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各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点与思路
装配式建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成果是一个完整的建筑产品,化解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问题必须用全局性的系统性的思维,全环节、全专业、全要素地去寻求解决方案。
3.3.1 政策环节
政策环节是产生成本增量的首要因素,政策是整个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风向标,影响到其他所有环节。在政策环节产生的成本增量涉及面广,成本增量总额巨大。在政策环节发生的成本增量较为隐蔽,对装配式降本增效有利的政策不出来不会引起重视,对装配式降本增效不利的政策条文出来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单列成本增加项,导致政策环节的成本增量不容易量化,因而容易被忽视。但相对于技术和标准,政策的调整周期更短,改进也比较容易。
1.制定政策的重点
(1)制定鼓励技术创新与进步的政策,解决装配式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对不出筋叠合板、连接技术、预应力技术的研发与早期应用等给予奖励或加分。
(2)制定鼓励提升建筑功能的技术与工艺,使功能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如对提高建筑品质与舒适度的管线分离予以容积率补偿或加分,对提高建筑外墙质量和耐久性的装饰一体化予以奖励、加分等。
(3)制定鼓励政策要导向能提升效益的技术应用,给企业增加效益。如设置标准化户型比例、共模率、免抹灰比例、免脚手架比例的考核指标和奖励政策;还有给予大空间设计、减震隔震技术、免模免撑设计、BIM应用等考核加分。
(4)重点鼓励甲方企业应用EPC总承包模式。制定甲方企业尝试EPC管理模式的考核指标和鼓励政策,解决当前的管理割裂问题和化解成本控制难题。
(5)制定与建筑节能环保背道而驰做法的惩罚政策,通过惩罚落后来鼓励先进。如征收施工现场的垃圾排放收费标准,征收交房后的装修垃圾排放收费标准,提高装配式在甲方建房和老百姓购房决策的优势。
2.制定政策的思路
(1)制定新政策时,既要借鉴其他省市已有的政策做法,还要调研已经做了装配式的各个环节的企业,征询专家意见,列出已实施政策的负面清单,避免复制错误的、会带来负作用的政策,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企业接受度高、容易落地的政策。
(2)设置检验政策的信息沟通平台,可通过协会、专业微信群等随时收集政策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及时调整政策提供一手资料。
(3)对已颁布实行的政策要定期调研、评估,使政策越来越可行、越来越实用。宜通过行业协会或学术机构梳理现行政策,量化成本影响,对已经导致成本增加的政策进行定期评估,采取逐渐减少,暂停执行、修订后执行或重新制定等不同方法逐步完善。
3.3.2 标准环节
标准原因也是装配式建筑产生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协会标准、企业标准。相对于政策来讲,标准的惯性较大,不能轻易改,也不容易改,因而影响范围更大、影响时间更长。标准环节的成本增量较为明显,也容易量化,而且导致的成本增量比例较高,涉及面广,总额巨大。标准环节的特点是即使确认了有问题的条文或图集,改进起来也难度较大、周期较长,需要进行专家论证甚至重新修订标准。
1.制定标准的重点
(1)重点要解决现行标准和标准图中与装配式不适宜的、产生了无效成本的条文规定。例如叠合楼板底部纵筋伸入支座锚固、现浇剪力墙肢增加系数的规定等。
(2)重点要解决现行标准空缺和细分不够的问题,避免不得不套用高一级标准而产生无效成本。例如低层建筑、低地震烈度地区建筑的结构连接方式等。
2.制定标准的思路
(1)对于急需的标准,鼓励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先定先用,不用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2)对超越标准的技术创新,设立便捷、及时的专家论证机制与程序,鼓励企业组织专家论证,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及时发挥效益。
(3)建议加大对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标准研发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减少对技术引进、产品进口的依赖程度。
3.3.3 技术环节
技术原因是与标准原因并重且相互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技术研发的支撑,就容易出现技术保守、不经济,或者胆大妄为导致不安全。推动技术进步是降低无效成本的主要手段,而技术落后因影响范围大而会导致成本浪费总额巨大。但技术环节产生的成本增量并不明显,也不容易量化,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单列成本增加项,改进起来难度也较大、周期也较长。
1.鼓励技术研发的重点
(1)重点要解决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连接问题,建立多层次的连接体系,不仅是湿法连接这一种,要建立对应多种状况的可选择的连接体系。
(2)重点要解决柱梁体系中节点区域的连接问题,方便梁柱构件的生产和安装,为住宅项目使用柱梁结构体系扫清技术障碍。
(3)重点要解决叠合楼板的出筋问题,让叠合楼板能够在流水线上高效率地生产和在施工中高效率地安装。
(4)重点要解决预应力应用于住宅项目的技术问题,让这种可以实现免模免支撑且减小截面和配筋的技术在装配式中发挥低成本优势。
2.鼓励技术研发的思路
(1)企业与政府结合,技术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创新思路不能“等、要、靠”,一些重大的技术课题可以主动采取企业与政府合作,共同发力。
(2)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对一些实用的专利技术,采取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优势互补,共同研究。
(3)实验与实践结合,对于一些急用的技术,先进行实验,再进行样板工程的实践,迅速推广,加速新技术研发和落地。这一点,美国套筒灌浆连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要严厉打击侵权企业和仿冒产品,避免伤害先进企业的技术研发积极性,从而鼓励企业创新。
3.3.4 甲方环节
甲方环节是产生成本增加的一个关键因素,甲方是一个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环节,是在项目管理层面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因素。甲方环节产生的成本增量虽较为明显,但因其是管理经验不足或管理失误,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单列成本增加项,也难以量化,以免被追责,有隐蔽性,管理的难度较大。
1.甲方管理的重点
(1)重点要解决甲方在前期决策上存在的问题,如在概念方案阶段是否结合装配式的特点进行方案创意,这就奠定了项目的成本基因;如图5-2、图5-3比图5-4的外立面造型更简洁、规整,成本增量相对低。
(2)重点要解决甲方在组织协同上存在的问题,如在项目设计初期,很多单位还没有定标、不能进场,只有甲方才能组织起来并参与到设计协同之中。
(3)重点要抓好前期的管理工作,甲方在前期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容易忽视装配式的影响,导致错过成本控制的最佳时机。
2.甲方管理的思路
(1)先请专家引路,现学现用,可以快速地积累实践经验,避免不必要的试错成本,可以快速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标准,系统地降低无效成本。
(2)坚持扬长避短,发扬装配式在进度、质量和成本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技术策划规避装配式在返工、抢工等方面产生的高昂代价。
3.3.5 设计环节
设计环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既是上述政策、标准和技术、甲方等环节管理成果的一个集中呈现,也是预制构件生产是否高效、现场安装是否便利的决定性环节。因设计环节而产生的成本增量较为明显,可以量化,容易改进,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单列成本增加项。
1.设计管理的重点
(1)重点要落实早期协同,在设计一开始就植入装配式思维,并和生产、施工单位进行密切协同。
(2)重点要遵循符合装配式特点的设计流程,开展同步设计,调整原有设计流程,以避免“两阶段设计”的错误做法。
(3)重点要落实建筑师引领装配式设计的责权机制,在建筑方案之初和全过程都植入装配式基因,在全过程进行系统性策划和设计。
2.设计管理的思路
(1)请专家带路,避免不必要的摸索,避免用实际工程做练习而浪费成本、影响企业声誉,减少错误代价、减少学习成本。
(2)督促甲方确定生产、施工等相关单位,提前介入到装配式设计的协同之中。
(3)在设计的同时进行优化,特别是结合预制构件生产和安装来进行建筑方案、结构方案、拆分方案的对比和优化。
3.3.6 制作环节
制作环节是产生成本增加的后端环节,既包括预制构件工厂的设计和建造,也包括预制构件的制作环节。制作环节的成本增量比例较小,并不明显,但涉及时间长,总额较大。且制作环节的固定成本部分的控制一旦失误,就会导致构件成本控制存在先天性缺陷,整个生产期都难以扭转,需要引起政府和投资方的重视。
1.制作环节的重点
(1)重点防止在工厂建设和工艺设备选择上不理性做法,避免追求不实用的“高大上”而导致摊销成本过高。
(2)重点防止工厂在产品品种方面追求大而全的不理性做法,没有清晰的产品定位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导致产能利用率低、成本高。
(3)重点防止按图生产、不与“上游”协同的做法,避免由于设计不合理甚至设计错误导致产生无效成本。
2.制作环节的思路
(1)以市场经济的正常思维建设一个中长期结合的、经济合理的预制构件工厂,选择性价比高的建厂规模和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摊销(图3-5)。
▲ 图3-5 江苏一家全部采用固定模台日产200m3预制构件的构件厂
(2)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优化设计,压缩模具、养护、存放等重点环节的成本。
(3)以面向未来的远见确定企业未来的产品定位,为实现菜单式购买、实现构件超市而提前进行专业化生产、精细化生产的布局,以高质量、专业化的预制构件抵消一部分成本增量。
3.3.7 存放和运输环节
预制构件的存放和运输是产生成本增加的非主要因素,包括工厂内倒运、存放和工厂到现场的运输。这个环节的成本总额不大,增量成本也较小(图3-6)。
▲ 图3-6 预制构件存放量大
1.存放和运输环节的重点
(1)重点要提高存放场地的利用率,降低工厂占地面积和摊销成本。
(2)重点要提高运输效率,降低预制构件的运输成本。
2.存放和运输环节的思路
(1)通过合理进行厂区总平面及车间内工艺布置来减少厂内运输,通过存放场地布置和存放设计来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2)通过制定并实施预制构件的规范及安全存放办法来提高发货效率并确保构件安全。
(3)通过预制构件拆分优化、装车设计、运输组织及运输车辆升级来提高运输效率。
3.3.8 施工环节
施工环节是产生成本增加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包括预制构件进场后的运输、存放,也包括预制构件吊装、连接等环节。施工环节产生的成本增量较为明显,容易量化,总额不大,容易控制,但施工环节成本增量的控制重点是施工环节之前的其他环节。
1.施工环节的重点
(1)重点要控制用传统施工组织方式来做装配式项目的做法,这种做法会导致产生大量的无效成本,如本来可以大量减少的脚手架、找平层抹灰却没有减少。
(2)重点要控制因策划和组织不力导致的工期延长,从而产生大量的设备使用成本、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2.施工环节的思路
(1)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现场施工的便利性,提前请施工单位介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吊装等环节作业效率,缩短工期。
(2)发挥预制构件的优势,简化或省去某些中间工序以减少成本,例如预制构件质量精度高,如果配合铝模就能实现免抹灰或局部抹灰、薄抹灰(图3-7),从而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 图3-7 采用整体铝膜实现免抹灰
(3)尽可能实现预制构件进入工地直接吊装,各工序进行流水作业、穿插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总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