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朋外科疑难病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湿疮——湿疹

朱某,女,45岁。初诊:发病前3天进食海鲜食物,后左下肢起大片红斑,奇痒难忍,搔抓后糜烂渗出,自涂皮炎平未效,今来我院求医,刻下:神清,精神欠佳,左大腿内侧中段以下及小腿胫前及内侧面有大片红斑,表面糜烂渗出,感瘙痒,皮温高,体温正常,纳谷不香,夜寐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腻,脉弦小数。查:左大腿中段以下内侧面及小腿胫前和内侧面有片状红斑,其上有糜烂渗出,余肢体也可见少许散在针尖大小丘疹,左腹股沟扪及肿大淋巴结,有轻压痛。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8×10 9/L ,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25,嗜碱性粒细胞0.02,嗜酸性粒细胞0.03。
病机:禀赋不耐,湿热内蕴,外发肌肤。诊断:中医:湿疹(湿热型),西医:左下肢湿疹。治法:清热利湿,内外结合。
处方:
1. 黄连5g 黄柏10g 银花10g 连翘20g 赤芍10g 茯苓10g 白鲜皮10g 蝉衣10g 知母10g 地肤子10g 丹皮10g 六一散 包煎10g 生地黄10g
2. 皮炎洗剂冷湿敷。
3. 肤乐霜外搽。
体会:
1. 湿疹为过敏性皮肤病的一种,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历代中医根据其皮损形态以及病因病机命名为“浸淫疮”、“湿疮”等。湿疹的常见证候分类有湿热证、风热证、血瘀证、湿毒证及脾虚湿蕴证,以湿热证最多见。传统医学文献中湿疹常包括在疮、癣、风之中。其病因不外湿热风三者,总由禀赋不耐,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胃虚弱、或食发物、或与情志变化有关。可论之病机为“ 本源于湿,再源于热及风,风湿热互结,化燥伤阴”。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法。茯苓是刘老辨治湿疹的核心药,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健脾渗湿功效。有研究提示茯苓能增强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丙二醛生成,可以清除自由基。另外中医认为湿疹多为嗜食肥甘厚味或辛辣刺激之物,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失其运化,湿热内生,或复感风热或湿热之邪蕴结肌肤,发为红斑丘疹水疱,甚则糜烂渗出,局部瘙痒甚,病程日久,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演变为慢性湿疹。在急性期以湿热为主,在亚急性期以脾虚湿蕴为主,在慢性期以血虚风燥为主。从湿疹的病机演变过程而言与脾密切相关,因脾主湿邪,湿热之邪首先犯脾而致脾虚,脾虚更易感受湿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致脾气更虚而使气血生化乏源,肌肤失养,血虚风燥,病情反复不愈。临床治疗湿疹惯用苦寒渗湿之药,使用性寒的中草药又多有损伤中焦脾胃之弊,方用茯苓体现了中医治疗皮肤科疾病须时时顾护脾胃的原则。刘老方中祛湿止痒的白鲜皮,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清热凉血的牡丹皮,清热燥湿的黄连、黄柏,蝉衣有祛风抗过敏作用,也是中医辨治湿疹的常用中草药。
2. 局部因有糜烂渗水、皮肤红斑等,一般敷药常不适合,而冷湿敷皮炎洗剂有清热解毒抑制局部炎症,还能借助于水分在挥发过程中带走热量,降低局部温度而减少渗出,达到治疗目的。
3. 按湿热蕴久,耗血伤阴,血虚生风生燥,缠绵不愈,情志内伤,肝失疏泄,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形成血虚风燥、气滞血瘀证。治宜养血祛风润燥,解郁化瘀。方中赤芍、生地黄养血润燥;蝉衣、地肤子祛风止痒;丹皮、赤芍活血化瘀;炙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治风先治血”,并未排斥伍用他药。本案除和血行血之品,尚伍用疏肝理气、化瘀之品,又加入祛风止痒之蝉衣、地肤子。何种皮肤病及何证使用搜风攻毒之品须分清。一般而言,皮损肥厚,有毒需攻,有结要散,有风要搜均可适当使用,但要中病即止。对于没有破溃、有瘙痒感处,用肤乐膏外搽,能起到祛风止痒作用,因其没有刺激性,故对过敏性疾病尤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