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毒力因子和致病性
霍乱弧菌的致病性表现为弧菌进入小肠后,靠活泼的鞭毛运动穿过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黏附于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微绒毛上,定居繁殖并分泌霍乱毒素CT,导致大量水分由细胞内进入肠腔,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以致出现大量腹泻和呕吐。最主要的毒力因子包括霍乱毒素(CT)和毒素共调菌毛(Toxin coregulated pilus,TCP)等。
(一)CT
CT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也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强烈的毒素。不产生CT的霍乱弧菌对人不致病或偶然有些菌株引起腹泻。CT为典型的A-B亚单位型毒素,一个全毒素蛋白包括1个A亚单位(CT-A)和5个B亚单位(CT-B)。A亚单位分子量约27.2kDa,包括A1和A2两个多肽。A1是毒素的生物学活性部分,A2起连接A1与B亚单位的作用。成熟的B亚单位约11.6kDa,为非毒素蛋白,负责毒素与宿主细胞表面膜受体(GM1神经节苷脂)的结合,介导CT-A进入细胞。CT-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高。cAMP是细胞内的关键信使分子,其浓度升高能够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引起蛋白质磷酸化。在隐窝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导致Cl -分泌增加,在绒毛细胞内,可导致NaCl偶联吸收能力降低。由于离子交换紊乱,造成肠内水、离子丢失,引起严重的霍乱特征性的水样腹泻。
编码CT毒素的 ctxAB基因是霍乱弧菌中溶原性噬菌体CTXΦ基因组的一部分。被诱导出来的噬菌体CTXΦ呈长丝状,能够以霍乱弧菌菌毛TCP为受体,感染具有TCP的非产毒霍乱弧菌,从而携带 ctxAB基因水平转移,使非产毒株转变为产毒株。
对霍乱肠毒素的检查有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检查法包括各种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方法,常用的动物测毒有家兔肠段结扎法、乳兔肠内注射法、乳兔灌胃法等;免疫学测毒法有反向被动血凝试验(RPHA)、被动免疫溶血试验(PIH)、毒素与抗毒素琼脂扩散试验、放射免疫测定(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以上是以往使用的经典方法,目前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常用特异性的引物进行 ctxAB基因的PCR检测,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等特点。
(二)定居因子
TCP是霍乱弧菌的重要定居因子之一,属于Ⅳ型菌毛,直径3~7nm,长5~10μm,周生于菌体,也可聚集成束,束宽0.5~0.8μm。其主要亚单位为TcpA。TCP合成组装及调控基因成簇,存在于霍乱弧菌一个称为VPI毒力岛上。抗TCP的抗体是有效抵抗霍乱弧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另外,辅助定居因子(accessory colonization factor,ACF)也发挥一定的肠道定居能力,其编码基因簇紧邻于TCP基因簇的下游,具有定居能力,但比TCP弱很多。
其他定居因子包括血凝素、脂多糖、外膜蛋白以及其他一些菌毛等,这些外膜结构在霍乱弧菌的黏附中也发挥作用。在霍乱弧菌中发现一些血凝素如L-海藻糖敏感血凝素和D-甘露糖L-海藻糖抗性血凝素与其在小肠内定居相关。
(三)其他毒素
除CT毒素外,霍乱弧菌还产生溶血素/溶细胞素和RTX外毒素(repeats in toxin),但这些因素对致人腹泻的具体作用还待确定。少数菌株能产生志贺样毒素、热稳定毒素(ST)、钠通道抑制剂、热稳定直接溶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