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激光美容医学发展史
一、激光美容早期发展历程(1961—1983年)
1963年Goldman报道使用红宝石激光有效祛除文身且治疗后瘢痕轻微;1970年Goldman等人首次用连续CO 2激光治疗基底细胞癌和皮肤血管瘤,由于连续地提供有效的激光功率和能量密度,克服了早期脉冲激光功率低、效率低的缺点,从而掀起了国内外首次激光医疗热潮,连续CO 2激光被广泛地用于外科、皮肤科、五官科、妇科、理疗料、针灸科和肿瘤科等,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这段时期应用于皮肤美容的连续激光还有氩离子激光、铜蒸气激光和Nd:YAG激光等。70年代应用的激光多数为连续激光,对组织的热损伤属非选择性的,治疗后常伴随瘢痕和色素减退等副作用,尚达不到良好的美容效果。激光美容的发展得益于新的激光理论的产生和激光工艺的进步。
二、激光美容学科形成阶段(1983—1990年)
1983年,Anderson和Parrish提出了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即“光热分离”理论,其含意为根据不同组织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的波长、能量、脉冲持续时间,以保证对病变组织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该理论实现了激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完美统一,是激光医学特别是激光美容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根据选择性光热作用设计的脉冲激光机在80年代有很大进步。不断完善的CO 2激光和脉冲染料激光等激光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地用于研究、治疗疾病和美容治疗,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化队伍,这是激光医学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激光美容发展成熟阶段(1990年至今)
90年代起,随着激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医用激光器与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不断结合,使医用激光器朝着高性能、智能化、微型化及专科化方向改进。新型美容激光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90年代初期应用Q开关(Q-switch,QS)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如太田痣、文身等已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治疗效果;90年代中、后期可变脉宽倍频激光治疗血管性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此同时,长脉宽红宝石激光器、翠绿宝石激光器、Nd:YAG激光器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的相继出现也使激光脱毛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此外,高能超脉冲CO 2激光和Er:YAG激光的问世使激光除皱换肤风靡西方世界(由于色素沉着问题,该技术在黄色人种中未能大量开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激光美容领域中出现了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IPL并非激光,其基本装置是一个计算机控制能量输出的闪光灯泡,经过光过滤成为与患者皮肤或靶组织匹配的光束。目前IPL被视为与激光相似的治疗设备,起初用于治疗血管性疾病、色素性疾病和脱毛等,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嫩肤治疗。
2000年Bitter等发现IPL对光老化皮肤(皱纹、皮肤粗糙、不规则色素沉着、粗大毛孔和毛细血管扩张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提出了光子嫩肤(photon rejuvenation)的概念,从此,IPL身价百倍,无损伤性的光子嫩肤迅速占领高端美容市场。美国、以色列、英国、德国及日本等国的先进成套的激光美容仪迅速涌进国内,并趋向普及,一些国产的激光美容仪在国内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激光美容在整个激光治疗中独占鳌头,且其前景不断被看好。近来还出现了一些无损激光除皱系统,如CoolTouch、Smoothbeam及Nlite等,应用这些设备术后反应轻微,临床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近年皮秒激光的出现,使得色素性皮肤病得到了更好的治疗。面部年轻化相关能量设备也在不断完善、更新。
目前用于激光美容治疗的“激光”,已经不是指最早“可见”的红宝石激光,不仅包括电磁辐射波范围内各种波长的激光设备,也包括了电磁辐射波范围内的强脉冲光、发光半导体、宽谱红外光、微波、射频等设备,以及机械波范畴的超声波设备,是泛指的一类“基于能量的设备”。
(李媛丽 蔡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