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穗江浙名校名师联手教你:如何写好中考作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叙事要有波澜

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在叙事时学会设置矛盾冲突。曾经我的一位学生拿着他的作文来找我说:“老师,我并不讨厌作文,但您总说我写的记叙文平铺直叙,如同白开水,淡而无味,没有吸引力。那如何才能让记叙文变得曲折生动呢?”我就把另外一位同学的作文开头拿给他看,与他自己的作文作了比较,他立刻就明白了。

一、突转情节法

这一节我就从这里讲起,这篇作文题目是《懂你》,那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上小学后的一次开放日,爸爸特意请假到学校来为我摄像。当爸爸满心欢喜地叫我“潇潇,看镜头——”时,同学们都看着教室后面满头大汗摆弄着摄像机的爸爸窃窃私语,传来的是讥讽的声音:“真能显摆。”我尴尬地转过脸,心里恨死了那摄像机。

一下课,我便冲过去:“爸爸,我再也不想看见这该死的摄像机了!”爸爸愣在那儿,笑容固定在脸上。半晌,他默默地收起机器:“对不起,我不拍了。”当时我一点也听不懂他话里的悲伤。

之后的英语演讲、生日会,我再也没看见过爸爸和他的摄像机。毕业典礼回家后,我故作神气地对爸爸说:“毕业典礼很精彩,幸亏你没去。”爸爸垂着双手站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

这篇文章妙就妙在,在行文构思前,先在内容上陡然掀起波澜,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开放日爸爸来学校专门给她摄像,同学们的讥讽让她恼羞成怒,小作者冲到爸爸面前,大声地发泄愤怒,“我再也不想看见这该死的摄像机了”——这是波澜一。紧接着小作者又推出了下一个波澜——毕业典礼后,讥讽爸爸,“毕业典礼很精彩,幸亏你没去”。这样对父亲的两次伤害,就为引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了。

按我们预想的发展情节是父亲再没去学校给他摄像,可小作者接下来却给了我们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她写道:

初二的大型班会,为了准备发言稿,我翻箱倒柜寻找灵感,忽然翻出一袋子录像带。我一盒盒地播放,里面有从我出生到小学那次开放日的所有视频,我仿佛能看见镜头后父亲微笑的脸。意料之外的是,袋子底下还有很多录像带。我打开一看——里面记录了我英语演讲时的惊慌失措,记录了生日会上我开心的笑脸和毕业典礼上我戴着毕业帽的样子。视频没有一个是在最佳位置拍摄的,可能是怕我看见。那一塌糊涂的英语演讲,爸爸骄傲的声音传出来:“我女儿真棒!”生日会上爸爸对我说:“生日快乐!”毕业典礼上他激动地祝贺我:“恭喜毕业!”

这位同学的父亲怕她尴尬,便以这种有些笨拙的方式,记录了她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她的父亲一直都在,一如既往地守护着她,疼爱着她——只是她一直不懂父亲的用心,而现在终于读懂了父亲。

这种掀起波澜的构思方法叫突转情节法。情节突然转变是指事情向前发展,和读者想象的不一样,完全超出了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引起读者惊奇的感受。但又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让人既感到在“意料之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小作者就是用这种情节突转的方法兴起波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感染读者、教育读者的目的,同时又巧妙地扣题并升华了主旨。

优秀的记叙文在于机智的构思,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故事趣味,曲折的故事情节会让读者手不释卷。

二、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法又称“卖关子”,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就是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矛盾,视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一般都会在文章的开头或者中间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引起读者某种强烈的期待或热切的关注,使读者欲罢不能,沉浸到作者创造的情节中去,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揭开谜底。这样可以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多姿、韵致无穷,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比如有这样一篇作文,题目是《听那________的声音》。文章开篇,小作者写她和爷爷满心欢喜地提着一只牡丹鹦鹉从花鸟市场回家,不料它竟惊慌地围着笼子上蹿下跳,短小的鸟喙中发出尖锐的警报声,短促刺耳又惹人心烦,甚至它还用自己的身体猛撞笼子!

至此,读者的心也被揪紧了,鸟儿为什么会尖叫?为什么这么惊恐?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急切关注,这就是设置悬念。接下来为了让它平息下来,小作者连忙找来一块黑布,将整个笼子覆盖。然而那凄惨的叫声如爆炸般放大、加强,仿佛在撕裂它那娇小的嘴舌,在对这黑幕布做着无谓的反抗。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可读者已经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作者创作的情节中去了,想要揭开谜底。

悬念继续铺设,时间、地点、人物依旧,小作者这样描写道:

不知哪天清晨,朦胧睡梦中,几声脆亮又婉转的声音慢慢流淌进来,犹如一位花腔女高音缓缓上行的滑音,迷人的颤音轻触着每一个音点即逝。几束阳光洒入我的视野,渐渐清醒了。我走向客厅,“彩手绢”轻落在我的脚上,粉脚丫子藏在毛茸茸的身体下,随着我的步伐扭动着滚圆的身体,“呖呖”“呖呖”,欢悦地唱起了歌。我也不禁沉浸在其中,不觉嘴边扬起了一抹微笑……

周末我也会将它从笼中放出来,而它平静地在晾衣架上荡秋千,像一张彩手绢从空中悄无声息地飘来飘去;又或者安安静静地在阳台上漫步,玩弄掉落的树叶。

尖叫变成了欢乐的鸣唱,惊恐变成了平静,这又是为什么?小作者没有解答,但读者悬着的心好像放了下来,小鸟应该是适应了新的环境了吧。

作文的最后,情节又发生了逆转,有一天,小鸟突然失去了生机,脑袋耷拉着,不再欢快地鸣叫了。她这样写:

它眼睛半闭,蜷曲的身子颤抖着。我惋惜着,它一直囚禁在这里,它是多么渴望着高远的天空,广阔的树林。眼泪掉落在它身上的那一霎,我听到了它“咕咕”的悲鸣声,仿佛它也听到了我的心声,它毫无力气地啄着我的手指,然后慢慢,慢慢,化为沉寂……

谜底终于在此时揭开了,原来,我以为让它悠闲地生活在家里便是给了它自由快乐,但它的家应该是窗外这蓝天,这树林……

这一段的描写是震撼人心的,意外的结局令人痛心又发人深省。如果小作者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答案,小鸟渴望真正的自由,这样平铺直叙,见首知尾,只能败坏读者的兴致。所以恰当地设置悬念,不但能让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跌宕起伏,还能极大地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令读者舍不得放下。

在叙述一件事时,你应当去想,可不可以让情节来个突转?能不能“卖个关子”?可不可以变化一下叙述的顺序?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总之,要竭力避免平铺直叙,想方设法吸引读者。就一个题材多练习几次,试着用两种以上的结构方法反复琢磨,“找到感觉”,不愁克服不了平淡无趣的毛病。

记叙文“兴波”的方法不止本节介绍的这两种,而且一篇文章中往往也不止用到一种方法。但是要注意,不要为了要兴波澜而随意写一些离奇无关的情节,为了叙事曲折而破绽百出,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弄巧成拙。希望你能多总结多思考,假以时日,相信你的叙事作文一定能告别平庸,走向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