将一个激光光斑均匀地分成相同直径大小的小光斑,在小光斑上作用的能量密度很高,可以穿透表皮,甚至到达真皮层,产生不伴有周围组织损伤的微热损伤区(microscopic thermal zone,MTZ,或称显微剥脱区,microscope ablative zone,MAZ),从而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治疗后的副作用。
(二)剥脱性和非剥脱性点阵激光
基于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治疗模式被设计出来。其光束排列成点阵状,并对皮肤真皮组织进行强热刺激,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激光治疗模式。目前,该类激光分为非剥脱性和剥脱性两类。前者被水轻度吸收,不会损伤表皮角质层,表皮组织凝固但不气化,激光光束仅仅引起一个柱状的热变性区域(并非真正的孔径),安全性好、但是疗效欠佳,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后者被水高强度的吸收,会损伤表皮角质层,对表皮组织产生气化作用,激光光束的照射最终使皮肤产生了症状意义上的孔径,安全,疗效好,往往1次治疗就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前者主要为波长1 320~1 600nm的红外线激光,后者主要为2 940nm Er:YAG激光和10 600nm CO 2激光。
在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模式过程中,激光光束直径一般为几百微米,并被施以高能量;当其靶色基是水分子时,水分子在吸收能量后形成多个立体柱状热变性区域,即形成许多细小的MTZ。点阵光斑的间隔远大于光斑的直径,以确保各个MTZ不融合。每个MTZ周围由正常组织包绕,这些周围正常的组织为损伤区域的修复供给来源。较于传统激光,损伤区域与正常区域的距离更近,因此利于创面的修复。
在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后,通过常规组织学可以发现这些光热作用部位的破坏;乳酸脱氢酶活力染色显示有坏死物质出现在表皮和真皮内,这些被光热作用破坏形成的坏死碎片称微小表皮热变性坏死(MEND),其形成之后会逐渐向角质层移出,在这个过程中,表皮和真皮层的修复作用开启,当MEND被移除之后,皮肤也同时进行了更新。
(三)点阵激光治疗相关参数
与点阵激光治疗有关的参数包括波长、光斑大小、能量密度、脉冲宽度、治疗的回合数(图2-20~图2-22)。相对于2 940nm Er:YAG激光,CO 2激光具有一定的气化功能和真皮的热刺激功能,治疗时真皮胶原具有明显收缩效应,因此对痤疮萎缩性瘢痕和皱纹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这类激光治疗后会出现轻微的剥脱,需要2~3d的停工期。光斑究竟多大在临床上才有意义,或者多大的光斑是临床最佳的设置,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有人对点阵激光治疗时能量大小、点阵密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光斑大小、密度和激光能量均对治疗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能量越大影响深度越深,形成的热刺激范围越大,光斑能量重叠就越多。另外光点密度越大,MTZ形成的热凝固重叠也就越多。在点阵激光治疗时,脉冲宽度必须能让部分的热量释放出来,并刺激周围的组织,形成足够多的热凝固。有研究表明,点阵激光完成1次皮肤扫描治疗后(即第一个回合治疗),紧接着再在同一部位进行第二次,或者多次扫描治疗(即第二回合,和多个回合治疗),仅增加光点的治疗密度,不能增加点阵激光治疗的深度和真皮的热刺激强度。
目前点阵激光对于光老化、皮肤松弛、皱纹和痤疮萎缩性瘢痕的疗效基本得到证实。随着时间发展,点阵激光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如色素性皮肤疾病、膨胀纹、环状肉芽肿等。
图2-20 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
图2-21 能量与穿透深度关系(CO 2微雕点阵激光)
非剥脱性点阵激光
剥脱性点阵激光
图2-22 点阵激光能量与穿透深度关系示意图
(郝建春 程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