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汤新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五节 食 管 炎

食管炎是指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性改变。急性食管炎多为腐蚀性药物或感染引起;慢性食管炎分反流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不能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非特异性食管炎多由饮食刺激或情志不畅引起。临床表现: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或烧灼样疼痛,吞咽过冷、过热、酸辣、干硬食物时加重,或有吞咽困难;反流性食管炎可有吐酸、嗳气,甚则呕吐酸苦水;可因食管黏膜糜烂而出血,大量出血可见呕血或黑便;严重可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此病属中医“吐酸”、“胸痛”、“噎膈”等范畴。
分型辨治,一般分痰气交阻、肝郁化火、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等分别辨治。上述各型分别概括了此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也体现了一些整体意识,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各型病理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共同存在,且这些病理因素与整体功能又关系密切。将某种病理因素与其他病理因素和整体功能割裂开来,并不符合疾病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实际,疗效也有限。
整体观认为,此病是以食管炎症为重点的整体疾病,除食管炎症状,如烧灼感、疼痛、吐酸、吞咽困难、出血等外,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如烦热、恶寒、畏风、肩背酸重、心烦、胸闷、心悸、多梦、口干、口苦、纳差、乏力、尿黄、便干、痛泻等。故应予系统治疗,并根据症状及其病理因素调整处方。
此病皆有郁热偏盛,如口苦、苔黄、尿黄等,一律加当归、栀子各6g,皆有阴虚偏盛,如口干、咽干、灼热感、舌裂、苔燥等,一律加元参、麦冬、贝母、薄荷各6g,皆有痰湿偏盛,一律加半夏、苏叶各6g,多有风寒偏盛,如恶寒、畏风、头痛、肢冷、身痛、痛泻等,有上述症状之一者加防风6g;吐酸者加黄莲6g、吴茱萸3g,微有出血者,以上述加减方法多可控制,重者按呕血、黑便加减;心悸、多梦者,加龙骨、牡蛎各10g。嗳气频频者,合旋覆代赭汤(旋覆花6g,代赭石8~10g,党参、半夏各6g),吞咽困难不重者,按上述加减方法多可缓解,严重者合启膈散(沙参、丹参、川贝、郁金各6g,砂仁壳6g,荷叶蒂2个,杵头糠少许)。
用以上方法治疗食管炎,简化了辨证,提高了疗效,可较快缓解症状,且可治疗与此相关的其他疾病。
病例:
鲍某,男,52岁,农村干部。初诊时间:2011年5月7日。患食管炎年余,在地方医院治疗,使用了大量抗生素,病情未见好转。最近至某城市检查,诊为霉菌性食管炎,并说和其使用大量抗生素有关,嘱停用一切抗生素,观察一段时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就诊。诉食管有火辣辣感觉,微痛,食辛辣食物后感觉更加明显。此外,还有微恶寒,头前额痛,骨节微酸痛,心烦,胸闷,情绪不安,睡眠不实,口干,恶心,乏力,尿黄,大便多稀,便前小腹微痛等。脉弦,舌质黯红,苔薄黄燥。西医诊断:食管炎;中医诊断:胸痛。此整体功能紊乱,风寒、郁热、阴虚、痰湿皆偏盛,心神浮越。应系统治疗,并兼顾各侧面。
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瓜蒌皮、当归、栀子、元参、麦冬、贝母、薄荷、防风、半夏、苏叶各6g,龙骨、牡蛎各10g。试服2剂,症状明显减轻,又服6剂,食管已无不适,其他全身症状也基本缓解。患者甚觉满意。
按:
凡有灼热感者,不管发生在哪些部位,都是整体功能紊乱日久,血分证发展至郁热、阴虚偏盛而出现的症状。用系统疗法加入清郁热、养阴的方药即可。在明确郁热、阴虚偏盛并做相应处理的同时,不可忽视与其相对立的风寒、痰湿同时偏盛的可能性,如恶寒、头痛、恶心、有痰等症状,也要同时做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