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新中国70年我们读过的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海港》——反映工人题材的作品“样板”

八个样板戏中,《海港》是唯一一部反映工人题材的作品,原名《海港的早晨》,原本是上海淮剧团1964年排演的一部反映码头工人生活的戏,由著名淮剧演员筱文艳饰演女主角金树英。这部剧演出后受到码头工人的热烈欢迎。

1964年冬,江青插手上海京剧现代戏的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将《海港的早晨》改编成京剧。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张春桥亲自挂帅,组织上海京剧团开始改排。看了彩排之后,江青匆匆回京之前,只留下让人捉摸不透的指示,照《智取威虎山》改。几经修改后,才知道是江青对当时饰演金树英的童芷苓很不满,还对戏中“风雨追舟”一场运用追光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大为反感。

于是,张春桥决定重组创作班子,改由闻捷、郑拾风、李晓民、郭炎生、何慢五人参与改编,要求用新诗样式代替老唱词。1965年4月完成试演本,将童芷苓换成了蔡瑶铣。但江青看后又指示支援亚非拉缺少矛盾,是“无冲突论”。该剧又再次反复修改,于1966年5月定名为《海港》,主人公名字也由金树英改成了方海珍,还成了一个“高大上”的英雄人物。

1967年6月,《海港》到中南海请中央领导审看,毛泽东看后说:“《海港》可以成为样板戏,但要改成敌我矛盾。”创作组又进一步作了修改,塑造了阶级敌人钱守维的形象。1971年11月,现代京剧《海港》终于得以进京演出,这次江青看得特别认真,拿着小本认真地记,每场结束还带头鼓掌。1972年2月,几经波折的《海港》剧本终定稿,并由《红旗》杂志发表。

《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