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这本书里,我们选择了100个优秀的商业模式进行图解式的说明。就像曾在儿时读过的图解书那样,让大家对商业模式2.0的框架有所了解,并通过视觉的形式加深理解。
从备受关注的初创企业,到本国内默默无名却享誉海外的独角兽企业,再到大型企业旗下的新创业机制,这本书精心挑选了多个行业中处于不同经营状况的商业案例。
我们对当下既有的商业模式所持的各种经验与常识,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停留于“要在昨天的成就上更进一步”,甚至很可能“昨天的成就已不再受用”“昨日的优势已成为现在的劣势”,已然“戏剧性地”成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产物。
能将这种变化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去体现的正是“商业模式”,我们究竟应当以怎样的商业模式存续下去?这才是商业概念中最贴近本质的诉求。换句话说,“原来的商业模式已然行不通”,这是企业和产业所面临的一个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无论拥有多少优秀人才,具有多大规模的设备投资,一旦“模式”本身不再适用,那就只能面临经营的终结。
■ 商业模式没有效
然而,我们发现人们对于“商业模式/体制至上主义”开始显现一些负面的理解。
最常见的批判即是“商业模式容易导致偏见”。在2017年曾出版过《商业模式综合征——为何初创企业会屡遭失败?》的作者和波俊久先生就明确表示,商业模式这种“结构”概念会对想法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因为思维方式的固化会导致偏见的产生,所以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商业的成功率。
第二点批判则是“无论想出了多么完美的商业模式,立刻就会被人效仿利用。”事实上,在本书后文中提及的立食法式餐厅“我的法国菜”就因为出色的翻桌率而被另一家立食炭烤牛排店“二话不说!碳烤牛排”复制了商业模式。
■ 世上并没有“永久流传的模式”
①商业模式容易导致思维偏见
②商业模式容易被人轻易效仿
我也同意这两点看法。
那么,应该如何避开这些障碍来建立商业模式呢?简言之,就是“商业模式2.0”。具体定义将放在序论里进行介绍,不过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反论的结构”,即需要具有“颠覆现有行业定律”的要素。
在如今的形势下,想要“从0开创出一种可以流芳百世的事业”,是种一厢情愿的幻想。如果哪天我也能灵机一动就创办出了Mercari (一家日本C2C二手交易平台)这样的企业,那就不用再辛苦操劳了。可与其这样想,不如先摸索着把事业做起来试试。若事业能够顺应发展而成为一种行业“定律”,下一步再去考虑“反论”的结构,这种随机应变的价值观正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随机应变”这个词最早是源于系统开发时的专业术语Agile,原本表达敏锐、快速的含义。即刚开始不要总想着花时间尽善尽美,而是通过各种尝试慢慢靠近终点的一种手段) 。
这本书中所记录的100个“商业模式”案例也并非永远适用,即使在某个阶段它能够“颠覆当时的行业定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可能会成为新的行业定律。若总是紧抓着它不放,说不好哪一天也会翻船,反而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看清“定律”和“反论”的眼界力。所以,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培养“眼界力”的教科书。
■ 人、物、资金和信息――发掘其中的新意
这本书将围绕“在哪个部分做到了创新”,对商业模式进行人、物、资金和信息进行四个方面归类。人、物、资金、信息原属于经营资源的四大组成要素,若能将其中任意一项(或多项)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就能创造出史无前例的新“模式”。
当我们以这些代表性的经营资源作为原点进行分析时,就不难发现“商业模式中最难被模仿的是哪些部分”“应该关注哪些经营资源才能达到那样的商业效果”?
第1章 物——提供新的“核心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化,那些曾被人们忽视过的商品、服务或空间价值,被重新定义出“本质价值”的案例。例如,“Optoro”将电商平台的退货商品转变为价值商品并实现了自动再发货功能,“RIZAP”将理应由客人自律完成的培训形式变成一种面对面为客人提供精神、健康双重指导的培训模式,等等,本书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现了“反论结构”的实际案例。
第2章 资金——制造新的“现金流”
将介绍的案例主要来自未曾实现过现金化的领域或现金流较为缓慢的领域。例如,“Timebank”以原本无法进行买卖的时间作为交易对象建立起市场机制,“CASH”在二手商品发货前就让立刻兑现成为可能等,都是一些前所未闻的罕见商业服务。此外,还有“镰仓投信”,是一家以有益社会的良心企业为唯一投资对象的投资企业,也是一种在过去很难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
第3章 信息——采用新的“科技”
在一些曾经没有成功过的领域通过信息技术和数据的利用而实现了突破的案例。一说起创新改革,很多人会想到“技术革新”,然而实际操作并不简单。例如,“ZOZOSUIT”利用传感技术提供可以测量尺寸的连体泳衣,“Amazon Go”运营的无人便利店,他们之所以能在产品公开发布后也未引起其他公司争相模仿,就在于其高水平的领先技术实力。利用科技来实现创意虽然看似简单,其实相当不易,也正因如此,也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第4章 人——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
案例中有效引入了未曾有过往来的企业或团体。例如,“Social impact bold”将民间投资者吸引到政府机关对其行政业务进行初期投资,“LifeStraw”则将碳素信用卖给企业从而能为肯尼亚居民提供安全用水,等等,所介绍的案例中很多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意模式。
■ 从图解中可以收获的三点好处
商业模式的图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的理解水平:
①认知:能够了解更多商业模式;
②学习:能够学习如何用图解来介绍商业模式;
③实践:能够利用图解来介绍自己的工作。
首先是认知。这本书记录了100个具体案例,从中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与自己工作有关的领域或者一些从未涉及过的行业的商业模式。当你惊觉于“居然还有这样的商业模式”时,也意味着自己的既有常识得到了思维扩展。
也许你会问:“光是靠‘认知’也能有所受益吗?”其实,在商务世界日益复杂的今天,能够做到这一点反而并非易事。现在的我也正在负责商业模式图解的咨询工作,其中被客户委托最多的业务内容就是“可否将我们公司的商业模式也做成图解进行可视化呢”?尤其是大型的企业,业务领域越多,越是难以清晰把握自己的公司是以怎样的商业模式在运转,在哪些环节存在问题,又在哪些领域潜藏着商机。我还会时常收到来自管理高层的反馈“通过图解整理后,我们总算明白了自身的业务优势和劣势”。一份简单的“可视化”图解说明,差不多就能解决掉大部分的问题。
其次是学习。通过反反复复阅读这些图解内容,慢慢地会让你习惯用图解形式来理解商业模式。这本书的所有案例都是以3×3“形式”来制作图解的(请参考“图解说明书”那一页),因此,除了希望读者在看到个别案例后会深受感动之外,更希望能够拓宽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引导读者去联想案例之间的相似性,或是应用于自己所处行业的可行性,等等。
最后是实践。一种通过亲自制作图解来思考新商业模式的阶段。想必会有各行各业的读者看到这本书,只要是在职者就一定会与某些行业、职业的商业领域存在关联。建议读者们先从自己公司的商业模式开始尝试图解的制作,对那些时常需要接触客户的读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介绍性质的材料。将商业模式图解作为一种沟通工具能够让你的洽谈效果更加顺畅。而读者们若能针对心仪的企业进行图解制作,则会加深自己对该企业、行业的背景理解。除此之外,在本书文末还会介绍我在制作商业模式图解过程中实际所用到过的工具包,希望大家能够充分练习使用。
■ 真心希望还不太了解商业而持有偏见的人们能够多读读这本书。
很希望那些一直以来对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商业新形态都不太感兴趣因而抱有偏见的人们能够多看看这本书。比如一听到数字或资产负债表就头疼的人、从未思考过商业模式的人、创意人士、刚刚踏入社会还没能产生任何影响力的年轻人……之所以针对这些人,是因为我本身也来自“创意圈”,一开始也完全不了解商业,很长时间都对“商业”抱有一种说不清的抵触情绪。
然而,当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渐渐与各种各样的企业、经营者们频繁打交道后,除了“赚钱”和“盈利”之外,明白了商业也可以是基于理想与志向的各种有趣模式。有时还会有感于一些商业模式的优秀之处,想要分享给更多的人。
所以,在看过这本书之后,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像当初的那个我一样,觉得“没想到商业还能这么有趣”,非常期待商业模式图解这种形式能够在未来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共通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