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观察组气象台在延安创建
美军观察组到延安的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监测整个华北地区气象变化;二是与中共军队总部取得联系;三是获得前方作战的情报;四是为美国空军对日军后方进行轰炸提供帮助。由于美军对日轰炸气象服务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搜集气象情报成为重中之重。
此前,美军第10气象中队气象员进入中国发现,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国有一套气象系统,但却因内战危机而分裂,华北地区几乎未发出任何气象数据。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中国的首都是延安,距南面的重庆约500英里。尽管因抗击共同敌人,共产党的部队与蒋军名义上和平共处,实则沿其分界线处发生多次冲突。由于中国这两个对立派别彼此互不往来,因而根本不存在气象报告的交流。结果,印度和中国两个气象中心成立之后,其红色中国的那部分的气象图大部分是空白一片。因而决定由第10气象中队派人去游说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政府有必要在延安建立一座气象台。观察组成员初到延安,被安排住在延安交际处招待所。不久后,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联防军司令部让出一批石窑洞,美军观察组搬迁到位于延安城北门外延河西侧的一个院子里。观察组到延安不久,就主张尽早在延安建立一个A级气象站。1942年年初,延安古城遭到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大多数百姓居住在四周山上星罗棋布的窑洞内。延安冬季平均气温为华氏零下20度,夏季则升至华氏100度。延安不断举办各式各样的国宴,社交气氛非常浓厚。各国代表团应邀来此。在这种场合下,美军气象员们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和林彪等人的热情款待。对气象员而言,这种气氛极易令其陶醉飘飘然,但负责气象事务的美军多尔少校觉得这对他完成任务极为有利。
美军很快就在他们所住院内开动发动机,迅速投入通信联络和气象探测活动。美方还开始训练我方12名学员。课程进行三至四个月,以便提高无线电通信报告的质量。并且准备每天把阜平、河北和延庆的天气报告与延安的天气报告一起送到成都。到1945年上半年,美国为延安培训了25名发报员。1945年4月,美国人运来了一些气象设备,包括气象气球,可以测取海拔高的地方的大气数据。美国人还向阜平地区空投气象设备和其他物资储备,准备建立三个新的气象站。但空投行动并不十分成功。1945年6月,13个空投包裹中,有11个部分或全部损坏了。不管怎样,美国在气象工作方面同我们的合作,对我气象工作的建立和发展还是有帮助的。
8月初,中共和美军观察组进入实质性会谈。美方提出了一个他们所需的各种情报的清单。其中包括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还和美国通信部队的多姆克上尉从事一项计划,打算由美国人提供一个覆盖整个华北的通信网络,以便把美国人需要的气象和其他情报通过延安传送出去,其余时间也可供八路军使用。由于当时美军在成都、昆明、衡阳都设有空军基地,经常用号称“空中堡垒”的B-29大型轰炸机,轰炸日本控制的战略地区——华北、东北,甚至轰炸日本国土,而在轰炸日本国土返回大陆时,因油料不足往往在华北地区迫降,急需我各解放区的气象情报;同时,美机经常往返于延安、重庆间,除依靠延安美军观察组气象台外,还需要延安周边地区的气象情报资料,于是美国人提出由他们派出人员到解放区各地建立气象观测点,并许诺以10至20吨轻型无线电通信器材及零部件为代价。实际这一举动,一方面是出于进行来往延安及根据地飞行气象保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观察、搜集、传递我方军事情报。那么,延安方面是否答应了美军的要求呢?
此后,第10气象中队的稽查员斯皮尔豪斯少校召集了一次会议,中央军委三局(红色通信机构)的负责人王诤参加了会议,黄华任翻译。与会的还有第10气象中队的德米特纽斯·拉塞尔中尉和战略情报局通信部门的雷米尼。会议旨在弄清斯皮尔豪斯在中国北方建立和组织的无线电气象系统的具体情况。王诤与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进行了艰难的谈判。一开始,美方盛气凌人地提出在陕甘宁各军分区及华北、华东各解放区建立气象网,并以八路军不会气象观测技术,没有观测器材和通信设备为由,坚持由美军派出人员携带全部仪器设备到各地去建立气象站。王诤据理驳斥,严正指出:到各根据地设立气象站的人员,必须由我方派,气象通信的组织必须由我方负责,这是我们国家的主权问题,不容讨论。美方又以无偿给我们10到20吨通信器材为交换条件,允许由他们派人设站,又遭到了王诤的反驳,他严肃地向美方指出:“当前我们的通信器材是有困难的,但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八路军的技术干部是有才华的,稍加训练是可以掌握气象观测技术的。至于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气象通信网,我们完全是有能力的。因此,气象观测人员由我方选调,请美军帮助培训,观测器材由美方提供,通信网的建立由我方组织。”经过几次拉锯式的谈判,美方被迫同意了王诤的意见。但又节外生枝地提出:各地气象站传到延安的气象资料要直发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分析处理,再分送我方共同使用。王诤又拒绝了,他还指出,由于对美军和中共军队之间合作的性质从来没有明确政策声明,中美应该达成一个谅解,即气象系统应该作为一个分开的计划,独立于将来可能建立的其他任何计划。他说他更希望无线电气象站是通过中共系统来运作的,而不是通过美国人为此目的而建立的系统来工作。因为这样可以使参与的中方人员便于管理。也就是说整个气象网的来往电报,都应实行由我通信总台统一处理,再分送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的原则。于是美国人对王诤说,他可以在一天两次的气象报告以外的时间,自由使用第10气象中队的无线电设备。王诤当场谢绝,要求气象站只能进行天气的广播,否则他自己的通信安全系统就会受到影响。他说当观察组最初到达延安时,他也被引导得相信,观察组会把无线电设备送给共产党,以减轻他们的超负荷系统的负担。事实上,共产党的系统现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超负荷。尽管如此,他还是更愿意让气象和所有与之相关的行政事务通过自己的系统,而不是在美国的系统里。全部协议就此达成。当负责空地救援工作的美军军官彼得金得知斯皮尔豪斯已经同意王诤所有的意见时,他不高兴了。彼得金写信对人说,斯皮尔豪斯“轻诺寡信,他从来不会在一个地方待到足够长的时间,以让他没有兑现的承诺追上他”。经协商双方达成四点协议:由我方组办气象测报人员训练班,美方派员协助训练;各根据地共建立20个气象信息站,每站配气象观测员及无线电报务员1人;气象观测仪器及无线电通信设备由美方提供;气象资料由三局通信总台统一收集后交给美方。此外,不专设气象观测站的敌后部队,设置义务气象观测点,利用八路军已有通信设施上报气象信息。王诤在与美军的谈判中,不卑不亢,维护了我国的尊严。在谈判中,由于王诤的英语水平很高,他全能听懂对方的谈话,并从中觉察到美军要建立的这一气象网,除了传送气象资料外,还要担负其飞行员遇难急救等事务性电报任务。这就是说,在我根据地设了许多电台,名曰气象,实际上什么事情也可以干,等于在我心脏地区建立了情报电台。如果按美方的意见办,气象台的人员、设备全部由美军派出,那是很危险的。王诤十分警觉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坚持人员和组织工作都由我方负责,从而避免了后患。这是由于王诤有渊博的知识,有熟练的英语会话能力,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在与美军代表谈判中,始终掌握主动,取得了谈判的胜利。中央军委三局王诤局长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功不可没。协议达成后,双方逐步落实。新四军军部及各师相继建立了气象观测点,军部专设了气象电台,由老报务员蒋煦奎担任队长,对上联络延安气象电台,对下联络各师。各师每日将战区实时气象信息资料发往军部,军部收集后,每日三次发往延安电台。
中美双方经过多次谈判,最后达成了由我方指派人员组建,美方协助并提供设备的协议。据此,1945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在清凉山举办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气象训练队。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通信科参谋、通信训练队队长刘克东直接领导,教员由美方人员担任,翻译由从延安医科大学调来、清华大学气象专业毕业的张乃召担任,他有时也讲课。学员共有21人,是从军队和地方选派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通信基础知识的青年。主要学习气象地面观测、美军通报规则、报话机的使用等。当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吃的是小米、瓜菜,油特别少,穿的是灰土布军装,七八个人合睡一个土炕,铺的是茅草。膝盖为桌,石头为凳。用旧废纸作笔记,以锅灰水代替墨水。但是学员们政治热情高,学习劲头大,不怕苦,不怕难,经过3个月紧张的学习训练,掌握了气象观测、发报技术,圆满结业。军委参谋长叶剑英亲自出席。新中国中央气象台的前身——气象小组就诞生在延安,这成我人民气象事业的摇篮,人民气象事业从此发轫。这个小组是由张乃召带队的。张乃召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气象局的第一任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他的组里中有一位邹竞蒙,是邹韬奋的儿子、曾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弟弟。他最后也做了国家气象局局长,还一度被选为国际气象组织的主席,成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开创者。
1946年6月,张乃召被调到美军观察组气象台工作,着手接收准备工作,美军观察组撤走后,虽然国民党也在接收过程中设置了一些障碍,如美军撤走以后国民党航委会背信弃义要拉走探空设备,派国民党航委会曹念祥来接收。曹念祥来把这个拉走了。延安那个探空接收设备是在山上,往下拉,由于没什么工具,就是绑着绳子,就拿绳子一拴从那山上就拉下来了,只听“咣当咣当”的,那里边设备就摔碎了,回去用的话也得大修,但总的来说接收较为顺利。9月又从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抽调邹竞蒙、毛雪华、陈涌珉、周鲁女、曾宪波等一批年轻、有文化的干部,组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
此后人民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走向辉煌,为抗战及解放战争提供气象情报、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飞行往来提供气象保障、为生产生活提供气象服务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