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政策引导智能教育的发展
2018 年 1 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将人工智能教育列入新课标。随后,2018 年 4 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定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2.1 人工智能教育列入新课标
《新课标》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成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及选修课三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如表 1-1 所示。
表 1-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
从表 1-1 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课程分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则依据学生升学、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设计出 6 个模块,包括数据管理与分析、三维设计与创意等内容。而选修课程分为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两个模块。
相比于此前的课标,新课标减少了基本软件使用的要求,提升了在编程、算法等方面的要求及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在 2018 年 9 月发布的新教材中,Word、Flash、Access 等软件的学习内容都已从信息技术教科书中被去除,而取而代之的是更有价值的 Python、NumPy 等新技术的学习内容。
其中,Python 作为热门的人工智能编程语言之一一直广受好评。目前,浙江、北京、山东已将 Python 语言编程纳入高考内容,同时,Python 已经进入山东省小学教材。新课标的这一次修订历时四年,前后有 260 多位专家参与修订。该修订方案已于 2018 年秋季学期正式实施。
人工智能课程在难度上划分了不同的阶梯,在安排上兼顾了理论和实践,以多种情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2.2 规定人工智能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目标和三大任务。
1. 三大目标
“到 2020 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 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 2030 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2. 三大任务
《行动计划》制定的第一个任务是“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其中的具体举措有“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
《行动计划》制定的第二个任务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的具体举措有“完善学科布局”“加强教材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创新创业”等。
《行动计划》制定的第三个任务是“推动高校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其中的具体举措有“加强重点领域应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支持地方和区域创新发展”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的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趋势,而在它的发展方面,国家持续发力。2017 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大力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也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