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2.2 浅基础施工
任务描述
本任务要求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010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规范要求,编写浅基础施工技术交底。
任务分析
编写浅基础施工技术交底是施工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熟练掌握。首先要分析宿舍楼的特点和现有的技术力量,然后制定具体、实用、可行的交底方案。本方案在编写时需要写明施工所用材料、主要机具、作业条件、操作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及成品保护措施等内容,操作工艺流程要详细写明每一个过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是重点内容。
知识课堂
天然地基上的基础,由于埋置深度不同,采用的施工方法、基础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可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两类。浅基础由于埋深浅,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法简便,造价也较低,成为建筑物最常用的基础类型。浅基础常见的形式有无筋扩展基础(图2-11)、独立基础(图2-12、图2-13)、条形基础(图2-14)、筏形基础(图2-15)和箱形基础(图2-16)等。
图2-11 无筋扩展基础
(a)砖基础;(b)毛石基础;(c)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基础;(d)灰土或三合土基础
图2-12 独立基础(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a)无肋式;(b)有肋式
图2-13 独立基础(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a)阶梯形;(b)锥形;(c)杯口形
图2-14 条形基础
(a)等截面形;(b)柱位处加腋形
图2-15 筏形基础
(a)墙下筏形基础;(b)平板式柱下筏形基础;(c)下梁板式柱下筏形基础;(d)上梁板式柱下筏形基础
图2-16 箱形基础
浅基础施工
2.2.1 无筋扩展基础
无筋扩展基础是指用砖、石、混凝土、灰土、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这种基础的特点是抗压性能好,整体性,抗拉、抗弯、抗剪性能差。它适用于地基坚实、均匀,上部荷载较小,六层和六层以下(三合土基础不宜超过四层)的一般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1.刚性角的概念
基础是上部结构在地基中的放大部分,放大的尺寸超过一定范围,材料就会受到拉力和剪力作用,若内力超过基础材料本身的抗拉、抗剪能力,就会引起折裂破坏。各种材料具有各自的刚性角α,如混凝土的刚性角为45°,砖的刚性角为33.4°等(图2-17)。
图2-17 刚性角
2.砖基础
用于基础的砖,其强度等级应在MU7.5以上,砂浆强度等级一般应不低于M5。基础墙的下部要做成阶梯形,如图2-18所示。这种逐级放大的台阶形式习惯上称为大放脚,其具体砌法有“二皮一收”砌法和“二、一间隔收”砌法。
图2-18 基础大放脚形式
(a)“二皮一收”砌法;(b)“二、一间隔收”砌法
3.混凝土基础
混凝土基础也称为素混凝土基础,其具有整体性好、强度高、耐水等优点。
4.毛石基础
毛石基础采用不小于M5砂浆砌筑,其断面多为阶梯形。基础墙的顶部要比墙或柱身每侧各宽100 mm以上,基础墙的厚度和每个台阶的高度不应小于400 mm,每个台阶挑出宽度不应大于200mm(图2-19)。
图2-19 毛石基础
5.无筋扩展基础施工
(1)施工工艺流程:基底土质验槽→施工垫层→在垫层上弹线抄平→基础施工。
(2)施工要点。基础施工前,应先行验槽并将地基表面的浮土及垃圾清除干净。在主要轴线部位设置引桩控制轴线位置,并以此放出墙身轴线和基础边线。在基础转角、交接及高低踏步处应预先立好皮数杆。当基础底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由高处向低处搭接。砖砌大放脚通常采用“一顺一丁”砌筑方式,最下一皮砖以丁砌为主。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的厚度应控制在10 mm左右,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错缝搭接,在丁字及十字接头处要隔皮砌通。
毛石基础砌筑时,第一皮石块应坐浆,并大面向下。砌体应分皮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接,按规定设置拉结石,不得采用先砌外边后填心的砌筑方法。阶梯处,上阶的石块应至少压下阶石块的1/2。石块之间较大的空隙应填塞砂浆后用碎石嵌实,不得采用先放碎石后灌浆或干填碎石的方法。基础砌筑完成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回填土要在基础两侧同时进行,并分层夯实,压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2.2.2 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一般可分为台阶形、锥台形等,是柱基础的主要形式。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在基础中应预留安放柱子的孔洞,将柱子放入孔洞后,周围应用细石混凝土浇筑。这种基础称为杯形基础。轴心受压柱下独立基础的底面形状常为正方形;而偏心受压柱下独立基础的底面形状一般为矩形。
独立基础
1.独立基础施工工艺
独立基础的操作流程一般为:清理→混凝土垫层→钢筋绑扎→相关专业施工→清理→支模板→清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模板拆除。
2.独立基础钢筋工程
在垫层浇灌完成,混凝土达到1.2 MPa后,须对表面弹线进行钢筋绑扎。底板钢筋网片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柱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筋成45°绑扎,连接点处必须全部绑扎,柱插筋用2个箍筋(非组合箍筋)固定。钢筋绑扎好后,底面及侧面应搁置保护层塑料垫块,厚度为设计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不宜大于1000mm,以防出现露筋。
3.独立基础模板工程
在钢筋绑扎及相关专业施工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模板安装,模板采用小钢模或木模,利用钢脚手管或木方加固。
(1)阶梯形独立基础。根据图纸尺寸制作每一阶梯模板,支模顺序由下至上逐层向上安装,先安装底层阶梯模板,用斜撑和水平撑钉牢撑稳;核对模板墨线及标高,配合绑扎钢筋及垫块,再进行上一阶模板安装,重新核对墨线各部位尺寸,并将斜撑、水平支撑以及拉杆加以钉紧、撑牢,最后检查拉杆是否稳固,校核基础模板几何尺寸及轴线位置,如图2-20所示。
图2-20 阶梯形独立基础模板
(2)杯形独立基础。杯形独立基础与阶梯形独立基础相似,不同的是增加一个中心杯芯模,杯口上大下小,斜度按工程设计要求制作,芯模安装前应钉成整体,轿杠钉于两侧,中心杯芯模完成后要全面校核中心轴线和标高,如图2-21所示。杯形基础应防止中心线不准、杯口模板位移、混凝土浇筑时芯模浮起、拆模时芯模拆不出的现象。
图2-21 杯形独立基础
(3)独立基础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应分层连续进行,间歇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不超过2h,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先浇一层5~10cm厚混凝土固定钢筋。台阶形基础每一台阶高度整体浇捣,每浇完一台阶停顿0.5h待其下沉,再浇上一层。分层下料,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的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
2.2.3 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大于宽度和高度的基础形式,可分为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和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又可分为单向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条形基础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将柱子的荷载较均匀地分布到扩展的条形基础底面积上,并且调整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当单向条形基础底面积仍不足以承受上部结构荷载时,可以在纵、横两个方向将柱基础连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以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减小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图2-22)。
图2-22 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
1.条形基础施工工艺
条形基础的操作流程为:清理→混凝土垫层→清理→钢筋绑扎→支模板→相关专业施工→清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
2.条形基础钢筋工程
垫层浇灌完成达到一定强度后,须在其上弹线、支模、铺放钢筋网片。将上、下部垂直钢筋绑扎牢固,将钢筋弯钩朝上,底板钢筋网片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底部钢筋网片应用与混凝土保护层同厚度的水泥砂浆或塑料垫块垫塞,以保证位置正确。柱插筋除满足搭接要求外,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当基础高度在900 mm以内时,将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上,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到基础底部,其余的钢筋只需伸至锚固长度即可。
3.条形基础模板工程
侧板和端头板制成后,应先在基槽底弹出中心线、基础边线,再将侧板和端头板对准边线与中心线,用水平仪抄测校正侧板顶面水平,经检测无误后,用斜撑、水平撑及拉撑钉牢,如图2-23所示。条形基础要防止沿基础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够、下口陷入混凝土内,拆模时上段混凝土缺损、底部钉模不牢的现象。预防措施如下:
图2-23 条形基础支模示意
(1)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模时垂直度要准确。
(2)模板上口应钉木带,以控制带形基础上口宽度,并通长拉线,保证上口平直。
(3)隔一定间距,将上段模板下口支承在钢筋支架上。
(4)支撑直接在土坑边时,下面应垫以木板,以扩大其承力面,两块模板长接头处应加拼条,使板面平整,连接牢固。
4.条形基础混凝土工程
浇筑现浇柱下条形基础时,应注意柱子插筋位置的正确,防止造成位移和倾斜。在浇筑开始时,先满铺一层5~10cm厚的混凝土,并捣实,使柱子插筋下段和钢筋网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对称浇筑。对于锥形基础,应注意保持锥体斜面坡度的正确,斜面部分的模板应随混凝土浇捣分段支设并顶压紧,以防模板上浮变形;边角处的混凝土必须捣实。严禁斜面部分不支模,用铁锹拍实。基础上部柱子后施工时,可在上部水平面留设施工缝。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有关规定执行。条形基础根据高度分段分层连续浇筑,不留设施工缝,各段各层之间应相互衔接,每段长为2~3m,做到逐段逐层呈阶梯形推进。浇筑时先使混凝土充满模板内边角,然后浇筑中间部分,以保证混凝土密实。分层下料,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的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
2.2.4 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
当地基特别软弱,上部荷载很大,用交梁基础将导致基础宽度较大而又相互接近时,可将基础底板连成一片而成为筏形基础。筏形基础也称满堂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可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类型。
平板式筏形基础是在地基上做一块钢筋混凝土底板,柱子通过柱脚支承在底板上;当柱距较大、柱荷载相差也较大时,板内会产生比较大的弯矩,应在板上(或板下)沿柱轴线纵横向布置基础梁,形成梁板式筏形基础。梁板式筏形基础可分为下梁板式和上梁板式。下梁板式基础底板上面平整,可作建筑物底层地面。筏形基础比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具有更大的整体刚度,有利于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能适应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的变化。筏形基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中都可以采用。
2.2.4.1 筏形基础工艺流程
1.钢筋工程工艺流程
基础钢筋工艺流程:放线并预检→成型钢筋进场→排钢筋→焊接接头→绑扎→柱墙插筋定位→交接验收。
2.模板工程工艺流程
(1)240mm砖胎模:基础砖胎模放线→砌筑→抹灰。
(2)外墙及基坑:与钢筋交接验收→放线并预检→外墙及基坑模板支设→钢板止水带安装→交接验收。
3.混凝土工程工艺流程
满堂红基础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钢筋模板交接验收→顶标高抄测→混凝土搅拌→现场水平、垂直运输→分层振捣赶平抹压→覆盖养护。
2.2.4.2 筏形基础钢筋工程施工
1.绑底板下层网片钢筋
根据在防水保护层弹好的钢筋位置线,先铺下层网片的长向钢筋,后铺下层网片上面的短向钢筋,钢筋接头应尽量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要求接头在同一截面相互错开50%,同一根钢筋尽量减少接头。在钢筋网片绑扎完后根据图纸设计依次绑扎局部加强筋。在绑扎钢筋网时,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图2-24)。
图2-24 筏形基础
2.绑扎地梁钢筋
在放平的梁下层水平主钢筋上,用粉笔画出箍筋间距。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交错绑扎。梁绑扎好后,根据已划好的梁位置线将梁与底板钢筋绑扎牢固。
3.绑扎底板上层网片钢筋
(1)铺设上层钢筋撑脚(铁马凳):铁马凳用剩余短料制作而成(图2-25),铁马凳短向放置,间距为1.2~1.5m。其直径选用:当板厚h≤30cm时为8~10mm;当板厚h=30~50cm时为12~14mm;当板厚h>50cm时为16~18 mm。对于厚片筏板可以采用钢管临时支撑的方法,图2-26(a)所示为绑扎上部钢筋网片用的钢管支撑。在上部钢筋网片绑扎完毕后,需置换出水平钢管;为此另取一些垂直钢管通过直角扣件与上部钢筋网片的下层钢筋连接起来(该处需另用短钢筋段加强),替换原支撑体系,如图2-26(b)所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逐步抽出垂直钢管。此时,上部荷载可由附近的钢管及上、下端均与钢筋网焊接的多个拉结筋来承受。由于混凝土不断浇筑与凝固,故拉结筋细长比减小,提高了承载力。
图2-25 钢筋撑脚
(a)钢筋撑脚;(b)撑脚位置1—上层钢筋网;2—下层钢筋网;3—撑脚;4—水泥垫块
图2-26 厚片筏上部钢筋网片的钢管临时支撑
(a)绑扎上部钢筋网片时;(b)浇筑混凝土前;(c)浇筑混凝土时1—垂直钢管;2—水平钢管;3—直角扣件;4—下层水平钢筋;5—待拔钢管;6—混凝土浇筑方向
(2)绑扎上层网片下铁。
(3)绑扎上层网片上铁。
(4)绑扎暗柱和墙体插筋。
2.2.4.3 筏形基础模板工程
1.240mm砖胎模
(1)砖胎模砌筑前,先在垫层面上将砌砖线放出,比基础底板外轮廓大40 mm,砌筑时要求拉直线,采用一顺一丁“三一”砌筑方法,在转角处或接口处留出接槎口,墙体要求垂直。砖模内侧、墙顶面抹15mm厚的水泥砂浆并压光,同时将阴阳角做成圆弧形。
(2)底板外墙侧模采用240mm厚砖胎模,高度同底板厚度,砖胎模采用MU7.5砖、M5.0水泥砂浆砌筑,内侧及顶面采用1∶2.5水泥砂浆抹面。
(3)考虑混凝土浇筑时侧压力较大,砖胎模外侧面必须采用木方及钢管进行支撑加固,支撑间距不应大于1.5m。
2.集水坑模板
(1)根据模板板面由10mm厚的竹胶板拼装成筒状,内衬两道木方(100 mm×100 mm),并钉成一个整体,配模的板面须保证表面平整、尺寸准确、接缝严密。
(2)模板组装好后进行编号。安装时用塔式起重机将模板初步就位,然后根据位置线加水平斜向支撑进行加固,并调整模板位置,使模板的垂直度、刚度、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3.外墙高出底板部分
(1)墙体高出部分模板采用10mm厚的竹胶板事先拼装而成,外绑两道水平向木方(50mm×100mm)。
(2)在防水保护层上弹好墙边线,在墙两边焊钢筋预埋竖向和斜向筋(用ϕ12钢筋剩余短料),以便进行加固。
(3)用小线拉外墙通长水平线,保证截面尺寸为297mm(300mm厚的外墙),将配好的模板就位,然后用架子管和铅丝与预埋铁进行加固。
(4)模板固定完毕后拉通线检查板面顺直。
2.2.5 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形如箱子,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向的内、外墙所组成。箱形基础具有比筏形基础大得多的抗弯刚度,因此不致由于地基不均匀变形使上部结构产生较大的弯曲而造成开裂。当地基承载力比较低而上部结构荷载又很大时,可采用箱形基础,其比桩基础相对经济。与其他浅基础相比,箱形基础的材料消耗量大,施工要求比较高。近年来,我国新建的一些高层建筑中,不少采用箱形基础(图2-27)。
图2-27 箱形基础
2.2.5.1 箱形基础钢筋工程
(1)底板钢筋绑扎(图2-28)。
图2-28 底板钢筋绑扎
1)核对钢筋半成品:按设计图纸(工程洽商或设计变更)核对加工的半成品钢筋,对其规格型号、形状、尺寸、外观质量等进行检验,挂牌标识。
2)划钢筋位置线:按照图纸标明的钢筋间距,从距离模板端头、梁板边5cm起,用墨斗在混凝土垫层上弹出位置线(包括基础梁钢筋位置线)。
3)按弹出的钢筋位置线,先铺底板下层钢筋,如设计无要求,一般情况下先铺短向钢筋,再铺长向钢筋。
4)绑扎钢筋时,靠近外围两行的相交点每点都绑扎,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相隔交错绑扎,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将钢筋交叉点全部绑扎。绑扎时采用八字扣或交错变换方向绑扎,必须保证钢筋不位移。
5)底板如有基础梁,可预先分段绑扎骨架,然后安装就位,或根据梁位置线就地绑扎成型。
6)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时,绑完下层钢筋后,摆放铁马凳或钢筋支架(间距以人踩不变形为准,一般为1m左右1个为宜)。在铁马凳上摆放纵、横两个方向定位钢筋,钢筋上下次序及绑扣方法同底板下层钢筋。
7)基础底板和基础梁钢筋接头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进行抽样检测。
8)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垫块的码放,间距以1m为宜,厚度须满足钢筋保护层要求。
9)根据弹好的墙、柱位置线,将墙、柱伸入基础的插筋绑扎牢固,插入基础深度和甩出长度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同时用钢管或钢筋将钢筋上部固定,保证甩筋位置准确,垂直,不歪斜、倾倒、变位。
(2)墙钢筋绑扎(图2-29)。
图2-29 墙钢筋绑扎
1)将预埋的插筋清理干净,按1∶6调整其保护层厚度符合规范要求。先绑2~4根竖筋,并画好横筋分挡标志,然后在下部及齐胸处绑两根横筋定位,并画好竖筋分档标志。一般情况下,横筋在外,竖筋在里,所以应先绑竖筋,后绑横筋,横、竖筋的间距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墙筋为双向受力钢筋,所有钢筋交叉点应逐点绑扎,竖筋搭接范围内,水平筋不少于三道。横、竖筋搭接长度和搭接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要求。
3)双排钢筋之间应绑支撑和拉筋,以固定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支撑或拉筋可用ϕ6和ϕ8钢筋制作,间距为600mm左右,用以保证双排钢筋之间的距离。
4)在墙筋的外侧应绑扎或安装垫块,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
5)为保证门窗洞口标高位置正确,在洞口竖筋上画出标高线。门窗洞口要按设计要求绑扎过梁钢筋,锚入墙内长度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6)各连接点的抗震构造钢筋及锚固长度,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绑扎。
7)配合其他工程安装预埋管件、预留洞口等,其位置、标高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顶板钢筋绑扎(图2-30)。
图2-30 顶板钢筋绑扎
1)清理模板上的杂物,用墨斗弹出主筋、分布筋间距。
2)按设计要求,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绑扎板底钢筋一般用顺扣或八字扣,除外围两根筋的相交点全部绑扎外,其余各点可交错绑扎(双向板相交点须全部绑扎)。如板为双层钢筋,两层筋之间须加钢筋马凳,以确保上部钢筋的位置。
3)板底钢筋绑扎完毕后,须及时进行水电管路的敷设和各种埋件的预埋工作。
4)水电预埋工作完成后,须及时进行钢筋盖铁的绑扎工作。绑扎时要挂线绑扎,保证盖铁两端成行成线。盖铁与钢筋相交点必须全部绑扎。
5)钢筋绑扎完毕后,及时进行钢筋保护层垫块和盖铁马凳的安装工作。垫块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设计无要求时为15mm。钢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2.5.2 箱形基础模板工程
1.底板模板安装
(1)底板模板安装(图2-31)按位置线就位,外侧用脚手管做支撑,支撑在基坑侧壁上,支撑点处垫短块木板。
图2-31 底板模板安装
(2)由于箱形基础底板与墙体分开施工,且一般具有防水要求,所以,墙体施工缝一般留设在距离底板顶部30cm处,这样,墙体模板必须和底板模板同时安装一部分。这部分模板一般高度为600mm即可。采用吊模施工时,先将内侧模板底部用铁马凳支撑,内、外侧模板用穿墙螺栓加以连接,再用斜撑与基坑侧壁撑牢。如底板中有基础梁,则全部采用吊模施工,梁与梁之间用钢管加以锁定。
2.墙体模板安装
墙体模板安装(图2-32)施工要点如下:
图2-32 墙体模板安装
(1)在安装模板前,按位置线安装门窗洞口模板,与墙体钢筋固定,并安装好预埋件或木砖等。
(2)安装模板宜采用墙两侧模板同时安装。第一步模板边安装锁定边,插入穿墙或对拉螺栓和套管,并将两侧模对准墙线使之稳定,然后用钢卡或碟形扣件与钩头螺栓固定于模板边肋上,调整两侧模的平直。
(3)用同样的方法安装其他若干步模板到墙顶部,内钢楞外侧安装外钢楞,并将其用方钢卡或蝶形扣件与钩头螺栓和内钢楞固定,穿墙螺栓由内、外钢楞中间插入,用螺母将蝶形扣件拧紧,使两侧模板成为一体。安装斜撑,调整模板垂直度合格后,与墙、柱、楼板模板连接。
(4)钩头螺栓、穿墙螺栓、对接螺栓等连接件都要连接牢靠,松紧力度一致。
2.2.5.3 箱形基础混凝土工程
1.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
(1)箱形基础底板一般较厚,混凝土工程量也较大,因此,混凝土施工时,必须考虑混凝土散热的问题,防止出现温度裂缝。
(2)一般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设计同意,可考虑设置后浇带。
(3)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一般不得留设施工缝,所以,各种混凝土材料和设备机具必须保证供应。
(4)墙体施工缝处宜留设企口缝,或按设计要求留设。
(5)对墙柱甩出的钢筋必须用塑料套管加以保护,避免混凝土污染钢筋。
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如图2-33所示。
图2-33 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
2.墙体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现场搅拌。
1)每次浇筑混凝土前1.5h左右,由施工现场专业工长填写申报“混凝土浇灌申请书”,由建设(监理)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人员批准,每一台班都应填写。
2)试验员依据“混凝土浇灌申请书”填写有关资料。根据砂石含水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材料用量,换算每盘的材料用量,写配合比板,经施工技术负责人校核后,挂在搅拌机旁醒目处。定磅秤或电子秤及水继电器。
3)材料用量、投放:水泥、掺合料、水、外加剂的计量误差为±2%,粗、细集料的计量误差为±3%。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外加剂粉剂→掺合料→砂子→水→外加剂液剂。
4)搅拌时间:为使混凝土搅拌均匀,自全部拌合料装入搅拌筒中起到混凝土开始卸料止,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如下:
①强制式搅拌机的最短时间。不掺外加剂时,不少于90s;掺外加剂时,不少于120s。
②自落式搅拌机的最短时间。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的基础上增加30s。
5)用于承重结构及抗渗防水工程使用的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的,开盘鉴定是指第一次使用的配合比,在混凝土出厂前由混凝土供应单位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开盘鉴定;现场搅拌的混凝土由施工单位组织建设(监理)单位、搅拌机组、混凝土试配单位进行开盘鉴定工作。共同认定实验室签发的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的组成材料是否与现场施工所用材料相符,以及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需要。如果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可以在维持水胶比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砂率、水及水泥量,至和易性良好为止。
(2)混凝土运输。混凝土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延续时间尽量缩短,将气温控制在1~2h之内。当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应充分搅拌后再卸车,不允许任意加水,混凝土发生离析时,在浇筑前应二次搅拌,已初凝的混凝土不能使用。
(3)混凝土浇筑、振捣。
1)墙体浇筑混凝土前,在底部接槎处先均匀浇筑5cm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减石子砂浆。用铁锹均匀入模,不应用吊斗直接灌入模内。利用混凝土杆检查浇筑高度,一般控制在40cm左右,分层浇筑、振捣。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墙体应连续进行浇筑,上、下层混凝土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水泥的初凝时间,一般不超过2h。墙体混凝土的施工缝宜留设在门洞过梁跨中1/3区段。当采用平模时留在内纵、横墙的交界处,应留设垂直缝。接槎处应撮捣密实。浇筑时应随时清理落地灰。
2)洞口浇筑时,使洞口两侧浇筑高度对称均匀,振捣棒距离洞边30cm以上,宜从两侧同时振捣,防止洞口变形。大洞口下部模板应开口,并保证振捣密实。
3)振捣: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一般应小于50cm。门洞口两侧构造柱要振捣密实,不得漏振。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达到要求,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预埋管等,若发现有变形、移位的情况出现,应协调各有关工种相互配合进行处理。
4)墙上口找平: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将上口甩出的钢筋加以整理,用木抹子按预定标高线,将墙上表面混凝土找平。
5)拆模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常温时混凝土强度大于1.2 MPa;冬期时掺防冻剂,使混凝土强度达到4 MPa时拆模。保证拆模时,墙体不粘模、不掉角、不裂缝,及时修整墙面、边角。常温时及时喷水养护,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
3.顶板混凝土施工
(1)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捣器顺浇筑方向拖拉振捣,并用钢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振捣完毕后用长木抹子抹平,表面拉毛。
(2)浇筑完毕后及时用塑料布覆盖混凝土,并浇水养护。
顶板混凝土施工如图2-34所示。
图2-34 顶板混凝土施工
2.2.5.4 箱形基础的构造要点
箱形基础是由底板、顶板、钢筋混凝土纵横隔墙构成的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箱形基础具有较大的基础底面、较深的埋置深度和中空的结构形式,上部结构的部分荷载可用开挖卸去的土的质量得以补偿。与一般的实体基础比较,它能显著地提高地基稳定性,降低基础沉降量。一般来说,箱形基础的钢筋及混凝土工程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箱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箱形基础外墙宜沿建筑物周边布置,内墙沿上部结构的柱网或剪力墙位置纵横均匀布置,墙体水平截面总面积不宜小于箱形基础外墙外包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10。
(3)无人防设计要求的箱形基础,基础底板厚度不应小于300 mm,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50 mm,内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顶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
(4)墙体的门洞宜设在柱间居中部位。
(5)箱形基础的顶板和底板纵横方向支座钢筋还应有1/3~1/2的钢筋连通,且连通钢筋的配筋率分别不小于0.15%(纵向)、0.10%(横向),将跨中钢筋按实际需要的配筋全部连通。
(6)箱形基础的顶板、底板及墙体均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7)上部结构底层柱纵向钢筋伸入箱形基础墙体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下三面或四面有箱形基础的内柱,除柱四角纵向钢筋直通到基底外,其余钢筋可伸入顶板底面以下40倍纵向钢筋直径处;
2)外柱、与剪力墙相连的柱及其他内柱的纵向钢筋应直通到基底。
第二课堂
1.查阅相关资料,编制条形基础施工交底。
2.查阅相关资料,编制筏形基础施工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