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各方力量,夯实实现梦想的社会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为“中国梦”创造条件的历程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此期间,成功调动了各个社会阶层,形成了相对包容、和谐的政治及社会局面,为最终夺取全国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发展社会生产,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各阶级的积极性。延安时期,一方面,党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作为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要发展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保护私有财产,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垄断统制,发展人民合作事业,扶助手工业发展,并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提出“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 “奖励民营企业”,使边区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活力,对边区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为发展生产、支持抗战、改善民生,党还在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一切老百姓、一切部队机关学校、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及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劳动大军进行生产,还奖励军队以外的一切个人从事小部分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人业余生产,以其收入归个人所有,并通过评选劳动模范,召开劳动英雄大会、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等方法,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在集体生产与个人生产运动结合下,边区度过了抗战以来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此外,党还注重减轻人民负担,“一是减轻农民对地主的负担,即实行减租减息;二是减轻农民对政府的负担,即实行精兵简政与发展一部分公营经济;三是认真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及副业生产,增加农民的粮食收入及副业收入”。这样,边区经济有所增长并逐步繁荣,人民生活有所补充并逐步改善,不仅调动了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而且形成了人们支持抗战的持久动力,为梦想的实现准备了良好的社会资本。
其次,平衡利益诉求,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延安时期,党通过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形成利益调节机制,不断增强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整合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经济方面,调节各阶级相互关系,在充分保证劳苦大众利益的同时,也照顾富有者的利益。如在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上,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在劳资关系上,一方面,保护工人利益,另一方面,保证各类企业在合理经营下的正当赢利,使公私、劳资双方共同为发展工业生产而努力。政治方面,党从全民族抗战大局出发,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框架下,构筑起了一个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又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相对稳定、包容、和谐的政权体系,将社会各阶层团结在党的周围,如中国共产党虽在边区掌握领导权,但其领导地位建立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以党的正确政策和党员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党的建议,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保证党外人士“有职有权,敢于说话,敢于负责”,这些措施团结了包括地主、富农、资本家在内的社会各阶级,调动了他们支持抗战、参与边区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边区及全国人民的团结,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最广泛的民族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