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年鉴.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共产党渭源县委员会

【脱贫攻坚行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紧扣“两个确保”和“两不愁、三保障、两高于、一接近”以及“六有五通”目标,聚集最大精力、财力和合力,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创新开展工作,促进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坚持高位推动,健全扶贫体制机制。始终从健全和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入手,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脱贫攻坚机制。一是健全完善脱贫攻坚责任机制。为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推动中央和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全县按期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制定了《全县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和脱贫攻坚责任状,全面靠实乡镇、县直相关部门、驻村帮扶工作队、各级帮扶干部、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及各级帮扶单位责任,推动落实“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工作任务,不断健全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二是建立完善社会大扶贫机制。争取资金100万元建设元古堆村百合气调库,衔接兰州爽口源公司建设百合产业基地;帮助香卜路村建成300千瓦光伏电站+大棚建设项目1个,衔接捐赠价值180万元爱心包裹6000件,协调启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士林置业精准扶贫工程”,协调百年职校招收我县贫困家庭学生39名;协调天津奥群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与我县签订框架帮扶协议,协调联系我县贫困村与江苏省董北村、山联村和浙江谢家路村签订了村对村对口帮扶协议。三是健全东西协作与定点帮扶机制。建立健全东西协作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两县区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商讨解决晋安渭源扶贫协作具体问题和推进措施;成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导小组,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晋安区和渭源县互派干部挂职,搞好统筹协调工作;签订相关协议,加强在特色产业方面的合作,在我县建设2个巨菌草试验基地,在10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挂牌成立了渭源县驻晋安区劳务管理工作站,向福州市组织输转劳动力669人次。争取晋安区企业帮扶及捐赠资金1000万元,扶持全县产业扶贫、光伏扶贫、教育卫生扶贫、生态建设等脱贫攻坚工作,东西部协作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定点帮扶方面,加强与国扶办衔接,研究制订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解决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难点,力争定点帮扶取得实效。四是建立完善贫困退出正向激励机制。由县财政设立贫困退出奖励专项基金,按照“实事求是、分级认定、公开透明、扶持奖励”的原则,给予当年认定为脱贫退出的贫困村一次性奖励项目资金5万元,给予当年认定为脱贫退出的贫困户一次性奖励现金500元,2017年,我县兑现2016年稳定脱贫户脱贫攻坚奖励资金109.65万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报道全县精准扶贫丰富实践和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勤劳致富、创业增收、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我县健康扶贫工作和元古堆村、绽坡村脱贫攻坚典型做法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推介。五是建立党建促扶贫机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实施党建扶贫五大工程,全县86.6%的村级活动场所完成了新建或改扩建,建立乡镇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群众综合服务站和便民服务点240个,选拔163名产业大户或致富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22人担任村(居)委会主任,建立了800人左右的能人储备库,选派74名大学生村官和162名机关党员调整到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副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36个,促进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二)坚持精准施策,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夯实建档立卡基础,整合财政扶贫资金集中投入,精准配置帮扶资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识别退出精准到位。坚持“有进有退、动态管理”,创新运用“一标二线三因四缺五不能”的精准识别法和“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工作程序,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建立了县级大数据平台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季联合审计核查、责任追究等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回头看”核查工作,确保让遗漏、返贫的纳进来,已脱贫、不符合条件的退出去,做到了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深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制订印发了“两项制度”衔接《实施方案》,力争到年底基本完成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在政策、对象、标准、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的相互衔接。按照省上关于《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的通知》,剔除不符合条件4242户18107人,重新识别5141户15320人,全县共有贫困人口16902户66088人,贫困面为20.3%。2017年严格按照乡村初验、数据对比、部门认定、县级验收的程序,层层筛选拟退出贫困人口,通过验收认定3456户15101人达到脱贫验收标准,仍有13460户51047人没有脱贫,贫困面为15.7%。二是帮扶力量精准到位。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抓贫困村制度,组织34名县级干部对109个贫困村和108个非贫困村全覆盖联系;按照“两个一半”的要求,重新调整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217个,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按照“谁帮扶、谁选派”“强力量、精选派”“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对全县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进行了优化调整。组织6个省级帮扶单位663名干部、17个市直帮扶单位541名干部、县直125个帮扶单位3260名干部结对帮扶全县16902户建档立卡户。三是资金保障精准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统筹整合使用扶贫资金有关要求,成立了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制订了全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对上级下拨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打破行业限制,统筹安排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整体效益。严格落实县财政用于脱贫攻坚方面的资金逐年增长机制,从县预算安排、存量资金统筹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2013年至2016年,共投入脱贫攻坚资金62.74亿元(其中:2013年13.04亿元、2014年15.29亿元、2015年17.48亿元、2016年16.93亿元),预计2017年用于脱贫攻坚资金达到14.4亿元。(三)坚持分类施策,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为重点,综合运用“加减乘除”法,把落实产业发展和实施“七个一批”及危房改建和安全饮水脱贫工程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因村因人施策,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组建成立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争取国开行项目贷款4.2亿元,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投入力度,以水、电、路、房、网为重点,努力补齐基础设施欠账和短板,实施了总投资6113.7万元的村级基础设施灌溉项目和村级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县自来水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自来水覆盖自然村比例达到99.9%,完成自来水新入户825户(其中贫困户106户),自来水普及率97.6%,安全饮水率100%;改造提升农村电网86.5公里,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7%,全县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10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6个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投资13.9亿元实施交通道路建设项目,建设总里程2122公里。其中,投资7230万元硬化撤并建制村通村道路36条145.2公里;投资600万元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组道路工程20公里;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212公里;建设砂化路256公里,巷道硬化路148公里;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7年计划完成145户640人建档立卡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主体建设;大力组织开展赴疆移民搬迁,2017年,计划搬迁300—500户,截至目前,已签订赴疆转移就业安置协议519户18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1户672人),兵团向农户发放准迁证447张,迁出271户9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373人),落户123户3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53人);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工作,拨付补助资金2679万元,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任务4181户;互联网方面,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216个村接通有线宽带,贫困村有线宽带覆盖率达到100%,3万户农户接入互联网。二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结合全省产业扶贫贷款工程的实施,按照种养加销一体化路子,继续推进马铃薯种薯、中医药、草牧业等特色扶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力争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目前,全县共有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362家(其中贫困村527家),带动农户16902户,全县109个贫困村中有村级集体经济的村有88个,占比达80%。马铃薯种薯产业方面,创新“双推双带”产业扶贫发展思路,推行“公司带合作社、合作社带会员、会员带贫困户”的带动模式,共发展马铃薯合作社336家,带动农户4.82万户,其中贫困户1.62万户,通过马铃薯产业户均获得收益2500元。全县完成马铃薯种植40万亩,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一分田”工程1000亩,引进马铃薯新品种(系)18个,建成富硒马铃薯食品生产线一条。年产种薯80万吨,全县良种化程度达到90%,年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产值达6.4亿元,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中医药产业方面,按照“公司带动、连片发展、整体推动”的思路,鼓励全县中药材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万亩,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65家,通过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29家,通过GMP认证企业28家,发展中药材个体加工户1200多户,中药材年加工能力达到7万多吨。建成了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积极申请认定“渭源白条党参”国家驰名商标,已完成初稿编制;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草牧业方面,积极推进粮改饲,种植多年生、一年生牧草5.02万亩、1.44万亩,全株青贮玉米5.01万亩,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牧草种植户554户,推广秸秆微贮0.84万吨。新建养殖场(小区)55个,发展家庭养殖场130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示范户1450户,新建养殖专业合作社16个,培育省级标准化畜禽示范场1个,养殖专业村11个。积极开展福州市与定西市东西部扶贫协作菌草引进种植项目,搭建菌草育苗棚2100平方米,移栽面积200亩。其他富民产业方面,完成各类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4.5万亩,新建塑料大棚1970亩,总产量228085.9吨。建成蔬菜冷藏库2座,库容达到1.5万吨。建成光伏食用菌扶贫产业园1个,建成光伏大棚134座,安装太阳能光伏组件装机容量6.385兆瓦;建成草莓水肥一体化新型全钢架塑料大棚生产基地54亩。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145265亩。旅游产业方面,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资源配置和引导职能,着力完善景区内外服务设施,积极探索“旅游+”开发模式,以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为重点,新发展农家乐24户,新增农家乐就业人员149人,带动贫困户2700户,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综合收入达4.03亿元。光伏产业方面,抢抓省上将我县列为全省15个光伏扶贫试点县的政策机遇,编制完成了《渭源县2017—2019年光伏扶贫实施方案》,规划2016—2019年建设村级光伏电站217个,总装机规模65.302兆瓦,规划带动贫困户10338户。已在61个贫困村建成总装机规模18.137兆瓦光伏电站,今年6月30日全部并网发电,带动贫困户3601户,户均增收3000元。2017年规划新建的49个装机规模14.763兆瓦的村级电站,已完成贫困村确定和选址工作,预计受益贫困户2109户,户均可增收3000元。电子商务产业方面,全县累计建成网店592家(其中贫困村建成网店308家),发展网销企业51家,组建实力较强的电商企业3家;建成县级行业协会1个,乡镇级电商协会3个;先后两年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全年实现线上交易17950万元(其中贫困村线上交易额达660万元)。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扶贫方面,新建行政村幼儿园21所,投资2959万元实施改薄项目学校29所;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发放各类资助金2321万元,救助贫困生34124人(次),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209人1990.8万元;接受社会捐助资金630.29万元,资助学生23041人(次);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29%,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2.52%以上。医疗救助方面,累计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17个,覆盖面达到100%;深入开展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参合人口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累计补偿13525人次3436.8万元,提高5%补偿238.77万元;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起付标准由5000元降低到3000元,累计补偿332人次107.09万元;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50种重大疾病患者,创新实施了“新农合补偿+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新农合全额兜底”的医疗救助模式,经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补偿后的剩余费用,待年底测算后利用新农合结余资金全额进行兜底补偿,有效解决了大病患者因病返贫的问题。成功创建“全国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联系点”。社会保障方面,经“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全县现有农村低保人口23580户7700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270户39895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45亿元;认真落实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截至12月底累计救助1302人55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82人34.7万元);全县共资助75174人309万元(其中资助精准扶贫户参合费18505人44万元);临时救助对象1262户5282人516万元。四是拓宽增收渠道,贫困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整合资金投入,精准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17年投入资金1384.42万元,其中整合资金1039.5万元,完成就业技能培训2161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915人,创业培训644人,劳务品牌培训800人,示范培训394人。与福州市晋安区盛辉物流、顺大运动用品、保利物业等13家企业,新疆一师十四团以及省内外其他21家用工企业精准对接,成立驻晋安区劳务管理工作站,签订了《甘肃渭源·福建晋安劳务输转就业协作协议》,签订赴疆转移就业安置协议519户。五是采取超常举措,深度贫困难题不断攻克。坚持突出重点,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聚焦人力、财力、物力,立足深度贫困乡镇、贫困村实际,客观分析现状,找准发展重点和突破口,精准施策,不断加快大安、秦祁2个省级特困乡镇,峡城、清源、北寨3个市级特困乡镇,干乍村、南沟村等71个特困村项目建设力度,分解下达北寨镇、峡城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各100万元,清源镇121万元,大安乡、秦祁乡各1000万元。通过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引导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自主选择发展高原夏菜、油用牡丹、黑裘皮羊及基础母羊养殖等项目,指导乡镇、村开展好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村级光伏电站、基础设施、水利灌溉设施配套建设及赴疆移民搬迁安置补助项目,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发挥,动员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建设中,最终达到脱贫目标。六是坚持正面引导,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努力破除“等、靠、要”思想,从引导贫困群众转变封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入手,加强对贫困户的正面引导和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苦熬不如苦干”的观念和“勤劳致富光荣”的思想,消除一些人想当贫困户、不想脱贫不愿早脱贫等现象,不断向贫困群众注入积极进取观念,鼓励他们在摘掉贫困帽中不做旁观者,不做局外人,树立起靠自己双手勤劳脱贫的自信心,大力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贫困群众对自身发展潜力的信心,切实增强自己的造血机能,不等不靠,凭借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县域经济发展】县委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不断创新思路完善举措,统筹谋划和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四重”工作方案,用好“四策”工作法,进一步靠实、细化各级责任,充分发挥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共实施各类重大项目120项,总投资143.6亿元,开工建设108项,完成投资64.5亿元。集中开工项目5次47项,临渭高速、兰渝铁路建成通车,甘肃佛慈药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万吨中药饮片加工生产基地等13个市列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富硒马铃薯产品生产线建成投产。持续推进“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4项,落实到位资金33.94亿元。第二十三届“兰洽会”共签约项目11项,签约资金达21.5亿元,已开工7项,开工率达63.3%。积极做好兰渝铁路、渭武高速征地拆迁、路地合作等各项协调配合服务工作,举行了兰渝铁路渭源站通车仪式,确保了国家重大项目在我县境内的顺利实施。(二)工业经济持续扩张。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的主攻方向,不断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企业培育、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工业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绿色肉食品、马铃薯、新型建材等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县小微企业达到458家、工业企业达到176家、规上企业达到6家,完成工业增加值2.17亿元。按照“一区三园”的布局,重点推进渭源工业集中区建设,累计投资3亿元建设了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工业集中区开发面积达到3.04平方公里,引进广印堂、佛慈等6家企业入驻园区,企业项目总投资26亿元。截至目前,工业集中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6亿元,工业增加值1.22亿元,上缴税金430.9万元,稳定就业人数达到1500人,实现外贸进出口贸易总值119万元。(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做强县城、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的思路,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总投资57.8亿元的县城重点建设项目18项,已开工建设14项,正在进行前期工作4项,完成投资16.51亿元。清源路东段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火车站站前大桥等工程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站前广场完成环形道路、绿化、广场铺装工程和雕塑安装,正在进行商业开发建设。住宅小区、棚户区改造等城市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实施会川镇污水处理项目、莲峰镇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上湾乡中央财政移民搬迁补助资金项目等小城镇建设项目13项,完成投资25.8亿元,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4.71%。完成县城总规、控规、工业集中区及火车站综合服务区控规、16个乡镇的小城镇总体规划、会川镇等9个乡镇的控规以及麻家集路西村等9个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县城总规已由市政府批复同意修编,目前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暨“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完成195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全县217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扎实开展城乡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综合整治行动,查处“两违”案件85起,依法拆除违法建筑92处近13200平方米。大力开展全域无垃圾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了以“大扫除、大清理、大捡拾”为主题的“十万人清洁渭源”活动,对全县范围内的历史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有效提升城乡环境面貌。(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扎实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县域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完善河道管理体制机制。制订了《渭源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警长”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强力推进非煤矿山整治,开展河道生态恢复治理,建立了非法采砂、采石长效工作机制,严肃查处河道和耕地内违法采砂行为,查处砂场37家,涉嫌构成犯罪的8家砂场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全县非法采砂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面整改生态环境问题,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环保信访问题全部办结,反馈意见得到全面整改。投资3397.73万元渭河流域综合整治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进展顺利,峡口水库、石门水库、漫坝河三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开展燃煤锅炉、建筑扬尘、餐饮油烟、清洁燃煤等领域专项治理,淘汰黄标车26辆,老旧车1149辆,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明显。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完成畜牧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工作。

【社会治理】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从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着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一)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渭源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定西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复,成立了渭源县机关事务管理局,配备工作人员7名,完成县级公务用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公开招标工作。成立了渭河源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和乡镇交管站(交警中队),工作人员已全部配备到位。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了全县16个乡镇217个村的调查摸底、权属指界确认、一二轮审核公示和合同签订等工作,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0个村2261本。庆坪、锹峪、上湾、祁家庙4乡实现撤乡改镇。制定了《渭源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渭源县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保留行政许可项目182项、取消停止执行行政审批项目96项,全县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领域改革有序有效推进,团委、妇联改革在全市先行先试,科协、工会改革正在有序跟进。扎实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县监察委员会已正式成立,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二)坚持惠民利民,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发展。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争取中央、省级等项目资金7991万元,实施高中操场、全面改薄、行政村幼儿园、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五大类项目,新建校(园)舍3.03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福州、临洮等地参加跟岗培训,引进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本科以上紧缺专业教师13人,其中研究生1人。2017年高考文化课二本上线1014人,上线率35.7%,全市排名第三。县委、县政府下拨奖励资金67万元,表彰奖励先进集体10个,高考先进单位5个,先进个人170名。积极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文体广场、表演戏台106处,实现全县21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全覆盖。县级文化综合场馆正在进行装饰装修,馆前广场及绿化亮化等工程有序推进。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217个,团队人员达2800多人。《渭水医魂》代表甘肃省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全面推进单病种付费、门诊、住院费用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病种县级219种,中心卫生院60种,一般卫生院50种,进一步促进病人合理分流,有效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2017年新农合参合28.17万人,参合率达到98.1%,2017年1—10月份补偿40.3万人次10800万元,人均补偿2429.65元,实际补偿比为62.86%。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政策,招录事业单位人员84名,输送49名高校毕业生到新疆阜康市公安局就业,输送6名未就业大学生到福州事业单位工作、3名未就业大学生到企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3788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3.66%。不断加快社会福利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工作,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8990人,参保率达到90.2%,全民参保信息登记、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两保一孤”保险等工作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强了双拥工作资金投入,积极开展社会化拥军活动,军地军民共建成效明显。为驻地部队建设投入经费80余万元,各类优抚政策全面兑现,并顺利地通过了全省新一轮双拥模范县创建届中评估工作。发放各类优抚资金510多万元。(三)着眼安全稳定,社会大局始终保持安全稳定。坚守安全红线,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努力构建“党政齐抓共管、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防火、产品质量、“两会”安保和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等专项整治行动30多次。坚持不懈地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对上访群众的合理要求积极协调解决。共受理转办群众来信来访89件(次),已办结76件,办结率85.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接访工作体系,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AB岗接访制度。县四大班子领导共批阅群众来信53件,接待上访群众48批262人次。受理电子民生平台事项5172件,办结率100%,按时办结率92.3%。切实做好党的十九大期间安保维稳工作,对重点信访案件实行县级领导包案督办,对重点人员实行重点管控。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开展禁种铲毒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全面从严治党】县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创新精神统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全力营造了全县上下同舟共济、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幸福美丽新渭源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一)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落实管党责任。始终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一台账两清单”制度要求,不断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推动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坚持以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为抓手,将全面从严治党在年度综合目标责任书考核比重提高到55%,年初与各乡镇党委、县直及省市驻渭单位党组织签订了全面从严治党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各部门党组织也分别与班子成员、各基层单位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落实体系。县委主要领导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年内共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调研40多次,先后批示全面从严治党和干部纪律作风方面的信访信件11件,集中警示约谈8场次,约谈226人(次)。县委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年内共开展警示约谈30场次,共约谈各级干部920人(次),县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成员共开展集中约谈42场次,共约谈党员干部1432人(次)。扎实推进追责问责,对未按时限要求报告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30个县直及省市驻渭单位和6个报告内容不全面不具体的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警示,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通报。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县委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依法履职,支持政协参政议政,依法治县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呈现新气象。扎实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史、档案、残疾人、老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健康发展,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认真开展工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二)强化政治建设,着力净化政治生态。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坚决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上来,修订完善了县委全委会、县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三会一课”、会议记录调阅、党员固定活动日、党性定期分析、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积极组织开展了全县政治生态调研,对照《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的12个方面列出了73项“负面清单”。同时,扎实开展了坚决全面彻底肃清王三运流毒和影响,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工作,制订了《渭源县坚决全面肃清王三运流毒和影响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召开了肃清王三运流毒和影响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明确了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着力净化了政治生态环境。(三)强化理论武装,扎实推进思想建设。县委始终坚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狠抓“学、做、改”三项重点工作,推动了全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始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群众,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坚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全县累计组织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达到230多场次。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市委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常委会先后11次学习研究意识形态工作,靠实了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认真落实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强化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持续实施24字“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着力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紧紧围绕“三个倡导”,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结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上开创新局面,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大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服务脱贫攻坚、营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良好氛围上实现新突破,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四)强化组织建设,夯实管党治党基础。紧紧围绕基层党建7项重点任务落实,制订《关于建立横向挂靠联动协管机制构建乡镇区域大党建工作格局的实施办法》,全面实施“党建共建”工程,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合作社里、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目标,探索推行以产业增收示范工程为核心的“四建立四带动”党建扶贫工程和“能人引领、强村带动”工程,建立党员创业基金49个841万元,创建党员创业基地43个;在县直机关党组织中积极推行服务中心、建好队伍、做好表率系列活动,在教育和卫生系统积极开展“两争一转”(党组织争先进、党员争模范、教师转作风)、“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采取园区建党、项目建党、“党支部+企业+人才”等模式,学校党组织组建率提高到96%,卫生系统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全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达到42.1%, 64.42%。始终坚持“五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三个大力选拔、三个坚决不用”的用人导向,在全省率先落实“逢提必下”制度,注重在扶贫主战场上评价干部、发现干部、选用干部。2017年以来,调整干部72人,其中提拔27人,交流45人,脱贫攻坚一线提拔23人,交流30人。不断强化干部日常管理,认真落实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超职数配备干部消化等制度,年内消化超职数配备干部8名,完成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受46人。(五)强化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扭住“四风”不放,抓住重要节点,紧盯关键环节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深入推进“三查三治”专项行动,发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8个,对20名党员干部进行了纪律处分。扎实开展“三纠三促”专项行动,全县共查摆出8个方面的73个具体问题清单,并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六件大事列入行动重要内容,着力解决不担当不作为和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对查找出的问题事项,建立整改工作台账,积极开展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工作。始终把问责惩处作为干部纪律作风建设的最有力抓手,不断加大问责惩处力度,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纪律规定进行问责。2017年,共发现查找出不担当、不作为和弄虚作假典型问题92个,已完成整改问题86个,6个问题正在整改;问责单位9个,问责处理责任人员121人,其中给予纪律处分47人,对8个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曝光。(六)强化案件查办,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始终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作为从严治党、落实主体责任的最有力武器,不断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办力度,形成了强大震慑,案件查办的治本功能得到充分发挥。2017年,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线索400件,共立案审查95件166人,其中:乡科级36人,一般干部28人,村社干部等其他人员102人,结案88件157人(乡科级33人,一般干部24人,村社干部等其他人员100人)。乡镇纪委办案46件92人,结案37件77人,党纪处分69人,政纪处分8人。扎实开展巡察工作,2017年以来,已开展三轮巡察并完成对全县13个乡镇及其下属的151个行政村、2个社区,19个县直部门及其下属的144个基层单位的巡察,共发现问题线索321个,对274个一般性问题线索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对涉嫌违纪的47条问题线索,提级办理,立案审查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