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晕眩——我的成长记事
我是一滴水,汇入杭州二中这条大河。从2010年11月10日到12月4日,静静地欣赏着二中百年老校的丰厚与精致;在感叹中,我这滴水回到“德高”,与朋友们一起在“德高”掀起了一个课本剧表演的高潮。我这滴水从12月16日到12月28日又汇入北大之海,感受北大的博雅与自由。面对北大,我始终在流连,在放慢脚步,在慢慢地欣赏,可我终究是个北大的过客,我只能在大海中短暂逗留,尽管我是那么不情愿。从12月30日下午3点始,我这滴水最终回到我的“德高”,延续着因汇入大河、大海而带来的幸福的晕眩。
说实话,人到中年的我,做梦也绝想不到,在2010年秋天,我还会有这样的机会,暂时离开讲台,放下班主任的工作,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在教室、寝室和食堂之间,如学生一般在紧张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中享受着别样的滋味。在这一旅途中,我遇见或敏锐,或激越,或机灵,或温润的师友们,他们如暴雪之后再次出现的阳光,是那么灿烂,又是那么明媚,让我的心感受着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是他们改变了我,照亮我前行的路,催促着我成长。
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走进百年老校——杭州二中,跟着特级教师钱增兴老师学习。在近一个月里,我精彩地旋转着、快乐地感受着、幸福地晕眩着,感受着我眼中杭州二中的独特之处。
曾记得,即将离开杭州二中的我,站在校史馆的长廊,再一次望着那句“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禁感慨万千;再一次望着那长廊橱窗灯光下二中名流一个个张扬的瞬间,我似有所悟。
校史馆长廊的尽头,摆着一本用石头做成的书,我再次细细地抚摸着它,凝神久久。跨进校史馆,那一张张黑白的照片再次无声却强烈地向我诉说着二中历史的厚重。校史馆人员真有创意,把正当年的二中教师们的精彩瞬间编成一本厚厚的书。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我端详着特级教师陈婕那张充满浪漫青春气息的照片,想起她的《漫画作文》公开课,那大容量的漫画作品呈现在充满激情的课堂,漫画——变形了的文字,诗歌——无声的画,突然链接,迸发出师生们不尽的智慧火花,它们既打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又让人感受到文学与绘画的魅力,并展示了她课堂的大气与厚重。我找到了我的导师特级教师钱增兴的照片。从他的那份笑意中,我忆起那个常常来我们临时办公室找我的始终和蔼而真诚的老师,我能感觉到,透过他眼镜片传递出来的那份藏得很深的敏锐与犀利。
在二中的每一个角落,我均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厚重与大气。那建筑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教学楼外的宣传窗时时展示着学校的理化生在全国级竞赛中取得的佳绩。就连食堂附近的宣传窗里也能时时看到学生们社团活动的照片。那些照片记录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瞬间,让作为过客的我时时在猜想这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啊!同时又感慨学校的良苦用心:让每个角落都展示着孩子们的精彩,激励着他们昂首向前。
杭州二中,这本厚厚的书,在带给我很多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二中那些正在奋斗着的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精英们,在厚重历史的责任意识下,时时在创造着二中历史的辉煌;二中的学生们时时绽放着他们精彩纷呈且自由、自信的笑脸。我在这里所欣赏的戏剧表演,无论是前期的绘画海报展示、剧本的诗意改编,还是表演过程中诗样的语言、流畅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赏心悦目的舞蹈,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彼此交错、彼此推进。精彩的演出或许就是二中艺术与文学的综合素质的绽放,这些老师和学生们,将会使二中的历史传承变得更加厚重与大气、更有创意。
曾记得结束杭州二中的学习后,我回到了“德高”,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高一年级的课本剧表演顺利进行。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动,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交际能力明显增强。活动后主持人吴若尘和宋若维将串词变成电子稿,将各班的剧本及演后感的电子稿收集起来,发起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的征文活动。而后我将这些资料以班级为单位整理、排版,并附上各班的海报图片。在各班语文课代表的协助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艰辛校对后,终于在2011年元旦前夕将展示这次课本剧自编自导自演活动的《腾飞》装订成册,分发给高一年级的每一位同学。《腾飞》成为孩子们成长记忆的一个载体。
曾记得那个难忘的12月16日,在江南的第一场特大暴雪之后,我离开我的“德高”,一路艰辛地赶到杭州萧山机场,盼到同去北大的绍兴教研室沈江峰和柯桥中学沈明理两位老师,几经折腾,一路北上,来到我梦寐以求的北大,见到了来自长兴中学的室友包伟蓉。我们四人虽天天穿梭在勺园与廖凯原楼之间,却也乐趣无限。在廖凯原楼,与尾数同为3的“把栏杆拍遍”小组的成员(13,吴涛,舟山中学;23,汪啸波,衢州二中;33,施跃平,涟水中学;43,姬存武,延安市姚店中学;53,杨毕武,安康市旬阳县蜀河中学;63,仝海燕,广东罗定实验中学;73,曾德钦,广东潮南区峡晖中学;83,罗燕,贵阳顶效经济开发区中学;93,田德强,贵州荔波民族中学)一起,完成一个又一个工作坊的互动。彼此间的智慧火花不断地被激发,那些曾经的美妙的言语都留在了我们的心里。在北大,我始终睁大着惊异的双眼,在几近梦游状态中、在幸福的晕眩中,完成了这半个月的学习。
曾记得从到杭州二中的第一天起,我就习惯了坐在电脑前,安安静静地整理纷繁的思绪,然后在手指的翻飞间记录喷涌的思绪,见证着空白的QQ空间被渐渐地填满。如今,回看《杭二印象》21篇、《北大印象》19篇,我心潮澎湃。它们让我始终在审视自我,审视自己是否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子里丧失了自己当初的梦想,丧失了继续向上的动力;审视自己是否如在北大给我们上课的王陆博士所期盼的,能天天在不断的阅读和拓展视野中登高,能天天在阅读登高时见到更广阔的蓝天。
我,还是原来的那滴水,但似乎又有些细微的不同,这滴水在慢慢地改变,或许改变即成长。这期间的变化或许来源于杭州二中勤奋而踏实的钱增兴老师的不断鼓励,或许来源于温儒敏教授说的“处在状态中,充实自我”的自我期待,或许来源于孔庆东教授的“有趣竟成”,或许来源于钱理群教授解剖鲁迅的深刻的滋润,或许来源于李卫东老师课堂机智的启迪,或许受益于王陆博士充满智慧、无懈可击、不露声色辩驳的机灵,或许获益于程翔老师每天用毛笔练字的坚持,或许得益于沈江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灵动而务实,或许得益于包伟蓉在冰封的未名湖前始终不受诱惑的冷静,或许感慨于沈明理冷冷外表下深藏着的暖暖的笑意,或许受益于吴涛上课充满磁性的激情,或许获益于仝海燕做事有条不紊的认真,或许感动于田德强伸出双手帮我提行李时的默默支撑,或许来源于汪组长问候感冒的我时的温暖,或许来源于曾大哥眯起眼睛的可爱……
他们,我的师友们,光鲜而引人仰视,但冷静思考之后,我想,他们身上肯定有一些值得我探究的共性: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在热爱中坚守,在坚守中发现,在发现中钻研,在钻研中获得更多的发现,在发现中坚守,在坚守中更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他们,在这种热爱与坚守、发现、钻研的不断良性循环中,获得了更多的创造力,在今天与昨天的渐变之间获得了最终的质变。
我这滴水,早已回到我的“德高”,回到我“德高”的朋友们之间,获得更多一起往前冲的力量。我,与朋友们一起来沉淀自我,滋润我们身边的小树们,用我们的水般柔性与刚劲结合的激情,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滋润河床的机会,让小树们更快乐、更茁壮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