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数据挖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 2 章 k-均值

基本算法

k-均值示例

k-均值算法的局限性

k-均值是最广为人知的用于聚类分析的方法,也是数据挖掘发展史上最成功的算法之一。在通常的教科书和文献中,它是以英文名字 k-means 出现的,老一辈的计算机学者往往称其为 Lloyd 算法或者 Lloyd-Forgy 算法——为了纪念提出 k-均值算法的科学家[6][7]

因为 k-均值是处理聚类问题的,所以我们先在 1.4 节的基础上,把聚类问题是什么说得更清楚一些。

假设有 N 个对象,不妨记为,每个对象用 d 个特征(维度)来描述。正如第 1 章所举的例子,要做聚类分析的可能是运营商,对象就是手机的用户,特征有 3 个(d=3),分别是手机用户每个月平均语音时长、网络流量和付费订阅总费用。运营商的目的是,分析用户使用手机的行为是否与他们设计的套餐相匹配,是否自行聚集成若干有代表性的簇,有没有更好的套餐方案等。

当然,真实的情况要更复杂,数据的维度 d 一般远大于 3。考虑最简单也是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这 d 维数据的每个维度都可以用一个实数来表示,所 以我们可以直接认为 是一个定义在实数域上的 d 维向量。

例如,用户 i 每月打了 12345 s 电话,用了 788.93 MB 流量,付费订阅花了12.50 元,那么这个用户可以表示为三维实空间中的一个数据点

聚类算法就是将上面 N 个对象划分成多个簇(或称多个组、多个类等),使得每个对象在且仅在一个簇中,并且每个簇的内部对象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与其他簇中的对象很不相似。

这里, 相似性的定义不同,评价聚类效果的目标函数也会不同,聚类出来的 结果也不一样。对于现在讨论的简单情况,每个数据对象都可以表示为 d 维实空间中的一个点, 我们自然可以用欧几里得距离定义相似性:距离越小,相似性越大。k-均值算法也是基于这类定义的。

本章将先介绍 k-均值希望优化的目标函数和基本算法,再给出一个具体示例,帮助大家理解算法的过程,最后讨论 k-均值算法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可能 的改进。

特别说明一下,聚类的算法有很多,如划分法(partitioning method)、层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密度法(density-based method)等,k-均值算法只是其中最简单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相关资料[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