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代与陕甘宁边区史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生产力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核心范畴。生产力理论以其对社会历史的前提、本质、规律的深刻揭示,在整个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体系中起着社会本体论的意义。正是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进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发展这一生产力理论最基础的观点出发,马克思实现了历史领域的根本变革。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时代契机,开始接受并运用生产力理论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受当时理论传播条件的限制,即使像《资本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长期没有完整的中译本,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所接触到的“一孔”窥“全豹”,很难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而有中译本的马克思经典著作则大多偏重于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革命学说的介绍。因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虽然都能较准确地转述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但在具体的分析工具运用上却或多或少地忽略生产力理论,更为重视阶级斗争学说对革命工作的指导意义。

受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毛泽东在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之初不可避免地也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去看待,对生产力理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生产力理论的核心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的方式彻底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打破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来解放社会生产力。这一时期,毛泽东虽然也注重发展生产力,发出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号召,大力推动土地改革,发展公营经济和合作社运动,并有意识地引导私营经济发展。但他始终认为只有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才能将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是给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中央苏区的各项经济方针、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临时举措出现的,其变化的依据是战争形势、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而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客观要求。

这种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方面的分离,使得土地革命并未给根据地工农群众带来真正长远的利益,反而造成根据地内部工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导致根据地财政拮据,红军给养失去有力保障,并最终成为中央苏区丢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经济建设,是毛泽东生产力理论的第一次实践,这一次探索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奠定了毛泽东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原则。虽然就理论本身而言还没能把握正确规律,形成辩证科学的认识,但作为思想认识螺旋上升轨迹上的一个点,有其重要的创造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