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多重因素
在常见的经济分析中,影响某个产业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供给面和需求面。如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效率、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制度性因素是影响和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供给端因素,这些供给因素将会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产出的质量、种类、范围、结构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受到来自需求层面因素的影响,来自第三产业内部其他部门以及其他产业的中间需求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因素可从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两方面来看,需求规模的扩大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是生产性服务业逐步专业化、市场化和高级化的前提条件。具体来看,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要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增加生产的迂回程度、促进服务外包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等通道来实现。下面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具体分析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诸多因素。
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深层动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范围和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大,社会分工也不断细化和深化,各经济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高,所以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分化、独立和发展的最深层动因。
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劳动分工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扩大了市场范围、提升了市场容量,构成了产业分化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基础上,阿林·杨格进一步提出了迂回方法的经济。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分工,杨格认为这种迂回的经济形式更依赖于市场规模。迂回生产方法是现代分工的主要形式,当把整个经济看作是一个整体时有助于我们去真正理解和把握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当市场规模扩大时,劳动分工的深化就成为一种可能,这也会使得产业间的联系增多,使得不同企业迂回生产链条延伸,进而导致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拓展,因此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在此循环反复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中的专业化程度会不断提高,中间环节以及中间产品会变得越来越多,进而引起报酬递增效应的产生。因此,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分工必然会继续深化、专业化部门将会更多地涌现,迂回生产的链条将会越来越长、而迂回程度也将越来越高,中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生产的组织结构和交易的组织形式也日益复杂,分工和专业化演进带来的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的网络效应也不断凸显出来。
作为现代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活动是现代社会劳动过程扩展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企业内部生产还是外部市场交易过程中,承担组织协调功能的“服务”的重要性都不断增强。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出于集中重要资源要素来培育和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及降低生产组织成本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一方面将原先内化于企业内部的非核心或自身不擅长的服务性职能部门不断分化出来或外包出去;另一方面,生产迂回程度的增加又使得现代企业需要更多的服务性投入来组织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展不仅提高了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型企业的种类和数量,同时也使得这些提供中间服务的企业不断提高和实现其专业化生产以及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Beyers和Lindahl指出在经济发展中对专业化知识的需求快速增加是导致生产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的最重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展现了市场主体力求适应市场快速变化而对工业生产组织进行改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一个企业对专业化知识的需求不能从内部得到满足时或自己生产在经济上不合算时,这些服务活动外部化就会发生,因此,事实上对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需求导致了用于满足中间需求的服务活动的活跃和增加。Francois在研究中也指出,专业化生产有助于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专业的服务,这促进了对专业化服务市场需求的增长,而对服务活动中间需求规模的扩张又导致提供专业化服务生产成本的下降,彼此之间的良性循环和互动促进了生产者服务市场的快速壮大。
生产性服务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由“内部化”向“外部化”的演进发展趋势,正是社会分工深化和细化、进而导致专业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发展中,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导致企业创新频率加快、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凸显,进一步显现了社会分工的泛化已经成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力量之泉。
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可以直接促进自身供给能力的提高
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和繁荣与该产业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传统的小规模、面对面、个性化服务以及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的传统服务业而言,由于无法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和经营,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进较慢,产出量也不高,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将服务业的这种现象称之为“成本病”。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不断涌现,在服务业发展中通过融入现代科技、创新企业的组织模式以及实现集聚式发展,也可以改变服务产品的传统特征,实现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产出效率。
对现代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亦体现了随着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出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这类生产性服务更多地投入到相关产品的生产中将会导致内生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一方面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种类的增加,可以理解为新行业的基础性创新;另一方面表现为中间投入品质量的提高,可以理解为现有行业内发生了连续升级现象。因此,生产性服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种类的扩展以及质量的提高形成了双向互动效果。
生产性服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其专业化报酬递增和源自知识、信息密集为主要投入要素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报酬递增,这两方面共同促进了生产性服务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应不断凸显,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个规律性趋势,即由“内部化”(internalization)向“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演进,或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演进。伴随着这一演进趋势的不断增强,一方面,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会得到优化,核心竞争力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会大大提高,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会更加合理,整个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会大幅提升。
总的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促使其以更低的成本为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更专业化和更高质量的中间投入,提高下游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自身运营成本,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增加获利空间,并为从业者提供更优厚的报酬,从而吸引更优质的人才进入该行业,促进该行业发展。
三、信息技术持续变革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生产形态日趋成熟,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和专业化网络分工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而且以其强大的渗透功能和溢出效应促进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持续提高,这既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也使得传统产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还显著地扩大了市场范围,一方面使得生产与消费的市场空间愈加扩展,促进了市场主体间分工的细化;另一方面也使得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显著降低,进而减少了市场的交易成本。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缓解生产分工内生的信息瓶颈,因此,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致使分工拓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的消解,使得水平型、网络化和模块化生产组织不断涌现。在发达国家,传统的福特式垂直生产逐渐被新型的柔性生产体系所取代。在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传统工业经济中迂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成本、协调成本被有效地降低,显著地提高了产业间或产业内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促进了彼此相异又存在较强关联效应的产业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不仅通过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细化、降低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等间接方式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可能,而且还在许多方面直接地导致了新兴服务行业的涌现。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一个产品生产的迂回度和复杂度大大增加,“当企业价值链中充满了复杂的产品以及各式专精技术时,它必然需要更多设计、营运和维修方面的服务。竞争的国际化又刺激了新的服务业诞生,以支持贸易活动和管理国外公司。”另外,借助于信息技术,服务的无形性、不易保存和不易运输性可变得相对有形、可保存和可运输,使得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可以错开。如将课堂教学内容制成光盘或实行远程教学,也可以借助远程技术为需求者提供金融、法律等专业化商务服务,这既可使得服务产品的空间扩大,又可以提高标准化服务来相对降低服务的异质性,促进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各要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市场价值。因此,信息技术促进了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态(如远程教育、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和服务网络的产生,这两者相互共生、协同发展,又进一步促使生产性服务模式创新和发展层级的跃进。
生产性服务业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借助直接和间接两条通道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种类、数量,提高其质量以及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不仅直接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了收益递增,还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产业、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近年来,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强劲发展就充分说明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劳动分工深化、提高专业化程度和增加生产迂回度的同时,直接催生了许多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态的诞生,导致了经济服务化进程的加速。
从以上分析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供给层面因素来看,分工的深化与拓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生产迂回度的增加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深层原因;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信息资本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服务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显著地改善和促进了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这反过来又加快了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则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直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另外,一些制度性因素,如市场信用状况(诚信环境)、会计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以及相关的国家规章制度等也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市场范围的扩大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斯密指出: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他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这一论断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这一定理也表明了只有在市场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专业化生产或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才可能出现和存在,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深化和细化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供应商才可能具有较大的顾客群,在较强的顾客需求的基础上,生产性服务供应商才能实现规模经济。与其他产业类似,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前期固定投入,如信息通信服务、金融服务、科学技术研发服务以及现代物流服务,其人力物力的投入规模都非常高。但市场需求规模较小时,这些生产性服务往往都内置于企业内部,只有当市场范围扩展了、市场需求规模变大了,专业化提供这些生产性服务才成为可能。另外,对于以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生产性服务部门来说,其基本特征就是产出的边际成本较低,特别是对一些标准化程度已经很高的生产性服务提供商来说,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应相比于其他产业来看更加明显,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SAS等经济计量分析软件、金蝶财务分析软件以及一些演出视频或光盘等,这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电脑软件或电子产品,其一旦研制出来就可以几乎以零边际成本来生产。
因此,只有面临较大、较强劲的市场需求,才有助于这些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实现规模经济,才能够诱导和刺激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生产和提供更多的服务种类、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所以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细化和深化总是受到市场规模的影响。
五、服务外部化成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服务外包市场容量日趋扩大,服务外部化或服务外包趋势日益明显。
一方面,一个国家内部乃至全球市场容量或市场规模的扩大增加了企业生产的迂回程度,使得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在外部需求诱导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及供给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市场容量的扩大,生产迂回程度的提高在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的同时,使得生产性服务企业可以在更窄也更专业的范围内进行生产,提高其专业化生产效率,这也成为分工深化的新起点。
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环境的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助于降低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将一些自己生产和提供不具有优势的环节外包出去,这进一步扩大了对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是否要将一些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出去主要取决于自己生产的成本支出和外购成本支出的比较。这也是企业对生产性服务内置于企业内部还是外购或外包进行决策的经济分析基础。一般来看,内置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只为满足企业需要而生产,而市场中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在面临较多的市场潜在需求者的需求时,可以实现专业化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并且不断重复的专业化服务的提供还可以提高生产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这是内置于企业内部进行生产性服务生产时所不具备的。在竞争效应、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的作用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内置成本较高而外购成本较低的情形下,制造业或其他服务企业往往会将自己不具有优势的环节外包出去,这一方面有助于培育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然会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自身的核心部门和技术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将一部分生产性服务外包给专业化的服务供应商,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释放出更多的市场需求,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市场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制造业或服务业将一部分服务外部化或外包给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具有“需求遵从”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必然会面临更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和更多的市场机会,这也成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需求结构的变化成为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产业层面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农业的比重必然下降,制造业的比重也会下降——但制造业发展质量会不断提高,而服务业的比重则会不断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结构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中间投入行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会对生产性服务产生中间需求,但一般来说,农业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率较小(3%—5%),在工业化中后期对生产性服务需求较多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自身。而在每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中社会分工程度存在的差异使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一)制造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以及内部结构的差异会影响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规模和内部结构
工业化阶段是分工深化和生产迂回程度迅速提高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20世纪早期兴起的以规模化、标准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大工业生产福特主义(Fordism)逐渐瓦解,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分散化、个性化的柔性生产、精益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温特尔主义(Wintelism)不断涌现。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规模化、标准化到定制生产,生产环节和业务单元的模块化和外包趋势日益增强,包含产业间、产业内分工在内的企业间网络化、模块化分工逐渐成为主要的分工形式。在新的分工模式里,制造业企业利润或价值增值主要源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即以产品研发和设计等为代表的上游阶段以及以营销、物流和售后增值服务为代表的下游阶段,因此企业向消费者出售的不仅仅是一件有形的产品而是包含众多服务在内的“产品-服务包”。而在此过程中,企业会将一些自身不具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出去,从而扩大市场规模,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充分的市场需求。
另外,在制造业内部,不同类型的制造业部门产业特征也不相同,因而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种类和需求强度也不一样,这也必然会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不同国家不同的制造业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到对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程度,进而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从图3-1可看出,对应着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的发展的不同类型,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差异,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经济主导形式的情况下,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对物流以及批发服务需求较多、发展较快;在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常规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量较大、对新兴生产性服务需求较快增长,但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而到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主导的发展阶段,对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密集的专业化商务服务业(KIBS)以及现代金融业需求强劲,而常规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较大。
图3-1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演变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也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构成和发展
在工业化时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明显。随着人均收入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服务业内部不同类型的服务种类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总的演变趋势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服务业内部的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服务外包化趋势明显。而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互动除了受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影响外,还受到“自我增强机制”(self-enforcing mechanism)的影响,这种自我增强机制源自服务业各关联环节之间知识信息交流所产生的学习效应、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在后工业化时期,受专业化效应、规模效应和自我增强机制的影响,服务业内部对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之于制造业来说更突出。现有实证研究也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服务业自身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已经超过工农业之和,来自服务业内部的中间需求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以上(四、五、六)分析可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受到来自需求端因素的影响,市场范围、市场容量的大小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市场规模,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则会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常来说,较大的需求规模和不断调整的需求结构将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市场空间和较丰富的市场机会。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迂回程度加深、生产链条不断延伸,企业间网络化、模块化分工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企业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市场需求。
从微观主体的角度来看,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主要源于对专业化知识的需求以及企业降低成本、提升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需要,这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特点直接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KIBS)的主要特征是知识资本、信息资本和人力资本高度密集,被称为“专家”的集合体,并且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增强除了以上因素外还受到一些准成本或非成本因素的影响,如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制度环境、企业的发展战略、弹性生产、外部技术快速变化以及管理复杂程度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技术环境里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在权衡成本和准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服务外包或外购对许多企业来说仍是一个较理性的选择。较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优化的需求结构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七、来自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重因素共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以上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几个方面的原因。供给因素如社会分工深化和细化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深层动因,而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自身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则打破了“成本病”的魔咒,在更深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直接推动了本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而在分工深化和细化以及专业化程度提高的基础上,市场规模扩大和市场容量提升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信息技术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和竞争格局快速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服务外包或服务外部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潮流和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这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需求。因此,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一定会不断繁荣和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