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明白:等待,是为了更完整地被满足
晚间, Ra一边帮怀二宝的我按摩静脉曲张的小腿,一边听我说工作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时候的Jivan总是会在一旁凑热闹,挤乳液啊、捏捏大腿什么的,他最不会置身事外了,尤其是和父母一起的睡前时光。
或许是回归职场后相处的时间变短,又感受到妈妈不如往常充满活力陪他做游戏、抱上抱下,他偶尔会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而出现过度夸张的反应,譬如,一点小小的擦伤就鬼哭神号哭断肠,试图得到更多的关切和爱。这很正常,我都尽力回应,不过,调皮式的故意打岔,就不能事事顺他的意,以免变成理所当然的小霸王。
我们夫妻俩才开始聊没多久, Jivan就开始故意捣乱,做出各种寻求关注的行为。只要我一开口,他也开口唱歌,我中断谈话、转头,看了他一眼,便先忽视,让他知道我听到了,但我并不打算回应;于是我更用力地大声说话,他才又开口, Jivan也更卖力地在下一秒开口唱歌。我停下来看他,他也停下看我,偷笑。反复几次后,我决定先处理Jivan的状况,是的,我让他知道“你得到妈妈的关注了,我也感受到你的好心情了,但是,你必须学会等待”。
我曾看过一些教养名人的观点,有的会强调“暂停手边的事务,第一时间回应孩子”的重要性。从教育和教养的反复试验中,我几经思考,决定调整成“有条件”地执行。原因在于,当孩子已经不再是襁褓中的婴儿,有需求只会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而是在成长的过程和一来一往的人际互动里,开始懂得有目的性地出现一些社会化的行为,我们的反应,便将影响着孩子是否持续做出那些行为,是增强还是削弱。
无论是聆听者、发言者,或处在任何关系之中,都会有被打岔和被干扰的时候,当身为教师的我,要回应此起彼伏的学生一下这边叫、那边问,谁都抢着要被注意到,却谁也都得不到完整的回答时,不了了之便将招致怨言,我也容易莫名变冤大头。所以,只要从教养做起,修正观念和做法,孩子将不只会等待,也懂得尊重,而这一切,并不破坏彼此之间的和谐。
学会“耐心等待”是必要的,让孩子明白“等待并不等于不爱,没有谁有义务要第一时间服务谁、被谁服务,有时候,等待反而是为了得到更完整的满足”。若是没有立即处理的必要性,让孩子练习“满足的延迟”,在等待的期间克制自己的情绪,缓解固着,磨炼心志,千万别让孩子养成“我现在就是要”的唯我独尊性格。这并不是要我们忽视孩子,记得在训练孩子的等待时,要先给孩子“你很重要”的归属感。
我通常会采取这样的动作,先短暂停止我的动作,温柔但严肃地告诉孩子:“我听到你唱歌了宝贝,你现在一定很开心和我们一起分享,但是,我是先跟爸爸说话的,‘我’需要‘你’的尊重。”开头一定是先同理,再说理。
“好。” Jivan这时会因得到我的回应而稍微冷静,他知道妈妈爸爸并不是没有听到。
但当我重新开始和Ra再讲话,又是没说几句,他还是忍不住开口打岔,我再度短暂停止,看着他的眼睛,邀请孩子配合:“宝贝,我需要你尊重我和爸爸,等我们说完,我就可以很专心、好好地听你唱歌了,我知道你是可以等一下的。”
第二次提醒,我就会明确让孩子知道,尊重与等待过后,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他换成发出别的杂音或要求来寻求关注,我就给他提供一些选项,帮助他度过等待,比如,“你要先去玩车子?还是去看外公在做什么?”
那天晚上,他选择去和外公聊天说晚安,离开房间时还说了一声:“妈妈,你们继续讲,我等一会再来哦!”
后来,我当然也要履行我的承诺,当我叫Jivan再次回到房间的床上准备就寝时,他问我:“你们讲完了吗?”
“讲完了,谢谢你等我,我现在也可以好好听你唱歌了哦,或者你有什么话想对我说?”我们聊了好久好久,彼此拥抱着,心满意足地入睡。
建立归属感→邀请尊重与等待→感谢。
请让孩子知道:等待,是为了双方能更专注、更完整地被满足前的过程。
当然,别总是让孩子等!父母善于倾听,孩子也会发展出聆听他人说话的能力;聆听他人说话的能力,对孩子入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我尽量在Jivan要跟我说话时,能暂停就暂停,停止煮饭、停止吹头、暂停洗澡、暂停备课,两人还曾经在路旁人行道上蹲着,观察红绿灯里小人的标志、起重机的吊挂作业、马路上铺柏油后写了好几个“慢”字,等等。但当我不能随心放下手边事,或是我已经在和他人谈话,暂停可能会占据他人的时间或影响作业流程,而让我感到坐立难安时,我便知道当时我的状态是无法好整以暇地专注倾听孩子,那么,就必须温柔且坚定地让孩子知道,“不好意思,现在你需要稍等一下,那是为了不让你感到妈妈只是在敷衍你,妈妈会一心一意,好好听你要告诉我的话,但请你也先给予尊重和耐心哦”。
在教育课程中,常会听到“延迟满足”(Delay Gratification)一词,意思就是孩子能否在获取渴望前,克制住冲动的“自律”能力。而能克制冲动、自我约束的能力,将影响孩子日后的坚持度、专注力、管控情绪的能力,“挫折忍受度”也相对高。因为,“延迟满足”表示孩子能为了更大、更高的目标而忍受当下的状况,他愿意“延后”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因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而放弃坚持,换言之,就是不短视近利。
刚出生的宝宝,有生理上的需求需要马上被满足,我一开始的确也尽量当一位“有求必应”的母亲,先给予婴儿强大的安全感。但大约从Jivan八个月开始,我便使用我们独有的“等待”手势,即便只有几秒钟的等待,也是练习的机会。手势出现后,一定清楚让他知道“等待,最终还是会得到满足”,要帮助孩子建立因果关系,“只要我耐心等一下,妈妈就会来帮我,我就能被满足”。如果真的是不可行的事,妈妈的回应就不会是“等待”。
我们之间的默契手势是口说“等等”,并配上一个右手拍左手背两下的动作。这样的动作和话语,是八个月的Jivan能完全重复的。之所以加上拍打,一来是借由模仿妈妈而帮助他转移注意力,缓解固着;二来其实是为了日后,即便我不用说话,只要和孩子一对眼,用一个简单的动作,孩子就明白当时的自己该有什么行为。再往后,就可以简化到不用动作,而用眼神交流。
在Jivan一岁两个月时,发生了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那天做晚饭的时候,只有我和Jivan在家,我先切好一盘餐后的苹果放在桌上,小Jivan背对我爬上桌,伸长胳膊要去拿玻璃盘里的苹果,幸好我转头看到,担心他整盘拉过来掉到地上摔破,又担心大喊“不可以”会吓到他而让他摔下来,我尽量展现温和语气,赶紧说“等等哦!等爸爸回来再吃”。背对着我的Jivan根本没有回头看我,他光听到“等等”,就马上收手,反射动作做出右手拍左手背的“等等”手势!哇呼!因为孩子记得这个词与动作的关系,整盘苹果和孩子都是完好的。
后来, Ra回家后,我赶紧拿一片苹果给Jivan,“可以吃喽,谢谢你的等待哦!”孩子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耐心行为后,家长别忘了给予肯定。那时候,我更加确定Jivan能克制“想要”,懂得“等待”之必须,和了解“等待”并不代表“满足的需要”会被忽略或遗忘。
许多教养者都会对孩子说“等一下”,无论是吓阻、不耐烦或轻声细语,但是,只是透过对着孩子说,就奢望孩子懂得达到“延迟满足”的效果,是枯木生花,有难度的。年纪越小的孩子在等待时,越需要注意力的转移,当他还没有能力自己转移时,大人就必须有策略地培养他“暂时抽离”的能力。另外,有的大人则会选择马上放下手边的事情,焦急地要安抚与回应“好了好了,妈妈来了”,其实,当孩子已经不是婴儿时,这样做容易让孩子丧失练习等待的能力,无形中培养出孩子“想要什么就非要马上到手,否则就会情绪失控”的霸道个性。
记得有一次,被我的荷兰婆婆看到我对Jivan比出的手势,她非常好奇地问我在做什么;还有几次在公开场合,我也不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否有点怪异和尴尬!但直到现在,我知道我的坚持是对的。
虽然“抑制”的能力,普遍在三岁到六岁之间发展,它与大脑皮质中的前额叶有关,但三岁并不是一个一翻两瞪眼的绝对分水岭,孩子的思维与认知不会一夕之间迸出,所以,在那之前的教养与坚持等于铺路,省去像是孩子得不到想买的玩具就在地上撒野哭闹,或是被迫暂停游戏就崩溃大哭的麻烦情况。
Jivan在一岁多时,除了已练习“延后享受、延迟满足”的等待功夫之外,我也持续做这件事,例如:从众多想要的东西中,“只”挑选一个自己要的,“对,就是只选一个,你的等待换来‘一个’你真真正正需要的”。像是一岁的时候,他在一旁看我扒掉葡萄籽,然后等我整盘拿给他,请他看好后,选一颗,吃完再拿。抑制立即想要的欲望或外在诱惑,也抑制狼吞虎咽和全盘占为己有的贪婪。
等待,让孩子从中学会尊重,达到自重。不容忽视的是情绪的缓解、固着转移的能力,也同时在“等待”的这段时间中逐渐培养。
Jivan两岁七个月,我们一家搭乘公交车赴约,我和Jivan坐前排, Ra一人坐后面一排。
Jivan看着窗外的车流,对我说:“妈妈,我喜欢白色的车子,白色的车子最帅!”
“我们以后买白色的车可以吗?”
“嗯!”
然后,他也想告诉爸爸这件事,便从椅背的缝中看向Ra说:“爸爸!我们以后要买白色的车子喽!”他只说了一遍,我没听到Ra的回应, Jivan转身回来低头絮语:“等爸爸没有看手机的时候,我再跟他说。”
我的心头一颤,听见孩子小小心灵里的失落,我跟他说:“爸爸在看手机,所以没注意到你在跟他说话是吗?”
“嗯……”
“那,你等一下记得告诉他哦!”
“好。”他竟然只说了一遍,就选择不再打扰,是早熟、体贴,还是认清事实?
若从Jivan已发展出“耐心等候”的人格特质来看,那是他具有判断的能力,他知道他必须等待“发言权”,等待双方处在同样的频率和完整的专注之下,方能畅通谈话的认知,这何尝不是“自重”,也尊重忙碌中的爸爸的表现。我固然心疼Jivan的善解人意,然而,父母心不在焉,孩子是绝对能感受到的。
这件事情也是给做父母的一大警惕──孩子,都看在眼里。当兴高采烈想和你分享些什么,两岁的孩子已经能懂得“你在看手机,你不会回应我”,即便是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孩子仍会选择放弃和你互动,就像抛出一颗不会回击的球,自己默默地捡回来放下,错失了强化亲子关系的机会,而你,没有发现。
幸好,看在眼里的我在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Ra,愣了几秒没说话的他,倒抽了一口气表示:“I am shocked…”这位父亲让空气都凝结了。满是愧疚的Ra,那个觉得总是自己提醒我少看手机的人,说要把手机丢了,却只要一看就耳朵关起来的男人,之后的整晚,用200%的力气来陪伴和弥补,与Jivan制造满屋子的欢笑,当骑大马、躲猫猫、搭帐篷、拥抱游戏,没完没了时,他们简直都要把屋顶掀起来了!后来,Jivan带着笑靥跑来告诉我:“等爸爸没有看手机的时候,我们就一起玩了!”
Word hard, parenting hard (努力工作,努力为人父母,这是数字化的时代,无解也有解,端看自己是否在意孩子的成长,还有自省自治的功夫。我和老公讨论出来的结果,一致认同孩子在时,不消磨时间在屏幕、无目的地玩手机上,其他情况则有两种方式:
一、工作上临时的需要、紧急状况,必须在孩子在的时候看手机
父母双方都在的话,要工作的人到一个独立空间,专注地速战速决,留下的另一人则专心陪伴孩子。只有一位家长与孩子独处时,则在用电子产品前,先告诉孩子原因、大概会花多少时间、需要孩子怎么配合,用完后随即关上屏幕,感谢孩子的理解与等待。
二、专属的约会时光
生活使人汲汲营营、忙碌不堪,我们要怎么静下心来,稳定且专注地陪伴孩子,取决于我们自己时间的规划。“一对一专属时光”,夫妻两人一周一到两次,一次一小时,可以明确地让公司或他人知道,这段时间不接电话,甚至关机。
双薪家庭,长时间的陪伴和工作上体力的耗损,常让我们有身心俱疲的感觉,然而,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时间使用上的“精实度”,即便陪伴的时间不长,但我们的全心全意投入,仍能建立孩子的归属感,从爱的交流中感到自己的重要与独特性。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许多时候、许多事情,我们急不得。“沉着等待那内心渴望立即被填满的欲望”,当父母慢了,便成就孩子亲自动手完成;当孩子忍得住蛰伏了,康庄的未来将指向更高层次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