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文化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三

贺怀杰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区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众所周知,绥德是一座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上郡古邑”。绥德其名始于北魏时期,取“绥民以德”之意。目前,绥德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数百处,出土了大量商、周、秦、汉时期的陶器、铜器、铁器等,尤其是出土的500多块东汉画像石,内容广泛,雕技精湛,尽展东汉时期绥德文化之光辉灿烂,绥德誉为秦汉名邦实至名归。

1923年,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绥德成立,揭开了本县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校长李子洲大刀阔斧地改革旧教育制度,以革命思想建校育人,并领导师生广泛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孕一方乡音。作为拥有厚重陕北文化的绥德,更是如此。近几年,随着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乡镇社区电子阅览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文化下基层进社区、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等文化类惠民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绥德拥有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秧歌、唢呐、石雕、民歌、剪纸之乡等五项盛誉。永乐大道、神龙大道等县城广场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把绥德这个古老又快速发展的漂亮城市歌唱得活力四射,舞动得魅力无穷。

绥德是一块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荟萃热土。在这里,陕北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气息弥漫,让人不知所处何时、身处何地,于是,在文化方面铸就了绥德特色、绥德风格、绥德气派。

新的时代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绥德县提出并多年坚持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文化对于我们无疑是基础厚实、发展迫切、任重道远的大事业,我们绝不能愧对这样的历史和时代,也不能辜负群众的需求与期待。

面对如此丰厚的多元文化,如此众多的文化追求,如此广阔的时代潮流和文化态势,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前人创造的灿烂文化细心整理并编之入册,没有理由不对绥德有史以来的文化史料客观考证、修之成志,这是一种别无选择的文化觉醒和行动自愿。一切为了文化,一切为了社会,一切为了人民。

我们尊重过去,珍惜历史,选择修志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前人所创文化成果的肯定与敬佩。《绥德文化志》的编纂,我们要感谢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文化的厚爱和支持,是他们不断推动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所尊重的各位前任局长和主任,带领绥德文化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使我们后来者得以站得高、看得远、走得稳,这是绥德文化人绵延的气魄和执着的追求。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志书有着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我们编纂的志书亦然。作为绥德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文化志,我们坚持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力求较为完整地反映绥德文化的全情,甚至作为我国县域文化繁荣发展及其挫折迂回的缩影来对待。因此,这本文化志所记事物力求追本溯源,贯通古今,上限因事而异,追溯至可溯的年代或时期,下限至2015年年底。志书通篇本着记而不评、述而不议、秉笔直书、详今略古的原则,详尽、真实地记录绥德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的情况、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为绥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客观完整的借鉴。

编纂《绥德文化志》前后历时不到两年即付印出版,全体编辑人员不畏寒暑、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他们的心血全融于志书的字里行间,可嗅可见。但由于修志工程浩繁、时间紧凑、资料难寻,加之编者经验不足、能力局限,难免有错漏遗憾之处,恳请领导、专家和读者见谅并斧正。

是为序,以待来者。

(作者系绥德县文体广电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