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系国家民族命运,科学回应时代呼声,把握实现梦想的正确方向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既立足于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又着眼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是根据时代变化、联系中国的实际,科学自觉地回应了时代呼声,把握住了实现梦想的正确方向。
“中国梦”是“民族梦”,需要立足国情,紧系国家民族命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在其理想及实践中,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始终是主题。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在亡国灭种面前,中国人民决不能束手待毙。为此,党不惧艰难,不怕牺牲,在全面抗战初期国人深重的悲观情绪下,坚定地提出“坚决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个人一根枪还要再打”, “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成为民族救亡的中心支柱,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国势垂危,不容再有萁豆之争,中国共产党首先捐弃十年内战的阶级仇恨,把自己的阶级情感统一于民族情感之中,主动要求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毛泽东在给宋子文的信中就诚恳地说道,“十年分袂,国事全非,救亡图存,惟有复归于联合战线”, “因为这是今日救亡图存的唯一正确道路”,体现出共产党人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为民族大义摒弃前仇的宽广胸怀。为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毅然改变原有的阶级路线,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并对国民党首先做出让步,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的方针,承认国民党在全国军事指挥机关中占主要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与国民党军队联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战场,为自由解放之祖国而血战。这样的胸怀是无产阶级的胸怀,是一个把国家民族命运放在首位、以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己任的政党的真情流露,而不是一时一地的矫揉造作,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这份真情,使中华民族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梦”是“国家梦”,需要立足时代前沿、科学回应时代呼声。国家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在占据延安绝大部分时期的抗日战争时期,党并没有仅仅立足于当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任务,而是紧追时代潮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科学设想,建构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图景。这一梦想本身是对中国社会及革命发展任务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共产党人对时代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及有力回应。
首先,政治民主是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争取民主不仅是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一环,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此,边区政权建设坚持民主化方向,各级政府由人民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实现了局部执政环境下的充分民主、自由。在相当于宪法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党外人士有机会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对于不需经过民主选举的工作人员,则实行“用人唯贤”的方针,并保证包括地主、资本家在内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项自由权利,使边区成为民主政治的模范区。
其次,工业化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中心环节。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虽处于封闭落后的农村环境,但这并不妨碍其对现代化需求的深入思考和科学回应。毛泽东曾强调,“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因此,“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奋斗,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在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条件下,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到1944年,“已经有了石油厂、纺织厂、造纸厂、皮革厂、化学厂、制药厂、火柴厂等,产业工人也由1938年的700人发展到1.2万人,工业品基本实现了自给”。
再次,社会文明是国家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战争条件下,依然重视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在发展教育方面,边区先后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马列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医科大学、自然科学院、女子大学等许多干部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各类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通过组织冬学、夜校、识字组,广泛开展学习运动来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改良社会风俗,破除迷信思想。在社会进步方面,边区发展了为工农兵服务“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大众文艺事业及关系百姓生活的医药卫生事业,不仅改变了边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提高了边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也拉近了党和人民的距离。这些构想与实践,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历史规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