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振青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 拼搏

支前模范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饱受战乱摧残的中国人民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的喜悦,国民党就全然不顾人民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在美国怂恿下悍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1947年3月14日至15日,国民党飞机连日轰炸延安及甘泉、安塞、瓦窑堡和清涧等地。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

3月19日,毛泽东同周恩来率中共中央机关由延川刘家渠出发,深夜转移至清涧徐家沟。29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等从子长县王家坪到达清涧枣林则沟。当晚至次日,召开中共中央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组成以刘少奇为书记,朱德、董必武等人参加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和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31日,毛泽东、任弼时等离开枣林则沟,向子洲邱家坪转移。当日,胡宗南整编七十六师侵占清涧县城,国民党政府重新建立。


中共中央机关撤出清涧的那一天,天阴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黄河的水面被敌人的炮火映得血红,像一条要挣脱羁绊腾空而起的火龙。火光映照在战士们冷峻的脸上,映照在前来送行的乡亲们沾满泪水的脸上。部队沿着火河向城外走去,没有一个人作声,只听见蚕食桑叶般整齐的沙沙脚步声。

在黄河边,苏振云与王小虎告别。他们坐在河滩的石头上,像两座石像。悲愤在他们胸中燃烧,却无法用语言表达。

沉默了许久,苏振云拿过小虎手中的枪,重重地撴在地上:“敌人想进清涧城,除非从我们尸首上踩过去!”

小虎坚定地说:“不,要保存实力,等我们回来。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会踩着敌人的骨头回来!”

火光一闪一闪地映着他们年轻的面庞。这火,倒像是从他们那仇恨的眼睛里喷射出来的。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与兵力比自己多十倍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的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使敌往返奔波,疲于奔命,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奠定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基础。

具有革命精神的清涧人民,一直有着拥护、支持正义战争的优良传统。土地革命时,不少优秀儿女加入游击队和正规红军的行列,开展武装斗争。贫农会、赤卫队拿起梭镖和红缨枪,跟着红军支队痛杀豪绅,围城抗粮,把生命拴在自己的裤腰带上,前仆后继,为革命献身的壮举催人泪下。抗战时期,清涧人民没有被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吓倒,而是组织起来,互助合作,开展大生产,踊跃上交爱国粮、代购粮数万石,有力地支持了抗战。县长黄静波被选为生产模范,毛泽东题词嘉奖。胡宗南进攻陕北期间,清涧人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他们积极参军参战,担架运输,救护伤员,捐献粮食,做出了无私的贡献。党中央撤离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把200多驮子重要物资(包括10万两黄金)转移到清涧县双庙河村,要求当地党组织帮助护送到山西。这里的群众把消息封锁得严严实实,胡宗南的部队到了邻村住宿,却没有得到一丝风声。

《清涧县志》上写着这样两组数字:三年解放战争期间,清涧县动员民工47152人,牲口2670头,进行了4.3万次战勤服务。村村妇女做军鞋,1947、1948两年做军鞋36470双。组织随军常备担架360副,解放军打到哪里,支前队伍跟到哪里,获得“西北支前模范县”称号。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清涧有2万人参加了革命队伍,2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到20世纪80年代,老红军有400多人,省军级干部60多人。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傅全有上将,当年在清涧战斗过。世纪之交,他又踏上这片热土,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他感慨地说:“清涧,传奇县哟!”

《红色清涧》一书中记载,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为了确保东渡的胜利,清涧党、政、军、民全力以赴,不怕天寒地冻,日夜奋战赶造大船百只。这里的保密、支前、拥军,以及后勤供给工作都做得很好。我记得中央苏区有副对联:‘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中国外国不如兴国。’陕北苏区清涧的工作不亚于中央苏区的模范县——兴国啊!”毛泽东满意地说道:“陕北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李自成、张献忠就是揭竿而起的。这里群众条件好,地理条件好,是闹革命的好地方……”


从解放战争时期保卫延安开始,满腔热血的苏振云,就同千万清涧儿女一道,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支前扩红的战斗,凭着机智和勇敢屡建战功。

一次,他独自外出执行任务。时近中午,饿得要命。正难受间,忽然眼睛一亮,看到一棵桃树。苏振云施展身手,“噌噌噌”地爬上桃树,也顾不得桃子还没熟,先填饱肚子再说。两个桃子“咕咚”下肚,他正惬意地坐在树杈上吹着小风,忽然听到树下一声断喝:“干什么的?下来!”

苏振云望下去,一个国民党士兵端着枪站在树下,正仰着头,把枪口指向他。他灵机一动,装作很害怕的样子从树上跌落下来,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丧着脸叫道:“老总,您吓死我了!”

“干什么的?”敌兵丝毫不放松戒备,仍然用枪口指着他。

“我去……给我娘抓药,饿得撑不住,就……摘两个桃子充饥。”苏振云哆哆嗦嗦地说着,手向怀里摸去。

敌兵很警觉,马上喊:“别动!”

苏振云没有停止动作,仍然颤颤巍巍地把手伸向怀里。

敌兵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看着他摸出一个青绿的桃子。

苏振云撩起衣襟,把桃子使劲擦了擦,双手捧着,恭敬地递到敌兵面前:“老总,您尝尝。”

敌兵放松了警惕,接过桃子看了看,咬了一口,涩得直咧嘴,骂道:“他妈的,还没熟,尝个屁!”说着,一扬手,把桃子扔了出去。

就在他抬手的瞬间,苏振云闪电般地从地上蹿起来,顺势抓住敌兵的枪杆子,推向天空,然后一拧身,用手肘猛撞敌兵胸部。

等敌兵从懵懂中回过神来时,他和苏振云已经调换了位置:苏振云站立着,托着枪杆,用枪口指着跌坐在地上的敌兵。

“跟我走,要不然就打死你!”刚才还惊慌失措的农夫,转瞬变成了眼神犀利的凶神。

敌兵惊魂未定,垂头丧气地站起来,被苏振云押到了我军驻地。

后来,敌兵俘虏交代了很多国民党兵力部署的情报,对我军伏击敌军起了重要作用。部队领导专门表扬了苏振云,苏振云的名号也响亮起来。


刚进入初夏,陕北高原的阳光已经开始灼热地炙烤着荒凉的土地。

一面山坡上,十几个年青后生正光着膀子,繁忙地砍树枝、扎担架。

满头大汗的苏振云直起腰,抹一把汗,冲着一个瘦猴似的后生喊:“二毛,给咱来一段,鼓鼓劲!”

二毛“哎”地答应一声,挺直身,清清嗓子,高亢嘹亮的道情歌声便从他那干瘦的身体里爆发出来:


太阳一出来呀 满山红哎

共产党救咱翻了身呀

旧社会咱们受苦的人

是人下人哎

受欺压一层又一层呀

打下的粮食 地主他拿走哎

咱受冻又受饿 有谁来照应啊


毛主席领导咱平分土地哎

为的是叫咱们有吃有穿呀

往年咱们眼泪肚里流哎

如今咱站起来做了主人

天下的农民是一家人呀

大家团结闹翻身呦

大家团结闹翻身

…………


县长王士英一边微笑着跟着后生们的歌声“哎咳哎咳”地轻声应和着,一边走上山坡。

一曲唱罢,王士英用洪亮的声音高叫:“振云!”

苏振云回过头,惊喜地叫道:“王县长!你怎么来了?”

王士英笑着:“来看看你。来,歇会儿。”

两人在路边的土堆上圪蹴陕北方言,意为蹲下。下来。

王士英赞许地说:“听说你们支前工作做得不错。”

一提起这个话题,苏振云立马兴奋起来。他挥挥胳膊,抹一下满头汗水,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彭德怀司令员用兵,真是神了!蘑菇战术,牵着牛鼻子,把胡宗南打得晕头转向。瓦窑堡、清涧、青化砭来回转悠,兜得胡宗南连北都找不着!那些八路军战士,别看平时缺衣少穿,瘦得皮包骨头,可上了战场就成了神兵天将,生龙活虎,一个能当十个用。大部队打到哪儿,我们跟到哪儿,这仗打得,那叫一个带劲!”

王士英被他绘声绘色的描述感染了,开怀大笑。

等苏振云讲完,王士英说道:“我今天来,就是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县里要正式成立支前大队!”

苏振云一下子跳起来:“太好了!这下,我们这些游击队也要变成正规军了!”

王士英笑道:“别急,还有好消息呢:县里决定,由你担任县支前大队大队长!”

苏振云愣住了,摸摸脑袋:“这个……恐怕……我不行吧!”

王士英认真地说:“怎么不行?”

苏振云:“你们书记、县长,还有县上那么多领导,我……”

王士英笑着说:“书记、县长,也都是在革命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你虽然年轻,可也算是‘老革命’了。而且,你跟随西北野战军转战了这么长时间,战斗经验也很丰富呀。”

苏振云想了一会儿,犹豫着说:“那……我就试试?当不好可别怪我。”

王士英一拍大腿,站起身说道:“就这么定了!好好干,党对你有信心!”


支前大队长苏振云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1947年7月18日,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独立第二旅四、六团同胡宗南整编七十六师二十四旅七十一团在清涧县北五龙山发生消耗战。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后,王士英、苏振云等十几名支前队员被敌军一个营包围。

苏振云临危不惧,机智应对。他果断地将队伍分成小队,分散敌人的兵力。几名队员先行掩护王士英撤离,另外几名队员将一部分敌人引向相反的方向后,摆脱敌人的追击。他自己则带领两名队员,坚守阵地,吸引敌人大部分火力,又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与敌周旋。最后,不仅成功逃脱,还捉住了俘虏,缴获了枪支弹药。

10月1日,为给南下作战创造条件,并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在豫西作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亲率第一、第三纵队及新编第四旅、教导旅等部,在延长至清涧之间地区发起进攻。10月1日,第三纵队、教导旅分别攻克延川、延长,全歼守军。10月4日,第一、第三纵队包围清涧县城,开始艰巨的攻城之战。

战役打得异常惨烈,两纵队各部都有伤亡,伤员和尸体遍布战场。苏振云带着担架队,和队友们冒着枪林弹雨,从成堆的尸体中,搜寻幸存下来的战士,转移伤员。敌机袭扰轰炸,担架队中也有人被炸死炸伤。面对随时会伤亡的危险,苏振云和队友们舍身忘我护送伤员,遇到紧急情况互相耳语传令,发现敌机来袭就借助地形或树木隐蔽伤员,实在无掩体可遮蔽,担架队员就扑在伤员身上,用身体保护伤员。

在战场上,轻伤员就地包扎继续战斗,需要取弹和手术的重伤员,则由担架队转送紧急救治。苏振云把担架队分为前、中、后三个梯队,不分昼夜地从前线向后方转送伤员,伤员交给军队专管人员后,安排转往后方医院。苏振云和队友们昼夜相继,经常不吃不喝奔波来往于战场上,只为多救回一名伤员。

战士们的食物、饮水供应不上,苏振云就带领支前队员,趁着枪声停歇的片刻,向村民求助。老百姓纷纷拿出食物和水,交给支前队员。有的看他们人手不够,干脆走出家门,亲自送上阵地支援战士们战斗。在老百姓的支持下,野战军坚持跟国民党部队大战几天几夜。

这天,连续几天没合眼的苏振云,刚刚指挥两名支前队员把一名伤员抬上担架,就听到不远处传来微弱的呻吟声。他急切地顺着声音望去,看到一名伤员躺在血泊之中。他顾不上喘口气,急忙飞奔过去。

伤员的大半张脸已被血水遮盖,双眼也沾满了鲜血,微弱地闭着。

苏振云连忙用衣袖帮助伤员擦拭脸上的血,定睛一看,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呼:“小虎!”

虽然已经见惯了战场上惨烈的伤亡场面,但看见自己昔日生龙活虎的兄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时,泪水还是止不住地涌出苏振云的眼眶。他扶起小虎的头,靠在自己胸前。

听到苏振云的呼唤,王小虎艰难地睁开双眼。

“小虎,别怕,我来救你。”苏振云急切地呼喊。

王小虎望着苏振云,攒足力气,艰难地喘息着说:“振云,我不行了。那边,还有个伤员,你,快去抬他。”

苏振云哽咽着:“不行,我先救你!”

王小虎喘着气,拼尽力气抬起手指着:“别管我,快去!”

苏振云顺着王小虎手指的方向,看到了另一位伤员。他又回头看小虎,小虎直视着他的双眼,挣扎着低声说:“快去!”

苏振云紧咬着嘴唇,一边把小虎轻轻放在地上,一边急促地叮咛:“好,小虎,你等我回来,一定要等我回来!”

苏振云飞跑过去,背起那个伤员,快速送往安全地带。当他再气喘吁吁地带着担架赶回来时,王小虎已经闭上了眼睛。

“小虎!小虎!”苏振云大声呼唤。但他的好兄弟——那个总是一脸憨笑、露出洁白牙齿,那个曾和他一起手挽手高唱抗日歌曲,那个为了证明他的清白而四处奔走,那个和他把酒言欢一醉方休的亲爱的兄弟,却再也没有醒来。

战场上的苏振云没有时间悲伤。他含着泪,用衣襟轻轻替小虎擦去脸上的鲜血,站起身,继续执行下一项重要任务——护送伤员转移。

后方医院在黄河对岸的晋西北。只有渡过黄河,伤员们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支前队员把伤员们抬上木船。苏振云跳上船头,指挥船工挥桨开船。

木船在黄河汹涌的波涛中向对岸划去。苏振云回头看向岸边,泪眼模糊地看着船离小虎倒下的地方越来越远。

木船行驶到河中心,忽然“咔嚓”一声巨响,撞在一块巨石上,剧烈晃动。

一支船桨被折断,执桨的船工猝不及防,“咕咚”一声掉进河里。

木船失去了方向,在滚滚大浪里摇晃旋转,仿佛一片飘落在水中的树叶。

苏振云好容易稳住重心,却听到一片惊呼:“船底破了!”

河水哗哗地从撞破的窟窿涌进船舱。

满船人惊慌失措。几个船工和护送人员准备跳水逃命。

生死攸关的瞬间,矛盾的想法涌上苏振云心头:弃船逃命?还是保船救人?

“这些奄奄一息的伤员,以前曾经是、今后还会是铮铮铁骨的战士!他们的生命,是小虎那样的战士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的,怎么能弃之不顾?”想到这里,苏振云拿定了主意。他定住神,从腰间拔出手枪,发出一声断喝:“谁敢跳水,立即枪毙!”

慌乱的人们被震慑住了。

苏振云迅速脱下棉衣,命令几个队员先堵住撞破的窟窿。

面对提着手枪、凶神恶煞般的苏振云,一船人打消了弃船逃生的企图。他们明白:船在人在,只有全力救船,才能保命。

苏振云又指挥船工拆下伤员担架上的木棍,设法扳船。

一船人齐心协力,终于堵住了窟窿。木船稳住了,船工们镇定下来,凭借长期行船的经验,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斗了2个多小时,居然奇迹般地把破船划到了对岸。

10月11日拂晓,攻城部队炸开清涧城门,突入城内。经激烈巷战,全歼守军,俘获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廖昂。绥德、子长的国民党守军惧怕被歼,弃城撤逃延安。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川、延长、清涧等广大地区,为尔后转入外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延清战役后,西北野战军又相继发起了宜川战役、黄龙战役等重大战役。之后,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解放大西北的战略部署,西北野战军向西北国民党统治区进军,到1949年9月,相继解放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给予胡宗南集团以沉重打击,迫使其退守秦岭。

到这时,苏振云和他的支前大队,已经随着西北野战军转战两年有余。烽火岁月,锻炼了苏振云的胆略、才干和赤心。他英勇的、传奇式的战斗故事被广为流传。

1949年10月,在甘肃省灵武县,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于1949年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后勤部举行表彰大会。经过战争洗礼的陕北汉子苏振云,着一身灰军衣,戴着军帽,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个箭步跳上主席台,从颁奖人手中接过奖旗。

迎着灿烂的阳光,苏振云展开奖旗。旗上,“支前模范”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为他人生中的这一段辉煌经历留下了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