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治疗名方验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痰瘀痹阻证

一、辨证要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表现为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或僵硬,肌肤色紫黯、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象弦涩。
痰瘀是指痰湿和瘀血两种病理产物而言。津液不行,水湿内停,则聚而成痰,痰湿内阻,血流不畅滞而为瘀。痰浊水湿与瘀血互结则为痰瘀。痰浊瘀血乃有形之邪,留阻于经络、关节、肌肉,瘀阻脉络,故肌肉关节肿胀刺痛;痰瘀留于肌肤,则见痰核、硬结或瘀斑。邪气深入,痹阻筋骨,而致关节僵硬变形,难以屈伸;痰瘀阻滞,经脉肌肤失于气血荣养,故肢体肌肤顽麻不仁;面色黧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为血瘀之象;而眼睑浮肿、胸闷痰多、舌苔腻等,乃痰湿为患之征。

二、类证鉴别

本证与瘀血痹阻证、瘀热痹阻证、气虚血瘀证等都可出现瘀血留滞经络而致的肢体刺痛、痛处不移、局部肿胀、舌紫脉涩等症,但因病机不同,故有不同的主症及兼症。瘀血痹阻证单纯以瘀血阻痹的症状为主;瘀热痹阻证则以瘀血征兼有热象为特点,如口渴但欲漱口不欲咽,发热夜甚。舌质黯红等;气虚血瘀证可见气短乏力、心悸自汗等气虚之征象,属虚实夹杂证候;而本证则是以瘀血及痰浊并见为特点。
痰瘀痹阻证常见于肌痹、脉痹、心痹等病。西医学多发性肌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冠心病最常见该证型。还有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都可见到该证型。

三、治疗原则

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四、经方、名方

1.阳和汤
方药:熟地1两,鹿角胶3钱,肉桂1钱,炮姜5分,麻黄5分,白芥子2钱。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阳虚寒凝证,贴骨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
本方原载:《外科全生集》
2.阳和桃红四物汤
方药: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4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川芎8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通络,祛瘀止痛。阳和汤与桃红四物汤二方合用为治疗痰瘀痹阻之良剂,具有养血温阳,宣通血脉,祛痰化瘀功能。
主治:血虚有瘀证。
本方原载:《医宗金鉴》
3.双合散
方药: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合二陈汤(陈皮、茯苓、半夏、甘草)加白芥子、竹沥、姜汁而成,名曰双合。
用法:水煎服。
功能: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二陈汤合白芥子、竹沥、姜汁涤痰通络。
主治:祛瘀化痰,为痰瘀并患的常用良方。
本方原载:《杂病源流犀烛》
4.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
方药:身痛逐瘀汤(见瘀血痹阻证)加二陈汤。
用法:水煎服。
功能:两方合用具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宣痹止痛功效。
主治:痰瘀痹阻。症见痹久不愈,痰瘀互结,疼痛不已。
本方原载:《医林改错》,二陈汤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半夏苓术汤
方药:半夏、苍术各1钱半,黄芩(酒炒)、白术、南星、香附(炮)各7分,陈皮,赤茯苓各5分,威灵仙、甘草各3分。
用法:上剉作一贴,姜5片。水煎服。
功能:化痰湿,祛风寒。
主治:痰瘀痹阻,肢体关节疼痛证。
本方原载:《东医宝鉴》
6.牛蒡子汤
方药:牛蒡子9克,僵蚕9克,白蒺藜12克,独活6克,秦艽12克,白芷12克,半夏9克,桑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化风痰,止痹痛。
主治:风寒痰湿入络,周身或四肢、颈项等部骨节酸痛,活动牵强。
本方原载:《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7.拈痹汤
方药:全蝎9克,土鳖虫12虫,姜黄12克,秦艽24克,苍术12克,蜣螂虫12克,蜈蚣1条,僵蚕12克,黄柏12克,金钱白花蛇1条,鸡血藤12克,防风12克,银花藤15克,天仙藤12克,石楠藤12克,甘草6克,木瓜12克,薏苡仁24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化痰祛瘀,蠲痹通络。
主治:风寒湿邪,痰瘀痹阻证。
本方原载:《痹证论》
8.关节炎方
方药:胆南星6克,白芥子6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全蝎6克,蜂房10克,穿山甲10克,蜣螂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化痰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痰瘀痹阻,病程较长,局部关节疼痛,或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便,或有发热,苔薄白或黄腻,脉细数。
本方原载:《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

五、酒剂

1.复方三蛇酒
方药:白花蛇1条,蕲蛇30克,乌梢蛇30克,蜈蚣5条,防己30克,防风30克,全蝎10克,蜣螂虫10克,露蜂房15克,生地30克,羌活30克,忍冬藤30克,海风藤30克,金雀花根30克,桑枝30克,黄芪30克,甘草30克。
功能:化痰祛瘀,通络蠲痹。
主治:寒痹、痰瘀痹阻证。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较剧烈,受累局部冷感,手趾关节肿痛,不红不热。脉多弦紧或沉迟、沉缓。
制剂规格:捣碎,浸入高粱酒2. 5千克,2周后服用。
用法用量:每次10~15毫升。亦可制丸(片)剂,水酒调服。
本方原载:《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2.红果酒
方药:红果500克(去子),白酒1000毫升。
功能:祛痰利气,消食化滞,降压活血,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不和,食积留滞,头晕头痛,血脉痹阻,胸膈不利,咳逆痰喘等。本酒方既用于饮食不消,食积停滞之症,又能治疗和预防瘀血阻络引起的各种病症。
制剂规格:将肥大红果洗净去子浸于酒中,密封3日即可取饮。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本方原载:《民间验方》
3.芥子酒
方药:白芥子250克,白酒1000毫升,黄酒2000~3000毫升。
功能:温中散寒,利气豁痰。
主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等症。
制剂规格:将白芥子研成粗末,用白纱布袋盛之,置于净器中,入白酒浸泡3日,再入黄酒2000~3000毫升,再浸泡3日,去掉药袋,澄清后即可饮用。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20~50毫升,空腹温饮。
本方原载:《本草纲目》
4.参苓橘红酒
方药:人参10克,茯苓50克,橘红30克,白酒1000克。
功能:补气化痰。
主治:痹病气虚痰阻证。肌肉麻痹,骨节疼痛。
制剂规格:将人参、茯苓、橘红浸泡入白酒中,封固,浸泡7天后服用。
用法用量:每天饮30毫升,以睡前饮之最佳。
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六、中成药

1.千金化痰丸
方药:南星、黄芩、半夏、枳实、海浮石、白术、橘皮、当归、大黄、知母、白附子、花粉、茯苓、防风、天麻、甘草。
功能:化痰通痹。
主治:痹病,痰浊痹阻证。
制剂规格:蜜丸,每丸9克。
用法用量:每次1丸,每日2次。
本方原载:《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2.半硝丸
方药:半夏2两,风化硝1两。
功能:化风痰。
主治:痰饮臂痛。
制剂规格:上为末姜汁糊,和丸,如梧子大。
用法用量:姜汤下50丸。
本方原载:《东医宝鉴》
3.滋荣舒筋健步丸
方药:当归(酒洗) 1两,白术(去芦) 2两,熟地黄(酒洗) 1两2钱,川芎7钱,白芍药(酒炒) 1两,茅山苍术(米泔水浸) 2两,羌活7钱,防风7钱,牛膝(去芦酒洗) 1两,独活(酒浸一宿、焙) 7钱,桑寄生(酒炒) 6钱,木瓜(酒浸、焙) 7钱,防己(酒浸、焙) 7钱,肉桂(厚者) 4钱。
功能:益肝肾,祛风寒,化痰湿。
主治:痰湿,手足不便,血虚于下,筋软不能行步,肢体关节疼痛者。
制剂规格:上为细末,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百丸,空心,淡盐汤送下。天阴姜汤下,酒亦可。
本方原载:《万病回春》
4.蝎竹丸
方药:狗脊骨40克,血竭、乳香、没药、水蛭、当归、生地各40克,半夏、茯苓、白芥子各30克。
功能:活血化痰。
主治:痰瘀痹证。
制剂规格:上药共研细末,以适量蜂蜜加竹沥水60毫升,生姜汁25毫升泛丸,每丸6克。
用法用量:每次1丸,早晚空腹服。
本方原载:《痹证通论》
5.散风活络丸
方药:乌梢蛇、蜈蚣、地龙、胆南星、牛黄、冰片、防风、威灵仙、骨碎补、海风藤、细辛、麻黄、桂枝、白附子、草乌、附子、红花、当归、川芎、乳香、桃仁、赤芍、熟地黄、熟大黄、黄芩、木香、党参、白术、草豆蔻、菖蒲、香附、牛膝、茯苓、代赭石。
功能:温经通络,搜风除湿,养血益气,祛痰逐瘀。
主治:素体虚弱,感受外邪,阻塞经络。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或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手足沉重,关节肿大,屈伸不便,或肌肤麻木不仁。
制剂规格:蜜丸。每丸重6克。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3~7岁服1/3量。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本方原载:《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956年版、《北京市药品标准》( 1980年)
6.追风丸
方药:荆芥、防风、白芷、桂枝、川乌(制)、制草乌、续断、当归、川芎、白芍、制禹白附、炒僵蚕、胆南星、法半夏、地龙(肉)、雄黄、石膏、甘草。
功能:祛风散寒除湿,行瘀涤痰。
主治:风寒湿邪及痰瘀痹阻经络所致之痹证。症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关节屈伸不便,得热痛减,遇寒痛增,肌肤麻木不仁。舌质黯苔白,脉沉弦。
制剂规格:蜜丸剂。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本方原载:《证治准绳》、《天津市中成药规范》1978年版

七、单方、验方

1.青风藤20克,豨莶草30克,白芥子10克,鸡血藤20克,牛膝15克,薏仁30克。水煎服。治疗痰瘀痹阻证。(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2.海风藤24克,地龙12克,炮山甲9克,木瓜15克,乌梢蛇9克,威灵仙15克,制南星9克,橘红9克,独活12克。水煎服。治疗痰瘀痹阻证。(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3.豨莶草30克,鸡血藤20克,陈皮6克,薏苡仁30克。煎汤代水服,可长久服。治疗痰瘀痹阻证。(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4.茯苓30克,枳壳15克,半夏6克,风化硝3克,共为细末,姜汁泛为水丸,每次3克,姜汤送下。治疗痰瘀痹阻证。(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八、外治方

1.骨友灵擦剂
方药:红花、川乌(制)、制何首乌、续断、威灵仙、延胡索、防风、鸡血藤、蝉蜕等。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骨质增生引起的功能障碍,软组织损伤及大关节病引起的肿胀、疼痛。
制剂规格:擦剂,每瓶50、100毫升。
用法用量:外用,涂于患处,热敷20~30分钟,每次2~5毫升,每日2~3次。14日为一个疗程,间隔1周,一般用药2个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个别患者用药后出现皮肤发痒,发热及潮红,切勿用手挠,停药后症状即可消失。
本方原载:经验方
2.骨增生镇痛膏
方药:生川乌、生草乌、羌活、独活、细辛、白芥子、生半夏、生南星、川芎、归尾、骨碎补、栀子、牙皂、姜黄、雄黄、桉油。
功能:祛风湿,化痰瘀,通经络,止疼痛。
主治:风寒湿及痰瘀痹阻证。症见肢体疼痛,腰脊乏力,步履艰难。舌淡,脉弦。
制剂规格:橡皮膏剂。每张7厘米×10厘米。
用法用量:外贴患处。隔日换药1次。
注意事项:皮肤过敏及破溃者忌用。
本方原载:《广东省药品标准》( 1985年)
3.海马万应膏
方药:海马、木香、肉桂、防风、莪术、血竭、当归、桃仁、白芷、羌活、附子、独活、麻黄。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证、痰瘀痹证。症见肌肉关节酸痛,疼痛固定不移或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
制剂规格:膏药。每张10克,20克或40克。
用法用量:温热软化,贴于患处。每次1张,每张可用3~5天。
注意事项:皮肤溃疡处勿用。
本方原载:《黑龙江省药品标准》( 1980年)
4.风湿舒筋膏
方药:枳壳、香附、禹白附、青风藤、穿山甲、白蔹、僵蚕、川楝子、续断、天麻、肉桂、远志、蛇床子、青陈皮、乌药、大枫子、白术等。
功能:散寒止痛,舒筋活血。
主治:多种瘀阻性疼痛病症。适用于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四肢麻木,或腰背冷痛。
制剂规格:膏药。每张10克、20克。
用法用量:温热软化,贴于患处。每次1张,每张可用3~5天。
注意事项:局部有出血倾向及溃损者勿用。
本方原载:《天津市药品标准》( 1978年)

九、食疗方

1.茯苓姜黄饮
茯苓20克,姜黄15克,煎水饮,可长服。适用于痰浊瘀阻证。(本方原载《本草纲目》)
2.益母草鸡蛋汤
益母草15克,煎汤,去渣加白糖适量,鸡蛋1个搅匀,使鸡蛋呈丝状分开,餐后2小时服下。适用于阴虚血瘀证。(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3.泽泻鲤鱼
泽泻15克,鲜鲤鱼一尾(约500克),精盐5克,绍酒10克,白糖150克,榨菜丁10克,肉丁20克,青豌豆5克,味精3克,葱、姜末各2克,香油5克。泽泻去其杂质,洗净切片,放绍酒5克,白糖10克,浸泡备用。鱼去杂洗净,在鱼身两侧剞上兰草花刀备用;炒勺烧热后,加入750克油,烧八成热时将鱼下油冲炸,至外皮略硬时捞出,油倒入其他容器;原热勺加1两白猪油,烧热放葱、姜肉丁、榨菜丁翻炒熟,加入精盐、绍酒、鲜汤一碗,再放入鱼、白糖、泽泻开锅后移入慢火炖透,汤汁浓时加入味精、豌豆,转到旺火收汁出勺,把鱼摆在盘中,将泽泻摆在鱼的两侧,勺内剩下的汁加香油炒匀,浇在鱼身上即可。功能渗湿利尿,消肿通乳。适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脘闷痞塞,食少便溏,寒湿脚气,和产后乳汁少等病症。对慢性肾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方原载《中医饮食疗法》)
4.薯蓣薤白粥
生山药100克,薤白10克,粳米50克,清半夏30克,黄芪30克,白糖适量。先将米淘好,加入切细的山药和洗净的半夏、薤白、黄芪,共煮,加适量糖即可服食。不拘时间和用量。适用于因脾虚不运,痰浊内生而导致的气虚痰阻之痹病。(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