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六典》所载朝参空间的演替与问题的提出
在探讨唐代朝参空间时,绕不过去的是《唐六典·工部尚书》关于唐代朝参空间的经典记载:
南面三门:中曰承天,东曰长乐,西曰永安。(承天门,隋开皇二年作。初曰广阳门,仁寿元年改曰昭阳门,武德元年改曰顺天门,神龙元年改曰承天门。)若元正、冬至大陈设,燕会,赦过宥罪,除旧布新,受万国之朝贡,四夷之宾客,则御承天门以听政。(盖古之外朝也。)
其北曰太极门,其内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焉。(盖古之中朝也。隋曰大兴门、大兴殿。炀帝改曰虔福门,贞观八年改曰太极门。武德元年改曰太极殿。有东上、西上二合门,东、西廊,左延明、右延明二门。)次北曰朱明门,左曰虔化门,右曰肃章门,肃章之西曰晖政门,虔化之东曰武德西门。(其内有武德殿,有廷恩殿。)
又北曰两仪门,其内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焉。(盖古之内朝也。隋曰中华殿,贞观五年改为两仪殿。承天门之东曰长乐门,北入恭礼门,又北入虔化门,则宫内也。承天门之西曰广运门、永安门,北入安仁门,又北入肃章门,则宫内也。)
这段文字清晰勾画出太极宫内部有关朝参活动分布的空间结构,即宫城中轴线上由南至北的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及其附属门殿构成的外朝(大朝会)—中朝(朔望朝)—内朝(常朝)空间。
在大明宫建成之后(龙朔三年), 唐代皇帝在长安的听政时间大部分转移到了太极宫东北方的大明宫。《唐六典·尚书工部》又记载了大明宫内朝参空间的分布状况:
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东曰望仙门,次曰廷政门,西曰建福门,次曰兴安门。(南当皇城之启夏门,旧京城入苑之北门,开皇三年开。余四门并与宫同置。)丹凤门内正殿曰含元殿,(殿即龙首山之东趾也。阶上高于平地四十余尺,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东西广五百步。今元正、冬至于此听朝也。)夹殿两阁,左曰翔鸾阁,右曰栖凤阁。(舆殿飞廊相接夹殿,东有通乾门,西有观象门。阁下即朝堂,肺石、登闻鼓,如承天之制。)
其北曰宣政门;门外东廊曰齐德门,西廊曰兴礼门;内曰宣政殿。殿前东廊曰日华门,门东门下省,省东南北街,南直含耀门,出昭训门。宣政殿前西廊曰月华门,门西中书省,省西南北街,南直昭庆门,出光范门。宣政之左曰东上閤,右曰西上閤。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右曰含象殿。
宣政北曰紫宸门,其内曰紫宸殿。(即内朝正殿也。)
这条记载说明了大明宫中轴在线也存在着外朝—中朝—内朝的空间分布,只是与太极宫内的空间分布发生了变化,即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不似太极宫承天门作为外朝,而由丹凤门内的大明宫正殿含元殿承担起大朝会的任务。由此引发的变化致使大明宫内的朝参空间与太极宫相比,呈现出一种向内推进的趋势。
图一 太极宫图
图二 大明宫图
在太极宫的空间结构中,正门承天门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A1:外朝),正殿太极殿被用作朔望朝的场所(A2:中朝)。但是在大明宫中,正殿含元殿成为元正、冬至朝会的场所(B1:外朝),于是,原本对应于太极宫两仪殿(A3:内朝)的宣政殿(B2:中朝)便不再成为常朝的空间,而是朔望朝的场所。进而,宣政殿北、大明宫深处开辟出一进新的常朝空间——紫宸殿(B3:内朝)。
对于古代帝王而言,宫殿的建设不止为了满足居住的需求,更大意义上是政治权威的体现。以上长安城中太极宫和大明宫内不同的朝参空间安排是否暗含着特殊的政治内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