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论治痞满
痞满是脾胃病中十分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症、胃肠功能紊乱等,在病变的初期或病程的某个阶段均可有此主症,其治法与某些胃痛、胃胀还是有所区别。兹结合临床实践,略论对痞满辨治的一点体会。
(一) 痞满的概念及其类证鉴别
何谓痞满?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内经》称为“否”、“满”、“否塞”、“否膈”。《伤寒论》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具体来说,痞满系指心下(即胃脘部)闭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意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的证候,临床亦称“痞证”或“胃痞”。多因痰气交阻、饮食阻滞、湿热中阻、情志失和、脾胃虚弱、正虚邪陷等多种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而成。临床常需与胀满、胃缓及腹胀等类证加以区别:
胀满,是指腹内胀急,外见腹部膨隆,腹满拒按,按之则痛。《丹溪心法·痞》谓:“胀满内胀而外也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胃缓,是指胃体弛缓,失却固托,而出现脘腹胀满、嗳噫、呃逆等证。一般多在食后出现,并伴肠鸣辘辘,重坠隐痛,当平卧或用手向上托脘腹时,则坠痛缓解,站立或剧烈活动时加剧,常见于胃下垂。痞满虽有胃脘痞塞胀满感,但无坠痛及餐后或活动时加剧的表现,临床常以此为辨。
腹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而言,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皮青筋暴露为特征。痞满虽有心下满闷之感,却无胀急之形,更无皮色苍黄及腹大青筋外露等症状,据此不难鉴别。
(二) 辨治痞满,当分清虚实寒热
《景岳全书》将本病分为虚痞、实痞论治,目前临床也多按此分类。实痞多因外邪、食积、情志或痰浊等为患,使气机不畅,中宫壅塞,气机升降失常所致,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虚痞多因素体虚弱,脾失健运,胃纳呆滞,气机不畅,中焦失和而成,是以正虚为主要矛盾。
痞满的寒热之别,多从舌、脉、症等方面辨析。一般舌质红,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症见口渴喜冷饮,口苦心烦,便秘者为热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畏寒喜热,大便溏稀者为寒证。在病变过程中,寒、热、虚、实可相互转化,也可出现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等复杂证型。
痞满的治疗可根据虚实寒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清热散结、消食导滞、祛湿化痰、疏肝解郁或益气健脾、苦降辛通、消补兼施等法。
征诸临床,在慢性胃病中,最常见的痞满证是痰浊内阻、中虚气滞和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如抓住辨证要点,立法处方恰当,往往收效明显。
1. 痰浊内阻者,祛湿化痰,理气宽中
该证大多为慢性胃病日久,脾虚失运,痰湿内生,尤其在初夏湿盛之时,内湿与外湿易于相兼为患,湿阻气滞,发病尤多。主要症状如胸闷脘痞,恶心欲吐,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或弦滑。其中脘痞、舌苔厚腻是辨证要点。常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药如半夏、茯苓、陈皮、苍术、厚朴、甘草等。若舌苔厚腻,色白不消,加藿香、佩兰、蔻仁以芳香化浊;胸脘满闷较甚者加薤白、枳壳、佛手以理气宽中;舌红苔黄,心烦口干者加黄连、蒲公英以清热去湿。
2. 中虚气滞者,疏肝和胃,法在调运
慢性胃病尤其是中年以上妇女患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者,表现常以痞满为主症,属中虚气滞者居多。其特点是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主,但常夹气郁、瘀滞,以致胃气不和,痞胀不已。根据“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的理论,一般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添加疏导理气药物。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等均为常选之方。药如炒党参、炒白术、茯苓、淮山药、陈皮、法半夏、厚朴、佛手、枳壳、醋柴胡、苏梗等。如舌红口干,胃阴不足者加麦冬、川石斛、白芍养益胃阴;食欲不振,脾运不健者加谷麦芽、鸡内金、焦建曲消食健脾;口苦苔薄黄,胃有郁热者加黄芩、仙鹤草、石见穿清热和中。徐景藩教授对该类患者,常在疏肝和胃诸药中,配加绿梅花、佛手花、白残花等质轻调气之品,使理气而不伤正。
3. 寒热错杂者,寒温并用,和中消痞
寒热错杂,是痞满症的又一特点,主要表现为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心欲吐,口渴心烦,或兼脘腹隐痛,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腻,脉沉弦,其病机是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气机壅塞所致,治法宜寒温并用,苦降辛通。方取仲景半夏泻心汤加减,药如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炙甘草等。若脘痞腹胀较甚者加枳壳、厚朴行气除满;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降逆止呕;脾阳虚甚,中焦虚寒腹痛者加吴茱萸、制附子温经散寒;下利便溏,舌苔白腻者加茯苓、薏苡仁运脾化湿;脘闷纳差者加神曲、焦山楂消食导滞。
临床使用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痞满,一般应掌握下列四个主症:①心下痞满;②干呕或干噫食臭;③腹中雷鸣;④下利,脉多沉或濡,舌苔黄腻而厚。如果掌握主症,辨证准确,适时运用泻心汤方类,往往取效迅捷。自汉代以来,泻心汤类方一直被视为治疗胃肠病的重要方剂,临床使用十分广泛。
(三) 病案举例
例1
李某,男,57岁。于1992年6月初诊。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年余,2个月前因上消化道出血致胃脘痞胀,食欲不振。曾服疏肝和胃剂及吗丁啉等药,痞胀一直不消,近月来症状加重,胃脘痞塞作胀,恶心欲呕,食后尤甚,有时便溏,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良由湿浊中阻,气机壅塞,运化失常所致。以香砂平胃散芳化和中,理气消痞。药用苍术10g,厚朴6g,陈皮6g,法半夏10g,茯苓10g,佩兰10g,煨木香10g,砂仁(后下)3g,炒竹茹10g,仙鹤草10g,焦楂曲(各)15g,焦苡仁5g,投药7剂,痞消症除。
例2
张某,女,62岁。患者有胆囊炎、胆石症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史10余年,因症状加重于1991年2月入院治疗。查房诊察:胃脘部痞胀闷塞,右胁隐痛,干呕不食,口苦泛酸,便溏不爽,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胆胃同病,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呆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升苦降,化湿消痞。药用:法半夏10g,川连3g,淡芩10g,茯苓15g,川朴6g,陈皮6g,干姜3g,枳壳10g,蒲公英15g,淡吴萸3g,金钱草30g,炙内金10g,服药7剂,至再次查房复诊,痞胀、隐痛已减大半,诸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