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在什么时代灭亡的呢?
这些生产关系之总和就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真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法律的和政治的筑物,而社会意识之一定形式也是适应于这个基础的。物质生活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政治的和一般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经济学批评》序言)
封建社会的发生,是封建前一时期人们为满足生活而发明的新生产方法发展的结果;同样,封建社会的灭亡,也是封建时期内更新的生产方法发生与发达的结果。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是什么样的呢?波格达诺夫说:
就一般而说,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可以用下面的形式来表明。以技术低度的小农生产(工厂手工业还不曾发达)为基础,造出狭小而紧密的自然经济(自足)组织——农业共社。(施译《经济科学大纲》八四页)
就在这种经济基础形成的过程之中,大约在西周之前,中国中原一代就有了若干氏族向封建雏形演进的部落结合。这时在陕西的一个姓姬的氏族农业生产的方法比较其他部落高明,于是就由这个氏族征服了其他部落,把他们族里的子弟和投降过来的各部落酋长,分封为许多部分的土地范围内的领主,每一领主都是他所管辖范围之内生产的组织及支配者,并且握有军事组织的机能,故他对于他的治下农民是有绝对压迫役使的权力。在这些领主以上,又以姬姓族长为天子,名义上各领主都是天子的僚属。其实依据当时的物质关系,天子只是各领主之间一个连锁,一个虚名的共主而已——这就是西周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的展开。
当然这种状况还是非常原始的,因为这时人们都是营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站在优越地位的诸侯,对农民的种种剥削,也只是在他们自己消费限度之内。后来在这种自然经济状况之下,社会的剩余生产物逐渐增加,为要满足人们生活上需要的交换事业也日渐盛行起来。交换经济发达的结果,使封建社会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周室东迁以后日渐显著地表露出来。主要的有二种倾向:
第一,在西周自然经济局势之下,社会物品大都为满足人们生活而生产,即有交换亦大都属于偶然的性质。至春秋前后,由于交换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广大的社会分工,使向来附属于农业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脱离农业而变成了一种专门职业。由于社会分工的结果,更加推进了交换经济的发展。这时社会的生产已经大都不是为满足生产者本身而生产,而是随着市场上的需要变成了商品生产的性质,在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便形成了特殊的商人阶级。他们是以向生产者购买商品转而卖给消费者为专门职业(如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且在交易过程能获得很大的利润(如陶朱公三致千金……遂至巨万)。他们利用由交换中剥削所积累的资本,一边役使手工业者,一边又支配消费者,而使他们成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支配者,由这种经济构造所反映出政治上的形态。往日被鄙视为末业、贱业的商人,这时却能与诸侯分庭抗礼(如子贡),得到了很优越的地位(如弦高在邻国,陶朱公在越国的政治地位)。
第二,好战是封建社会强盛时期的一个特点。中国在春秋时代诸侯间的战争是累年不断的,而且由战争中诸侯相互兼并的欲望亦日甚一日。
考其战争的原因,绝不完全出于偶然。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入春秋时期,那些比较强大国家生产方法,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如太公劝其女红,极技巧,通鱼盐,则物归之,襁至而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加之人口日益繁殖,这时拥有兵车的国家时时想侵占附近国家尤其是弱小国家的土地。《左传》上关于诸侯争夺土地的记载非常之多,其中对于晋赵鞅率师伐郑(左哀二年)的内幕形容得更是淋漓尽致:
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诟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像这种争夺土地战争的结果,那些比较弱小的甚至还营着自足生活的国家,便首先被生产发达的大国所毁灭(如《左传》上记载的僖三十三年秦人灭滑国,文四年楚国灭江国,文六年楚国灭六国,文十六年楚秦巴三国灭庸国等等);而胜利的国家,不仅得到了土地和俘虏的奴隶,并且还可以得到本国向来所没有的生产物,再由这种胜利所产生出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封建诸侯侵夺异国土地及生产物的欲望,使战争愈加成了封建社会中“不可一日无此君”的东西,在客观上帮助了封建割据形式的冲破。所以由春秋开始一百四十国,到了战国末期便归并成了七国。同时,随着封建诸侯不断战争的结果,打破了往日分封自守的闭塞局势,交通的连锁一旦展开,客观上帮助了封建各国间交换关系益加密切,也就更加能促进了商业资本顺利地向前发展。
这二种倾向的变化的结果,在春秋中叶以后,使封建社会的自足经济失了权威,而商业资本便渐渐站在人们经济生活的支配地位,不仅人民大都靠交换以维持生活,就是封建诸侯要想国富兵强,也不能不依靠在商业资本势力之上。越王勾践用了计然的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
这种经济政策,所以后来才能得到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彊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史记》)
的美满结果。
从春秋中叶起,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分解,自然经济的原素渐渐衰落,而商业资本时代的经济构造亦日益长成起来,由商业资本发展的影响,到了战国时代,如苏秦所形容的大都市(商业中心)日渐兴盛起来,而在政治上往日一百四十封建国家亦由不断的战争兼并为七个封建国家,换言之即是春秋时代的五个强国(由晋分为韩、赵、魏三国)侵夺了一百三十四国的土地。这时商人虽然领有了这些封建国家的商业市场,但是许多封建的上层建筑依然对商业流通上产生不少的障碍。封建诸侯的战争,最初的确对于冲破相互间的闭塞关系,尽了很大的功效;到了商业繁盛后,封建诸侯不断的战争,反而成了商品流通上一大阻力。还有那些由封建割据所反映出的种种体制,如关津渡口的稽查及很重的关税等等,无疑义的都是商人所讨厌的。这种种不利于商人的体制,在战国时代的确成了一个严重问题,甚至反映到复古的极端鄙视商人的孟子的脑海中,都不能不说: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这种情形,不单中国历史是如此经过,就是其他国家历史的发展上,也是同样的。波格达诺夫说:
社会的分工日益发展,交换日益膨胀,超出都市及其近郊的范围,于是旧来的政治组织——封建的宗教组织,封建的军事组织及都市组织——就不足以保护这种交换关系了。一地域分为几千个小专制国家,要成立它们之间的联络,非常困难;商人的地位很危险,常常要受损失。其实还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走过强盗出没的险路(破产零落的农民,为极寒所迫,只有铤而走险,去做强盗);他们到处要遇到关口,要向该地方君主缴纳很重的关税……此外还有种种法律,商人到处可以被付给裁判;又有各色各样的货币,每个封建领主都有货币铸造权……
因此,就绝对需要一种广大强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它能以武力去制止封建君主的暴力,确定公共秩序,给与交换法以某种统一,统一钱币与度量衡,开辟道路,并保护在外商人。(施译《经济科学大纲》一八一—一八二页)
在战国末期自然经济已退处于较不重要的地位,由于交通的发达,货币的交换,经济的盛行,在封建的各国间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连锁,实际上已造成全中国强固的必然统一的基础,加之如上所述封建上层建筑给与商人的痛苦,于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七国中最强盛的领有广大军队的能获得正在发展的商业资本阶级同情与信赖的秦始皇,便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上进步的统一工作。他不但削弱了封建的上层建筑——封建政治制度等——并且完成了历史发展上一些进步的工作,如统一铸币与度量衡,开辟道路(驰道)等等,使商业资本得到益多的发展机会(土地也是法律上承认的商品之一)。由此,自然经济更加远离了往日的支配地位。
所以,典型的纯粹的中国封建社会在秦始皇时代正式灭亡,是白日经天的事实,也可以说秦始皇时代就是中国典型的封建社会与商业资本社会一兴一衰的正式交替时代。在这时期中,由春秋战国系统的发生发展下来的商业资本势力正式地闯进了政治舞台,并且成了由秦代至满清前后这二千余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支配者。同时,建筑在自然(自足)经济构造上的封建社会,也就在这一时期中最后地沦于灭亡。不仅它的经济构造,由春秋中叶以后就逐渐衰弱,这时商业资本日益支配人们的生活,使自足经济完全退于无关重要的地位,就是由这种经济构造所反映出的上层建筑,如封建的政治制度,完全被秦始皇毁灭了,如孔子所代表十足的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等,也随着封建制度的覆没受了很大的打击!虽然后来的统治阶级复兴了孔子的学说,以及围绕着孔子学说许多封建时代遗传下来的礼仪风俗等等,甚至为孔子所认为合理的封建剥削方式,——但这些都不是封建社会的复活,而是统治阶级利用压服人民的一种必要的有利的手段,与英国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天皇王侯公爵有差不多同样的意义。
假使人们不从经济构造上来判别与认识某种社会,硬要武断地把商业资本社会认为封建社会(如秦代至满清前后)极盛的时期,甚至把世界五大帝国主义国家的日本也认为是封建社会(理由是日本有天皇和军阀),那只有成为一种无常识的妄言,要想使人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是绝对办不到的。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学者的见解,也很难使我们了解。陈公博说:
可是商业经济的力量,当时只能摧破封建的制度,而不能摧破封建的势力,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没有工业经济的后继,第二没有政治力量的掩护。(陈公博著《中国历史上的革命》)
陶希圣说:
中国社会,自战国到最近,是一个变质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虽已破坏,而封建势力还存在着。(《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这里所谓存在的封建势力,陶先生在该书中已明白地指出是所谓士大夫阶级,至于变质的封建社会,也就是国家的统治阶级由封建诸侯而变为士大夫阶级的意思。这一理论体系,已非常明白,用不着再加以费力地研究。不过这种理论,很难说是正确的。再看郭沫若先生的议论:
后来在秦统一了天下之后,在明目上虽然是废封建而为郡县,其实中国的封建制度一直到最近百年都是很巍然地存在着的。
我们不要为文字所拘泥了。周室在古时虽号称为封建,但事实上在周官有“乡”“遂”“县”“鄙”之分,并不是全无郡县。秦以后虽然号称为郡县制,但汉有诸王,唐有藩镇,明末有三藩,清初有年羹尧,就是一般的行省总督都号称为“封疆天子”,并非就不是封建制度。我们到了现在假使要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秦时就崩溃了的话,那简直是不可救药的错误。
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这个变革,中国的古人也是早认识着的。那用古代的话来表示时便是“由王而伯”。这个转机是在东迁以后。从那时候一直到最近百年,中国尽管在改朝换代,但是生产的方法没有发生过变革,所以社会的组织依然是旧态依然,沉滞了差不多将近二千年的光景……秦始皇不愧是中国历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勋……
所以尽管一部《二十四史》成为流血革命的惨史,然而封建制度的经济组织和政府组织依然无恙。
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一句话归总:是没有蒸汽机的发现!(《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这些意见我们不能苟同,如果这些意见正确,则底下几点是不能解释的。
(一)依据西欧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在封建社会灭亡后,工业资本社会发展之前,商业资本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上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中国历史上由秦始皇时代正式地进入了商业资本社会的时期,是非常显明的事实。但是照郭先生这篇见解,中国社会历史上的发展仿佛如同舞台上演戏一般,封建社会这边下台,资本制(资本家—无产者)社会那边上台,完全抹杀了商业资本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这是郭先生考古没有考到秦朝以后,没有了解这一时期的性质呢?还是“我们的国情不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比其他各国特别呢?
(二)封建社会是人类生产发展到某种程度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工商业社会必然经过的一个段落,它不是可以用张天师的法水吹一口马上就会出现于我们面前的。我们要观察封建社会是否灭亡或现在还巍然存在,主要看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是否已演变或依然繁荣。如果不在根基上去认识封建社会,而只在枝节上考究,那是不能的。拿“诸王”“三藩”“年羹尧”“行省总督”等算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证据,其理由与那拿天皇、军阀、西园寺公爵等算是日本现在是封建社会的证据的一样的薄弱。
(三)古代社会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周室东迁以后,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广大分工,手工业脱离农业而形成专门职业,定量货币的产生,自足经济的衰落,交换经济的成长,商业资本的成立等等,完全都没有那么一回事。因此,郭先生“批判”的结论是:“周室东迁以后,一直到最近百年,中国的生产方法没有发生过变革”,所以“封建制度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依然无恙。”历史的铁一般的事实真是这样吗?
(四)郭先生既不承认中国历史上商业资本社会这个阶段,又不承认商业资本在战国末期所完成的历史任务(灭亡了封建社会),那么,对于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以为是站在哪一种经济基础之上呢(是封建的自足经济么)?换言之,即是在哪一阶级的同情与信赖之下完成的呢?其次,六个封建国家何以灭亡?秦始皇毁灭了战国的封建国家又来完成了郭先生发明的封建制,这是怎样的一回事呢?
我们以上只限于向郭先生提出几个疑问。郭先生喜欢考古,有一位德国的塔尔海马①先生也很用功研究中国古代的问题,现在便借用这位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是从纪元前二千年起到纪元前五百年止;铁器时代,是从纪元前五百年开始。最初铁是用以制造家具和妇女用具(如针等),后来渐渐使用来制造武器。……当时确是很动摇的时代,封建制度在这时发生危机,中央封建权力在这时崩坏,各封建国家为争取霸权常起激烈斗争。这时比邻各国,一面互相作激烈的斗争,一面去掠夺近邻各野蛮种族的新领土。因为比邻各国对于临近各民族的战争,这些国家的军事势力就发展起来了。所以经过了长期战争的秦国,后来能够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并不是偶然的事情。就封建阶级说,这种封建斗争时代,就是封建阶级一切生活关系极不安定的时代。许多封建诸侯都在战争中灭亡了……
周朝之末,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已被推倒,孔子的学说,一时已失掉了势力……
中国哲学的第四个主要倾向,便是名家,也就是辩证家,或者是哲人……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很明白的。从历史上说,可以说他们是助成封建制度的崩坏而为秦始皇开辟君主专制坦道的人们……由秦始皇而起的封建制度的崩坏(纪元前二四六—二一〇)。在观念形态上是由名家所准备所确认的……(李译本《现代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