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快速发展期(1999—2009年)
(一)研究生规模迅增
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的《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研究生在校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并提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为达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必然趋势,在此期间研究生教育规模也迅速扩大。从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人事部颁布的历年研究生招生计划通知中,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逐年增加,1999年计划招生85050人;2000年12万人;2001年提出较大幅度增加招生规模;2002年计划招生267000人;2004年计划招生326213人;2006年提出“博士生招生不超过2005年计划规模,硕士生招生可适度增长”;2007年提高推免的比例;2008年计划招生447500人;2009年提出“硕士和博士规模分别增长5%和1.7%。200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颁布的《关于编制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硕士生、博士生招生计划按比2009年实际招生增长5.0%、2.5%左右安排,硕士生新增招生规模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压缩5%~10%原有学术型硕士生招生规模,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21世纪初,为使我国研究生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趋势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实行学位制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勾勒了我国今后十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在第三部分“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中,指出“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的需求,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模式”。
“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培养过程;积极推进弹性学制的实施;努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制度。《报告》的出台,为我国今后的研究生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战略蓝图。
2000—2009年,应用型硕士的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使我国的研究生类型更加多元。在职人员的专业学位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8年专业学位类别19个,各专业学位授权点1481个,专业学位教育、招生规模由1997年的9395人增加到2008年的151869人,大多数以非全日制的方式进行培养,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全面合作,引入“订单式”培养,聘请在职人员所在单位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作为校外导师。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模仿苏联模式到教学科研型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改革,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