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自己
怎样加强工作效率
艾森豪威尔矩阵
美国前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曾说:“最紧迫的决策通常都不是最重要的。”艾森豪威尔被视为时间管理大师,也就是说,他有能力在时限之内完成任何事情。按照艾森豪威尔的方法,你会学到怎样区分“紧迫”和“重要”之间的差别。
无论落到你办公桌上的工作是什么,你一开始就可以根据艾森豪威尔的方法(参考模型)对工作进行分解,然后决定进行的方式。我们通常太过聚焦于“紧迫和重要”的领域,只看到需要立刻处理的事情。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我什么时候要处理那些虽然重要,但并不紧迫的事情?我什么时候能抽出时间处理那些重要的工作,以免它们变得紧迫?这是策略性、长期决策的领域。
另外一个改善时间组织的方法则应归功于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罗列所有今天要做的事情,首先从清单上第一项做起,唯有在完成之后才继续下面的工作。每完成一项工作,便在清单上删掉。
亡羊补牢犹未晚,但最好永远都别延迟。
怎样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用来评估项目工作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个技巧是根据斯坦福大学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财富500强企业数据分析的研究而来的。这项研究发现,企业在目标和实际达成目标之间存有35%的差距,问题不是出在员工没有能力上,而是因为目标设定过于模糊,许多员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不知所以然。 SWOT分析法是根据这项研究开发出来的,目的在于协助项目参与者更加了解自己从事的工作。请思索SWOT分析法的每一个步骤,而不是单纯匆促地填写。我们可以怎样凸显自身的优势,并弥补(或是掩饰)自身的劣势?我们可以怎样充分掌握机会?怎样才能保护自己免受威胁侵扰?
SWOT分析法有趣之处在其多面性:它可以应用在企业的决策里,也可以用于个人的决定中,结果同样都很成功。
如果你没有失败,说明你不够努力。
——格雷琴·鲁宾
怎样评估成本和效益
波士顿矩阵
在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发了一套方法,以评估公司投资组合的投资价值。矩阵中的4个领域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投资:
● 金牛:金牛是指市场占有率高,但成长率低的投资,这意味着成本不高,但投资报酬率很高。顾问建议:挤出现金进行投资。
● 明星:这类投资虽然市场占有率和成长率都很高,但是为求成长会吞食掉资金,只能期待明星有朝一日会成为金牛。顾问建议:投资。
● 问号:又称为“问题儿童”,具备高成长的潜力,可是市场占有率很低。只要有财力资助和诱因引导,这类投资就能成为明星。顾问认为这是困难的抉择。
● 狗:这种业务单位在饱和的市场里占有率较低,这种投资之所以存在,纯粹是基于财务以外的原因(例如虚荣或是帮朋友忙)。顾问建议:清算。
亿万富翁也是从曾经普通的百万富翁开始的。
——杰瑞·刘易斯
怎样推进和监督多项计划
项目投资组合矩阵
你是否兼顾许多项目计划而疲于奔命?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是所谓的“斜杠青年(身兼数职族)”。这个名词是纽约作家玛希·埃尔博尔所创,形容那些在面对“你以什么维生”这个问题时说不出单一答案的族群。
假设你同时是教师、音乐家和网站设计人员,这样的组合听起来或许很精彩,可是你要怎样才能悠游于各项项目计划之间?怎样才能确保有稳定的收入进账?
各位可根据成本和时间的项目投资组合矩阵,把目前从事的项目计划区分为工作相关和私人领域。除了金钱的成本之外,也要考虑到朋友的人脉、耗费的心力和心理承受的压力。
成本和时间只是两个例子而已,你可以根据自身处境之中任何相关的指标来衡量,譬如, X轴可以是“我的项目计划对我达成最终目标有何帮助”, Y轴则可以是“我能从这项项目计划中学到什么”。现在把你的项目计划根据“达成的目标”和“学到的程度”来进行衡量。
怎样解读分析的结果
● 如果这项项目计划无助于你的学习,和最终的目标也没有关系,那就可以排除掉。
● 如果项目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可与你的愿望并没有关系,所以虽然有趣,但无助于最终目标的达成,那么试着改变这项项目,让它可以对实现你的愿望产生帮助。
● 如果项目和你的愿望相符,可是你学不到什么新东西,那么可请别人来执行。
● 如果你既有东西可以学,又可以实现愿望,那就是中大奖了!
要注意让你的项目有序地结束,也要关注那些没有成功的项目。
怎样评价你的工作成果
自我反馈模型
当被问到“你最擅长什么”时,绝大多数人似乎很容易得出答案,但20世纪最重要的管理学思想家之一彼得·F. 德鲁克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为了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他给出了一个完美的建议:每当你要做重要的决策时,在准备阶段写下你期待什么样的成果,一年后再来比较一下自己的预期和实际结果。
德鲁克总拿他的个人预期和实际结果做对比,以此进行自我反馈,并用时间来证明:在哪些领域他可以做出正确判断,而哪些领域他不能。换言之就是他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这个模型听起来并无高深的奥妙,但事实上加尔文教派和耶稣教派的传教士从17世纪中叶就开始使用这一方法了,而根据一些史学家的观点,这两个教派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他们能更好地做出自我判断。
知晓我们的长处在哪里,对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彼得·F. 德鲁克
你追求的目标正确吗
惠特默模型
如果你自行设定目标,那么要将最终目标和表现目标加以区分。最终目标可能是“我想跑马拉松”,而表现目标则有助于你达到这个终极目标,例如,“我每天早上跑步30分钟”。
在一张纸上写下你的目标,然后逐步地进行检查:这个目标是否符合模型所列的14个条件。
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那么就没有希望;如果没有挑战性,那么对你就没有激励作用。如果这14个步骤对你而言过于复杂,那么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请将以下这个基本原则谨记在心:
越简单越好的KISS原则——保持简单、 愚蠢!(Keep It Simple, Stupid!)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大的风险不在于设定的目标过高、难以达成,而是设定的目标过低,而且还达成了。
——米开朗基罗
→ 另请参考:沉浸模型
两难的情况该怎么处理
橡皮筋模型
这是你熟悉的情况吗:你的某个朋友、同事或是客户正面对未来可能不容反悔的抉择,譬如,转换事业的跑道、搬到另外一个城市,或是提早退休。赞成和反对的主张势均力敌,你要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摆脱这种两难的局面?
根据橡皮筋模型,请对方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有什么事情令我裹足不前?又有什么力量牵引我向前?
乍看之下,这个方法似乎是这个传统问题单纯的延伸:“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但其中的差异在于:“有什么事情令我裹足不前,又有什么力量牵引我向前?”属于正面的问题,所反映的情境之中,两个选择都很有吸引力。
任何决定一旦做出,随之而来的便是平静,即使做出的是错误的决定也不例外。
——美国社运人士作家丽塔·梅·布朗
→ 另请参考: SWOT分析法
如何处理他人的抱怨和批评
反馈模型
意见回馈是在团体之中最困难,也是最敏感的流程之一。批评的话语很容易就会刺伤人,可是虚假的称赞也有害无益。称赞通常会让我们流于自满,批评的话则会伤害自尊,而且可能使得我们做出不明智的抉择。
所以,“你觉得什么好,什么不好”这样泛泛的问题未必有帮助。如果说意见反馈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最好问问自己可以怎样运用这些批评。换句话说,也就是思索什么可以维持现状,什么需要加以改变(不过在此之前,一切或许都平静无波)。
重点不光是找出不尽理想之处,同时也是判断要不要以及怎样加以反应。通过这个模型,你可将得到的反馈意见分门别类,以便明确地建立行动方案。
诚实面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哪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其实是运气使然?你赢得比赛纯粹是因为球刚好掉到网里头吗?你真的值得这样的称赞吗?
谨慎所思,因为这将化为言语。
谨慎所言,因为这将化为行动。
谨慎所行,因为这将化为习惯。
谨慎所习,因为这将化为性格。
性格亦当谨慎,因为这将成为你的命运。
——摘自犹太法典《塔木德》
怎样快速做出决定
是非原则
拥有快速决断力的有效方法就是使用是非原则。当你必须权衡利弊但又没有足够时间时,这一原则就能派上用场。比如,要对一个问题进行决断(这个人生病了吗),医生要通过排除法做诊断(她发烧了吗,血液循环正不正常,等等)。
有一点很明确,即是非原则不仅仅在医学上发挥作用,而且在管理学、个人生活或者政治领域都很有参考价值。 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就对是否使用雄蜂无人机进攻的决策提了三个是非问题:目标人物是否对美国公民构成了持续和直接的威胁?美国是否是唯一适合关注这一威胁的国家?是否能排除平民受到伤害的可能?只有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他才能下达进攻命令。
像“是”和“否”这样最简短的词,最需要深思熟虑。
——毕达哥拉斯
为什么要限制你的选择
果酱悖论
人们从直觉上认为,越多则越好。比如,在我们看来,验证的选项越多,做出的决策就越好;选择面越大,我们就越满意。有时却适得其反:选择越多,我们的期待就越大,与之相伴的是我们越会担心做出错误决策,这也被称为选择悖论。美国人希娜·艾扬格在一个看上去违背常理的实验中证明了这一点。
艾扬格在一家超市里摆出各种果酱供顾客试吃:一天是6种,另一天是24种。选择较少的时候有40%的顾客品尝了果酱, 30%的人买了一瓶。选择多的时候吸引了60%的顾客,但只有2%的人购买。她因此得出结论:选项太多虽然吸引人,但也让人感到迷茫。
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解决这个问题呢?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建议:减少你的选择项。比如,在餐馆点餐时就点你看中的第一道菜,然后立刻放下菜单。因为你脑中浮现的选项越多,你就越不满意,越难以确定。
多意味着艰难。
如何挖掘商机乘虚而入
市场缺口模型
每种新的商业模式都源于一个发现和填补市场空白的念头,但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市场缺口模型可以帮助你以简单的方式立体地呈现市场特点。请你画出三条轴线,分别代表你预期中市场、客户和产品可能的趋势。
假设你想开一家咖啡馆,按照下列标准在坐标系中标出你竞争对手的位置:
X轴——客流(这个咖啡馆有多少流动客流?)
Y轴——价格(出售的咖啡在什么价位?)
Z轴——口碑(这个咖啡馆有多受欢迎?)
可能在有些区域你放置了很多竞争对手,如果你的产品在这里有潜力称为品类杀手1,那么你就可以带着自己的商业模式毫无顾虑地进入这个区域。打个比方,随着喝咖啡已经从一个极普通的生活习惯上升成一种高雅的体验,星巴克就成为一个品类杀手,所有同行参与者都以它为标杆。更理想的是,你能找到一处还没被占领的缺口。
小心,要注意没有任何人的那片区域!你要仔细考察这里到底有没有市场需求。
定位就像探勘石油一样,浅尝辄止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需有结构才能发挥创意
形态分析盒与奔驰创意法
创新或许意味着从事一些崭新的工作,不过这也可能表示重新组合既有的事物,但要怎么做呢?
形态分析的概念来自于生物结构和配置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瑞士物理学家弗里茨·兹威基以他所称的形态分析盒,开发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结合各种既有个体的属性从而开发出新的个体。兹威基起初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喷射机引擎技术上,后来也开始应用在营销策略和新点子的开发上。
运作方式
以新车的开发工作为例,要明列所有相关参数(例如汽车种类、目标族群),并尽可能地描述每个参数的特质。这需要专长以及想象力的配合,因为目标是从已经存在的事物之中开发出崭新的东西。以这个例子来说,结果是产生一个双层面的表格(不过,形态分析盒可多达4个层面)。
接下来的步骤需要进行脑力激荡,比如,这辆车必须是休旅车,不过也须具备能源效率,而且制造成本不贵。哪些属性符合这些条件?把你所选的属性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这个新的属性配置可作为你评估理想车款的基础。
除了形态分析盒之外,鲍勃·艾伯尔开发的奔驰创意法(SCAMPER)检查表,也有助于各位读者重新配置既有的点子或产品。以下7项关键问题源于广告公司BBDO创办人亚历克斯·奥斯本开发的问卷。
● 替代性如何——可以替代的人物、组件、原料有哪些?
● 结合性如何——结合其他功能或事物的能力如何?
● 调整性如何——能否更改功能或外观?
● 改造性如何——能否修改尺寸、形状、质地或是音质?
● 作为其他用途如何——具备哪些其他的、新的、合并的用途?
● 除去性如何——可否减少、简化、删除任何多余之处?
● 反转性如何——可否反向、反转运用?
重点不是了解什么是没有人看过的,而是思索还没有人想过哪些是每个人都看过的。
——亚瑟·叔本华
→ 另请参考: 盒子外思考模型
应该花多少钱送礼
送礼模型
送礼就像走雷区,收到过电影票的人,或者更倒霉的是送出过电影票的人,都会知道有多尴尬。我们这个非专业的小模型由两个轴构成:
● 这个礼物多少钱(价格)?
● 这个礼物有多贵重(价值)?
两个经验法则
“大方”强于“吝啬”(别被“实在没有必要”这句话给骗了)。
将心比心,买你自己也乐于收下的礼物。
人们会因为奢华而迷失自己,可以为此放弃所有必要的东西。
——奥斯卡·王尔德
怎样想出出其不意的点子
盒子外思考模型
真正有变革意义的想法绝大多数都要改变现状,或换个领域来思考问题。最常见的是人们另辟蹊径地找到了灵感,或是打破了游戏规则。我们先从20世纪首次出现在智力题期刊中的“九点连线问题”说起。
题目:请最多用四条线将九个点一笔连接起来。
答案:技巧在于线条要打破四边的框线。
这道智力题常用来举例说明创新思维,但也不要草率下结论。因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赛德菲尔德有个出乎意料的发现,即限制环境刺激疗法(REST)。这一方法是将测试者安置在与外界环境隔离的封闭房间里,房间中光线微弱,也接收不到外界刺激,研究人员要保证测试者不会出现精神问题。而后出现的情况是:测试者血压降低,情绪变好,而且变得更有创意。
想在盒子外思考的人,就得打破盒子内的思维。
→ 另请参考:形态分析盒与奔驰创意法
当机立断为什么很重要
后果模型
我们经常要在信息有限而且模糊的情况下做出决定,譬如,项目开始之初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细节,我们就得勇于大胆决策,因为这些初期决策的影响最为深远。项目进入尾声时,我们已有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了什么疑虑,可在这时候也没有什么关键决策需要做出的了。
所以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才能弥补怀疑和决定之间的隔阂。
注意:我们之所以迟迟无法做出决定,通常是因为心中存有疑虑。不过,不做出决定本身就是一个决定。如果你对决议一直不做出定夺,那么这通常是因为潜意识里已做出不沟通的决定,这会使得团队的内部人员陷入不确定感。所以如果你想过些时候再做出决定,务必要明确地和大家沟通。
丹麦组织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克瑞勒以及瑟伦·克里斯森鼓励我们要有勇气,信息再少也要大胆做出决定。
马丁·路德说过:凡事只有做了决定才能实现。
我们认为,一个决定直到修改前都是有效的。
我们总是后悔没有做过的事。
——马赛尔·普鲁斯特
→ 另请参考:停止原则
如你所知,凭直觉去做决定
无意识思考理论
人们总认为,一个好的决策应当是仔细斟酌的结果。对一些相对简单的情况来说的确如此,你可以冷静地权衡利弊。但如果面临相对复杂的情况、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时,那么就干脆让大脑放松一下。因为积累的论据越多,接下来你凭直觉处理问题时就越容易自相矛盾。原因在于,遭遇信息轰炸时,人们很容易做出无意识行为。
但是,如何做到放弃理智呢?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的建议乍一看很老套:如果你不能在二者之间做出决定,就扔硬币。但当硬币在空中翻转时,也许你会意识到自己希望哪一面在上,那么结果就不需要再看了。
也就是说,不要再做犹豫不决的无用功,而是要把内心深处的愿望和自己的判断直接联系起来。另一种方法请见下页表格。
直觉是一种不需要阐释原因的认知。
什么时候需要修改决定
停止原则
美国人凯萨琳·艾森哈特和唐纳德·萨尔在他们的著作《简单法则》中指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简单的原则可以考虑用作普遍适用的法则,因为它能够明显缩短极为耗时的信息处理过程。
比如,如何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修改一个决定?停止原则可以取代让人烦恼的左右权衡,因此最为适用。“什么时候该卖出?”——这是个困扰所有投资人的永恒问题,对此传奇投资人杰拉尔德·勒布在1935年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停止原则,他说:“如果一项投资让你失去了10%的身价,赶快卖出!不要迟疑和反悔。”
停止原则的优势在于使用它没有限制条件,它能让人不伤脑筋,也能挽救人的生命。在每一次登山活动中,为了保证能安全返回,登山者都要遵守停止原则:如果到14点仍不能登顶,就返回。 1996年的一次珠峰登山活动没有遵守这一原则,导致了8人遇难。
分辨胆怯和疯狂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
——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
如何购买一辆汽车
购物决定模型
假设你要买一辆车,但是很难做出决定,下面几个小方法可以帮助你:
有策略地进行调查
调查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我们不能穷尽所有信息,但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很多信息。现在人们上网点几下鼠标就可以了解汽车销售商的情况,了解得越多觉得越踏实。但这种信息接收有一个临界点:虽然理论上讲我们还可以把余下的所有汽车检测报告都通读一遍,但事实上已经看不进去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限制一下自己,比如在网上搜索三个小时资料,向三个朋友征求意见,去两家4S店逛逛。
降低你的期望值
不要想着找到一辆完美的车。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说,你要寻找的是一辆能满足你基本要求的车。即使这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也比根本没有车或是海底寻针要幸运得多。所以,按优先顺序列出这辆车的五个要素,然后划去最后两个。
不要有后顾之忧
根据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的观点,我们做决定的当下希望它的影响力能持续下去,但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不妨试试哈佛前TOP5%优秀毕业生苏茜·韦尔奇的“10—10—10法”。
在买车这件事上问问自己:我的决定对未来十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对未来十个月呢?对未来十年呢?
让别人来做决定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做决定更好,而伦敦商学院的西蒙纳·博蒂通过实验发现,我们在做一些决定的时候,常深深纠结于没有做出最好的选择,如果别人来做决定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所以,如果你在两辆差不多的车之间犹豫不决,就让销售顾问来为你做决定。
或者像耶稣会创始人之一的依纳爵·罗耀拉一样,假设你已经做了一个决定,在三天内按这种假设生活。然后假设你做了另一个决定,再生活三天,之后你就能做出选择了。
1 品类杀手是指营业面积较大,但商品品类较少的连锁专卖店,因其在较小的商品品类范围内有较多的单品,故能“杀死”那些经营同类商品的小商店(来源:http://wiki.mbalib.com,MBA智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