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春种秋收
清明节过后,地里的土变得松软了,春季农事的序幕由“犁地”拉开。装着犁铧的拖拉机在成片的平整土地上犁地,犁得较深,翻起了大块大块的硬土疙瘩。这种方式费用最高,如果再加些钱,拖拉机可以再耙一遍,打碎大部分大土疙瘩。多数人家为了节省费用,选择用耙子、锄头等把地里犁起的大土疙瘩敲碎。在梯田里,两头骡子(或一头)拉着犁犁地,一人在后面操作犁,同时对骡子发出各种命令。在地的转弯、折返处,常需要另一人牵着骡子引导。这通常是各有一头骡子的两户人家组成的职业犁地组合,费用相对便宜。除了出钱,犁地的人家还需要给骡子准备饲料。对于那些较小的地块,只能人工一锄一锄地翻。村里有些劳动力多的人家,较大的地块也翻地,以节省犁地钱。犁过的地颜色变深了,泥土松松的。村里没有河水浇地,因此春天的雨水格外珍贵。在播种的时节,一场及时的春雨给人们提供了播种的绝好契机,各家都忙着浸种、收拾耧,到地里查看墒情,为种粮食奔忙好几天。
黍、谷子、高粱得使用耧播种。黍一般只种几分,主要在过年蒸馒头时使用,小麦面里掺些黍米面,蒸出来的馒头更香甜可口。黍穰(脱粒后的黍穗)也可以做成笤帚。谷子去壳后的小米,是村里人的重要食粮,可以做成稀粥、稠饭、米汤,一般种一亩至两亩。但谷子要种在相对贫瘠的地里,种在肥沃的地里反而长得不好。高粱日常吃的很少,但它产量高,可以用来交公粮,高粱秆和脱粒后的穗也能做一些生活用具,种的也比较多。这三样作物,多数人家靠人力来播种。一个人摇耧,三个人在前面拉耧。就像河里拉纤的纤夫一样,拉耧的人要相互配合,使用的力气、行走的速度要一致。种完后,还需要有一人拉着一根横放的铁棍把地里的土抹一遍,防止种子埋得太浅而被鸟雀吃掉。有些人家使用畜力播种,可能是自己家里养着骡子或毛驴,或者是花钱买服务,使用职业播种人的牲口播种。
玉米是另一种产量高、种得较多的作物。种玉米的方式和“耧种”完全不同,常采用流水作业。有人负责用锄挖出一行行间距均匀的小坑,保留着适当的行间距和株间距;有人负责往每个小坑里撒化肥和玉米籽;有人负责把撒了化肥和种子的小坑填平。玉米地里常常套种豆角和瓜。撒玉米种子的人在其中几行小坑里同时撒上豆角种子。豆角长大后,藤缠绕在玉米秆上,结出的一串串豆角挂在空中。小块的地里要栽红薯、土豆、花生。种的当天,先准备红薯苗(买来的或自己家培养的)、切好的带芽土豆块、泡过的花生米,还要挑几桶水到地里。和种玉米一样,有人负责挖一行行小坑,有人负责往小坑里撒化肥,倒水。坑里的水会快速地渗下去,坑底出现一层泥浆。接着往每个坑里放一棵红薯苗,把红薯苗的根部按进泥浆里,扶正苗,填满土,压实。种土豆和花生相对简单,撒了化肥、倒了水的坑里扔几块土豆(几粒花生米),坑里填平土就完成了。
播种大约六七天后,庄稼陆续出土了。黍地、谷子地、高粱地里,长出了一行行马耳朵状的小苗。玉米地里,原来挖小坑的大多数位置上长出了两三株玉米苗,豆角幼苗正在往上拱,露出了高度不等的淡黄色弯曲的茎,出土的瓜苗有的子叶上还戴着瓜籽皮。土豆绿色的芽露出了头,红薯苗适应了新环境,刚栽时萎蔫的叶片变得直愣愣的……当幼苗再长大一些时,人们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新一轮劳作。在一块谷子地里,两三个人正蹲在地上“锄谷”。他们一边用小钩锄松动苗行两边的土,把土培在苗上;一边把瘦弱苗拔掉,每隔七八厘米留一棵强壮的苗。有些地方的苗扎堆长,都很强壮,会被移到苗稀的行。黍地和高粱地也得用这种方式锄苗。玉米地行间距和苗间距较大,使用锄锄一遍,每“安”留一棵大的,把瘦弱的拔掉。碰上雨水少的年份,玉米出苗率低,还得在没苗的地方补种。补种的都是早熟品种,以保证田里的玉米一起成熟。谷子等主要作物锄完后,土豆、红薯、花生地里也要松土、培土,去除杂草。当所有作物的锄苗工作完成后,整个春季的劳作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