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界语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书写真诚

我认识郭锋老师,是上世纪90年代随刘国正先生到湖北宜昌去调研。那时,恰逢全国语文大讨论最为炽烈的时候,宜昌的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改革在峡江两岸风景正好,是回应八面来风很好的素材。我们在那里进课堂,访山乡,看展览,开座谈,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全程陪同我们的就有郭锋,而且他还上了一节课。那时,他已是当地的业务骨干、青年才俊了。后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我们在全国各地的教材培训需要专家团队,郭锋成为其中令人信赖的一员。他能实地上课,现身说法;也能讲座指导,有理论思考;更由于长期参与当地中考命题工作,在教学评价上也有深入的体验和实践,因此很受老师们的欢迎。后来,他跟我说到这段行走“江湖”的经历,对人教社满怀诚恳的感恩,让我很是感触。

的确,郭锋老师是一个诚恳的人。 20年前我们赴宜工作中见到他处理的一些小事里就写着这两个字;新课改十年,他作为人教社培训专家把语文教学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全国各地的足迹里也写着这两个字;在湖北评上特级教师之后专程发给我们的短信里写着的也是这两个字,还有每逢节庆他以原创的旧体诗发来的问候里写着的依然是这两个字。 2015年8月,在全国地市以上教研员参加的人教社教材研讨会上,我们安排了郭锋老师代表初中学段做课。(他那时候已经从湖北来到北京了。)因为初高中分设了会场,我听完初中会场的第一节课,就转到了高中会场。没有听他的课,我心里是有数的,其实也还是因为他身上的这两个字。果然,后来听到的听课老师们的广泛好评应验了我的判断。在返京的飞机上,我们值机的座位刚好在一起,短暂的空中旅途让我们有了相对充分的交流,我对他正着力的探索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国的教育好像从来就不缺乏观点和旗帜,当下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这反映出我们幸逢了一个思想开放包容、学术氛围浓郁的大好时代,每一个有所思考的人都可以为自己的思想发出声音,为语文教育的园地增光添彩。然而,太多的声音让人目不暇接之际,又不免产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虞。对错是非暂且放开一边,是真做实干还是白口空谈,这个问题最需要也最容易分辨。郭锋老师提出的“四界语文”就属于前者。 2016年12月,我受邀参加了他的一个研讨活动,现场看到了最真实的情况,也有了真切的感受。

“课内外衔接”是郭锋专业发展的最初土壤,国正先生“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思想是“课内外衔接”的本质与圭臬。沿着这个方向,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探幽寻微,就行到了“四界语文”。来京之后,郭锋在朝阳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担任校长,但是他对语文专业的真诚丝毫没有改变,这种真诚不仅凝聚起他所在学校的老师,更吸附来其他学校的老师甚至教研员。立足于这所学校,郭锋和他的团队开发语文资源,变革语文课堂,建设语文课程,为师生构建活泼生动而又富有特色的语文生活;借助朝阳区域教研平台,他作公开课,开设讲座,建工作室,持续参与和指导命题创新,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与经验,也受到业界的好评;在北京市,他参与语文教材建设和教师专业培训的具体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交流淬炼。这些情况充分证明:“四界语文”绝非一面凭空招摇标榜新异的旗,而是一棵深扎根系蓬勃伸展的树。正因为此,在这次研讨活动上,我才做出“四界语文”是“一支有思想的团队,一项有深度的研究,一种可落地的探索”的评价。

这本《四界语文》是近几年来郭锋老师精研语文教育的结晶,字里行间凝聚着一位语文老师对专业的执着追求。这是他的第二本语文专著,与前一本《语文四界》应属一脉相承,让我们能清楚地把握他的思想的来龙去脉。而在这第二本书稿中,我依然读到了真诚:书稿继续坚持“写给一线老师看”的原则,还是按照“教学研究”“教学实例”“评价探索”和“体验写作”四个板块来编排,只是在前作的基础上对顺序做了一些调整。比对两本书前三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新书的结构与体系更加严谨精密,学术味更重。这一点不仅可以透过前三部分的内容关联得以发现,而且从封面设计的风格变化中也能窥见端倪。“体验写作”部分本来应该属于灵动机变的内容,但多种语体方式的表达不仅没有消解这本书的厚重,反而以人生的喜乐悲欢、旧体的规整吟哦加重了书的质感。我一直认为,语文老师是必得要有一些文人气息的,这本书,从内到外,都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足见是用心之作、真诚之作。

无论是文字还是人生,只要用真诚来书写,就值得人尊重,就会赢得人们的喜爱和世界的未来!这是我对这本《四界语文》和他的作者以及所有有志于语文教育事业的人的良好祝愿!

是为序!


2017年7月25日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