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府谷县教育概述
府谷县是陕西省最北端的一个山区县,地处蒙、陕、晋三省(区)的交界处。后唐天佑七年(910)建置府谷县,至今已1080年,是陕西建县较久的地区之一。全县面积3212平方公里,辖20个乡,3个镇,1346个自然村。人口183146人。
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齐翔始建儒学。清代教育有了发展,雍正年间1723—1735, “荣河书院”成立,县内文风蔚起,士人广增。明清时府谷有进士23人,举人43人,贡生175人。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县内有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30余所。民国年间学堂改为学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全县有小学61所,学生2177人,教员96人。
1933年,共产党领导的神府解放区创立,1937年成立了神府县,1940年全县有小学45所,学生1483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榆林公署派遣郭超同志创办府谷中学。40年中,府谷县的教育事业经过恢复、发展、调整、提高、至今已初具规模,卓见成效。幼儿教育从无到有。1989年全县有幼儿园3所,幼儿班(包括小学附设的学前班)23个,入学幼儿950人,保教员35人。小学教育基本普及。1989年有公、民办小学434所(其中完全小学112所,初级小学322所),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7.36倍;入学儿童18978人。入学率达97.7%,在校学生巩固率97.1%,毕业率100%;普及率96.8%。扫盲教育从50年代的冬学抓起,到1989年,经省、地联合检查验收,脱盲率达89.6%,批准为基本无盲县。中等教育始于50年代中期。1989年,全县有完全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23所。30年中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33382人,高中毕业生7596人,其中给中等专业学校输送1728人,给高等院校输送671入。1983年职业中学成立,1986年9月陕西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在这所学校召开。
教师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1989年,全县有教职工1883人(其中中学教职工615人),是新中国成立初的41.8倍。师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县有中师学历的小学教师935人,占小教总数的78.7%。大专学历的中学教师173人,占中教总数的38.6%。教师的政治待遇得到提高,全县教职工中有共产党员699人。先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55名,县党代会代表77名,县政协常委委员20名。3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以上先进代表。教师的生活待遇有了较大改善。1989年中学教职工月平均工资85.77元,比1963年增长了63.4%,小学公办教职工月平均工资83.33元,比1963年增长了61.6%。
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89年教育经费总支出487.3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22.4%。1985—1989年,全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人民群众共筹集办学资金420万元,小学新建、改建校舍2811间,增置课桌凳2024套。1989年全县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校容校貌焕然一新。随着府谷经济的振兴,教育事业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附录
1.府谷县哈镇中心小学简介
民国二十八年(1939)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部驻哈镇时,借用民房办起了小学,第二年马占山在部队募捐筹建新校址,马本人捐款10万元(折银洋100余元),其他军官捐款203万元。民国三十三年(1944)新学校建成,有教室七个,宿舍六间,会议室二间,中山礼堂一座,还有一座二层小楼名“秀芳图书馆”(至今仍存),总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第二年,学校迁入新址,校名为“府谷县凤凰镇中山中心学校”。有六个教学班,学生200余人,为全县规模较大的正规学校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学校有一个班,50余名学生。1950年增至六个班,学生近百人,教师2人。1952年学生增至180人、教师6人,又经修建改名为“府谷县第三完全小学”。1958年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师生开荒种地,修水地0.8亩,开荒4亩,并饲养鸡、兔、羊等家禽家畜。生产水稻200多斤,蔬菜3000斤,改善了师生的伙食,师生在劳动中受到教育锻炼。1965年,学校招收半耕半读农业中学一个班,学生24人;有小学六个班,学生210人,教工11人,校长杨振本为县人民代表。
1969年,农中班改为“戴帽初中班”,全校中小学生230人,教师10人。1976年,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为内蒙古石窑庙施工部队打石子,纯收入1600元,免收了学生的工杂费。1978年学校被定为重点小学。1982年,初中毕业一个班,考取小中专9人,为全县考取人数最多的学校。1985年,学校有中学生130人,小学生170人,教职工25人。这一年学校开展社会集资办学,共集资4000元,修建窑洞12孔。年初,天桥水电站开始供电,师生自己动手架设线路,安装电灯,彻底解决了教学与生活用电。
哈镇学校创办近50年来,培养出高小毕业生1800多人,初中毕业生800多人。高小毕业生马长林(马占山孙)曾任《河南教育》编辑,李茂荣曾任伊克昭盟政府主席,苏继占曾任成都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以后,哈镇学校定名为“府谷县哈镇中心小学”。
2.府谷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简介
创办于1948年下半年,校址占用民国年间第二模范小学校址——先农坛,清末时的荣河书院是它的前身。时有小学一、二年级学生40余人,教师数人。
1949年下半年,学生增加到735人,有五个年级六个班,并在三街附设小学一处,有学生20余人,共有教工8人。杨献丞任校长。1952年,杨献丞被选为府谷县人代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53年,将四至六年级分设在原南门外高小。1956年,县政府拨款在阳坬坡新修校舍一院,先农坛一至三年级、南门外四至六年级学生均搬入新址至今(1958年神府并县期间曾搬入文化馆后院三个班,城关镇旧院二个班)。1959年,学校试行“黑山、景山识字教学”经验,神府县文教卫生部在学校召开教学改革现场会。1962年,学生增至620人,教职工28人。搬往文化馆后院、城关镇旧院的教学班全部搬回学校。1965年,学校有学生500多人,教职工30人。从1971年开始招收初中班。1975年学校办起“五七”地毯厂,在神木县地毯厂师傅的指导下,给学校织了40多块坐垫,200多个黑板擦。到1979年下半年,初中班开始分校上课。
从1980年起,学校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使校风发生了显著变化。1983年,学校被评为榆林地区拥军优属先进集体。1984年新建三层教学楼一座,采用各种形式集资29493元,府谷县城关镇永安综合公司主任苏铁柱,捐助母校人民币3000元,作为奖励教师和学生的基金。这一年,学校被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军区政治部评为拥军优属先进集体,被省高教局、教育厅和省体委评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通讯赛优胜单位”。1985年,学校有学生900人,教职工46人。这一年,学校少先队组织被团省委评为优秀少先队中队。建校38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一所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80平万米,有28个教学班,904名学生,48名教职工的完全小学。学校有图书500册,教学仪器320余件。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高小毕业生3000余人,初中毕业生500余人。
3.府谷中学简介
府谷中学位于府谷县城西南隅的新尧渠村,1956年建成招生。始为县办初级中学,学制三年。1958年神木府谷并县,第二年府谷中学改名为“神木县第二中学”。1960年,该校因教改成绩显著,被评为神木县文教战线出席陕西省群英会先进单位。同年秋高中开始招生。1961年神、府分县后,恢复原校名,并确定6月6日为校庆日。1962年,高初中6个年级12个班,在校学生近600人,初具县办六年制完全中学规模。本年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学历基本大专化。1963年,首届高中毕业生赵玺荣被陕师大录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府谷县自己送进大学的第一名大学生。1964年,学校学习育才中学经验,贯彻“少而精和启发式”教学原则,师生中开展了比、学、赶、帮、超活动,教学质量有了提高。从1963年到1965年,先后有13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七名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送到尧峁村劳动改造。1967年,学校成立了很多造反派组织,学校公物受到严重破坏。1968年8月,府中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开始复课闹革命,教师中又有13人在清理阶级队伍中受迫害。同年12月21日,学校党支部为在府中群众专政集训队受迫害的杜焕成等13名同志彻底平反。1969年,府中招收卫生、机电、机修、兽医短训班各一个,学制均为二年;初、高中学制改为二二分段制。这一年,教师流动较大,一部分下了农村,一部分回了原籍,师资质量下降。1971年学校举办了数学、英语培训班,学制半年;招收高中师资培训班一班,学制一年。1972年,招收音乐、美术、体育专业班各一个,学制一年。1973年县教育局加强了府中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有所回升。1974年学校实行开门办学,以社会为工厂,办起了元件加工厂、米面加工厂、墨水加工厂、缝纫组、木工组,以及腐殖酸肥料化验室、农场等劳动基地。1975年,学校为榆林师范代培学生40名,于1977年冬季毕业。1976年,学校将高中二年级三个班分为机电、农技、医疗、文艺四个专业班,聘请工农兼职教师12人。这一年校办工厂总产值1848.06元,纯收入968.93元;校办农场粮食总产117004斤,纯收入为675.93元。
1978年,府中为县办重点中学,1979年,全校有19个教学班,1000余名学生。1981年以来,学校把思想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成立文学社、摄影组、理化实验小组和田径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1984年,府中体育代表队代表榆林地区出席了陕西省体传校运动会的田径项目比赛。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省体委达标委员会评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优胜单位”。1985年,文学社社员在省、地级刊物上发表作品10篇。本年有57名学生考取大学和中专。1986年,社会集资2.7万元,地、县拨款36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座,改善了办学条件,1989年,又新建实验大楼一座。荣誉校长杜焕成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989年,学校有21个教学班(其中高中16个班),在校学生1018人(高中750人),教职工113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学校占地面积50余亩,总建筑面积11111平方米。有图书二万余册,理化仪器二千余件。30年来,府中已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246名高中毕业生考取了大学或中专,大学毕业继续读研究生的有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