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的方法论选择及其应用
共享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观的“压轴”的理念,可在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上认识和解读。所谓科学世界观定位,就是将其定义为: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是共享;是补短板的全面发展,不是单一发展;是先富帮后富的共富发展,不是先富发展;是集体主义基础上的帮扶发展,不是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单干发展;是尊重人的发展,不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是民享发展,不是独享发展;是化解各种矛盾的统筹发展,不是消灭各种矛盾的零和发展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以发展促共享、以长补短、先富帮后富、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尊重帮扶对象、民享为本、统筹矛盾等科学方法论,形成定型化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以推动新时代我国落实共享发展。
一、在“发展”世界观定位上选择以发展促共享的方法论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一直是我国不变的主题。循着这个主题,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自然会看到其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是共享。因为第一,从根源上看,发展是本源的、第一性的,共享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在富起来以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才提出共享的理念。第二,从共享的可持续性看,如果不能进一步推动发展,共享就难以为继,这就是为什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不是单独提出共享,而是把共享放在发展中,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第三,更重要的,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共享发展的优先排序是发展,不是共享。可见,“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共享,才是真正的共享”。表明认识共享发展,就是要在世界观意义上充分认识其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是共享,在此基础上选择共享发展的方法论,就必然是以发展促共享。
以发展促共享的方法论,就是把发展作为共享的方法论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即首先把发展具体化为科学发展,这使科学发展成为促进共享的方法论前提;进一步把发展具体化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这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等成为促进共享的方法论前提,内涵了发展途径和发展目的的有机统一。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落实共享发展,用好这个方法论最为关键。
首先,要在起点共享基础上培育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说明共享发展是以新时期我国的发展成果为起点的,在这个起点上落实共享,又不牺牲发展,就要在起点共享基础上培育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具体就是不管社会保障建设还是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在方法论上都不能离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个总方针。按照这个总方针落实共享,就不是单纯的消费性共享,而是附加了生产性投入的共享;也不是通过打击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调动另一部分人积极性的共享,而是调动所有人积极性的共享。
其次,要在共享发展过程中贯彻发展的总基调。对我国来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这不仅基于人口多的特殊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伟大梦想的民族理想,还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追赶超越等。但对我国来说,永恒发展又不能离开共享,否则会因分配不公而造成矛盾,会因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美好生活需要而失去人心,会因不能凝心聚力而难以形成推动实现伟大梦想的合力,会因两极分化而滑向资本主义等。可见,符合我国实际的共享发展,就是不能离开发展这个总基调,要在这个总基调下兼顾共享,使共享成为发展中的共享,不是脱离发展实际的抽象的共享。
再次,要追求共享与发展双赢的目标。从词义看,共享发展是用共享定语发展,说明发展是“主语”,是关键词;如果没有共享作定语,那作为主语的发展就缺少方向感,成为盲目发展。这说明共享发展最理想的目标,是共享与发展双赢的目标。由此决定了共享发展不是单一共享,也不是单一发展,而是共享与发展的双赢。要找到结合点,就要从社会普遍关注的收入差距问题入手,用统计学和经济学的方法找到这个结合点,这就是整个国民收入的平均值。在这个结合点上,贯彻限高、扩中、提低的改革思路,使落实共享发展的过程成为共享与发展双赢的过程。
二、在“全面”世界观定位上选择以长补短的方法论
从理论上讲,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也才是共享发展的社会。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要在全面的世界观定位上补齐共享发展这块短板。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有短板必有长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补齐的短板,“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此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我国的长板人所共知,比如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长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长板、改革开放不断释放红利的长板等,要在长板基础上补短板,就要选择以长补短的方法论。
以长补短方法论,就是以扬长为补短板的方法论前提。一要扬我国发展之长,也就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之长,使补短板有“物”可补;二要扬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之长,也就是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之长,使补短板有“力”可补;三要扬我国改革开放之长,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之长,使补短板有“章”可补。总之,要补齐全面发展中共享发展不足的短板,就要用好这个方法论。
首先,要在长板基础上补短板。根据经济学“木桶”理论,决定水量的是短板不是长板;但是根据哲学的“条件”理论,决定短板的是长板不是短板,问题是只有把长板理解为“条件”,比如物的条件、政府的条件、制度安排的条件等,才能补短板。在这个意义上补短板,一要搞清长板,这个长板无疑是革命、建设、改革积累起来的各种成果的总和;二要依靠长板,这个长板无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公有制为主体、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集体主义等;三要用活长板,这个长板无疑是政策、税收、规划等政府工具以及发达地区、先富群体的善心、善举和善行等,总之,补短板要靠长板。
其次,补短板但不损害长板。根据发展的差异性或非均衡理论,发展中总有长板和短板。简单为之,就是截长补短。但以长补短方法论的精髓是扬长补短,就是长板可以变得更长,短板不能变得更短,要害是不能损害长板。以实际为例,就是农村扶贫攻坚不是慈善,应突出产业扶贫,以调动农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为主;社会保障不是越大越好,应量力而行,不能超前而为;环境保护不是不要经济发展,要善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能守着绿水青山讨饭吃;改善民生不是抬高预期,应注意区分基础型共享和发展型共享,“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但是政府没有义务给公民提供海鲜和皮草这些享受型的需求”,等等。
再次,要突出一个“长”字。以长补短方法论的应用,是要把长板短板看成是相对关系,不是绝对关系。绝对关系,就是把补短板看成是以短吃长,不是把补短板看成是缩小差距的过程,而是消灭差距的过程。相对意义上补短板,就不是把长板截短,而是把短板补长,因此不是截长补短或杀富济贫的方法论,而是把长的变得更长和把短的补长的方法论,核心是一个“长”字。按照“长”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机械地去补短板,这会造成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论错乱,因此,必须辩证地补短板。
三、在“共富”世界观定位上选择先富帮后富的方法论
“‘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内在构成了我国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表明作为同一序列的概念,共享在共富中,要求在“共富”的世界观定位上认识共享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初即提出共富的政策主张,但那时是普遍贫穷,在普遍贫穷阶段,共富发展表现为独享发展,在独享发展阶段,我国只能选择部分先富的方法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总体达到小康并在今天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交汇期,即富起来阶段,在这个阶段,共富发展集中体现为共享发展,共享发展必然要选择先富帮后富的方法论。
先富帮后富的方法论,就是把先富当作帮后富的方法论前提。一是以政府为方法论前提。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帮后富首先成为政府行动。二是以发达地区为方法论前提。发达地区要有全国一盘棋思想,要通过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起来。三是以富人为方法论前提。富人要致富思源、不忘党恩,要通过帮助穷人,使共享发展成果体现在富人帮助穷人的行动中,以彰显社会主义新型富人反哺社会、造福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
先富帮后富方法论的应用,实际上要明确政府、发达地区和富人等三方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富人的社会责任。
首先,要明确政府的社会责任。政府的社会责任,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要打造公平正义政府,即政府制定公共和社会政策应避免部门化、富人化和权贵化,要以最大限度满足欠发达地区和后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政策目标;二要善用政府工具,通过政策、规划、项目、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府工具,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以增强欠发达地区和后富群体的发展后劲;第三,在政府成为富政府、强政府的新时代,要增强政府帮后富的执行力,要通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任务和政绩考核等必要步骤,使各级政府把帮后富扛在肩上。
其次,要明确发达地区的社会责任。发达地区发展起来以后有义务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从已有经验看,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主要采用给国家多缴税和一对一、结对子的办法。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一要增强其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成为自觉自愿行动;二要增强互惠互利意识,不搞拉郎配,要通过优势互补,使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时,勿忘自身发展;三要增强市场意识,使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成为市场行为,不是单一政府行为。
再次,要明确富人的社会责任。富人的社会责任,就是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对还没有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的帮助责任。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方面,富人先富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所以,富人有责任帮助穷人;另一方面,要“教育富人”,否则很难让富人担起这份责任。同时,落实富人的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对富人进行教育,还要有激励机制,比如减免税政策、荣誉称号、担任社会职务等,也包括政府对热心帮助穷人的富人在发展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等,所有这些都是调动富人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对于富人帮助穷人都有推动作用。
四、在“帮扶”世界观定位上选择政府集中力量抓大事的方法论
共享发展,包涵人际关系和谐发展。针对新时期我国快速发展引致的人际关系紧张,要通过帮扶的世界观定位和谐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帮扶的主要对象是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使农村扶贫攻坚成为以帮扶发展促进共享发展的头等大事。在帮扶的世界观定位上,要突出政府的主体责任,选择政府集中力量抓大事的方法论。
政府把农村扶贫攻坚扛在肩上,就要把抓大事作为帮扶发展的方法论前提。在区分大事小事基础上,首先要把兴产业作为农村帮扶的头等大事,使农村扶贫攻坚不是局限在慈善层面,而是深入到推动农村产业大发展这个根本层面。其次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帮扶的头等大事,使农村扶贫攻坚不是局限在给钱给物层面,而是深入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根本层面。再次要把做“特色”作为农村帮扶的头等大事,使农村扶贫攻坚不是局限在等靠要层面,而是深入到发挥农村特色优势这个根本层面,等等。
在农村帮扶上,政府集中力量抓大事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三个集中上,即集中精力抓大事、集中财力办大事和集中人力干大事。
首先,要集中精力抓大事。大事,指的是全局的、根本的和长远的事。对各级政府来说,当前要集中精力抓的大事,就是农村扶贫攻坚。各级政府在农村扶贫攻坚上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必须在兴产业、增设施、强特色等大事上多用力。
其次,要集中财力办大事。各级政府在农村扶贫资金投向上,必须从解决农村贫困户的根本问题入手,把资金投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利用特色产业脱贫上。在产业发展上,要把资金用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技能培训和新业态、新景观的开发上;在基础设施改善上,要把资金用在水、电、路、网、基(站)、气等基础设施以及与此相关的配套服务的改善上,包括移民搬迁;在利用特色脱贫上,要通过做好特色产业使农村贫困户就地就近脱贫,从而省去农村贫困户进城务工的“成本”,实现城镇化双向流动。
再次,要集中人力干大事。农村扶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政府抽调精兵强将,集中人力到农村一线,并通过一对一的帮扶,彻底拔掉穷根,使农村贫困人口一个不剩地实现小康生活。但从政府实践看,集中人力是一回事,能不能“干大事”是另一回事。因为在普遍没有引入招标和竞争机制的前提下,抽调精兵强到农村一线帮扶很可能流于形式。在农村帮扶中,政府亟须在干部中引入招标和竞争机制,从专业角度挑选帮扶干部。集中人力,就是集中能干大事的人力,不是集中小打小闹的人力。
五、在“人本”世界观定位上选择尊重帮扶对象的方法论
帮扶,说到底是满足人的需要,但最终尊重人的需要。在“人本”世界观定位上,落实共享发展,就是要抓住人的需要的短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这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是连最起码的生存和生活需要都没法满足的人,这部分人的需要就是短板,在“十三五”期间对他(她)们集中帮扶,就要选择尊重帮扶对象的方法论。
尊重帮扶对象的方法论,就是尊重帮扶对象需要的方法论,具体到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需要,一是基础性或生理性需要,这是刚性需要,就是通常所说的物质方面的需要,途径无非是给钱给物和生钱生物,目前主要采用生钱生物,即产业扶贫的途径。二是心理性或精神性需要,这是软性需要,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对于这方面需要,虽已引起各方关注,但缺少有效途径和恰当办法,也是当下农村帮扶的薄弱环节,尊重帮扶对象的方法论,大体要在这方面展开。
首先,要尊重帮扶对象对幸福生活理解的差异性。幸福生活离不开物质条件,对此,党中央下决心在“十三五”期间解决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以使他们尽快融入并享有现代物质文明生活。但是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幸福生活,不能仅做物质上的理解,还要做精神上的理解,尤其不能因为帮扶而使帮扶对象受到二次伤害(贫困是对贫困者的第一次伤害),这就要尊重帮扶对象对幸福生活理解的差异性。具体就是在农村帮扶中,不能因为尊重多数人对幸福生活理解上的物质需要,就忽略了少数人对幸福生活理解上的精神需要,一定要把尊重多数人的物质需要和尊重少数人的精神需要结合起来。
其次,要守住帮扶对象的精神家园。营造物质家园是农村帮扶的硬指标,这要靠城镇化才能达标。但由于对城镇化的片面理解,个别地方不是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在产业开发上引导农村贫困户走城镇化道路,而是通过强制贫困户进城上楼等方法,驱赶农村贫困户走城镇化道路,以致农村贫困户精神家园流失。尊重帮扶对象的方法论要求应把营造物质家园和留住精神家园结合起来。
再次,帮扶者要学会尊重帮扶对象。尊重帮扶对象的方法论,无疑对帮扶者提出了新要求,就是不管政府、干部、发达地区还是先富群体,对贫困户(也包括城市贫困户)或贫困地区的帮扶,不能以“救世主”自居,更不能把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强加给贫困户或贫困地区,以避免对帮扶对象造成二次伤害。要学会和帮扶对象进行心灵沟通,帮扶者要放弃心理优越感,帮助帮扶对象克服心理自卑感,和帮扶对象进行良性互动,最终形成帮扶合力。要循序渐进,不能因为帮扶者帮扶任务的时间限定,就对帮扶对象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通过尊重帮扶对象的自主性以调动帮扶对象的积极性,最终依靠帮扶对象落实帮扶任务。
六、在“人民”世界观定位上选择民享为本的方法论
习近平在阐释共享发展科学内涵时,首先强调全民共享,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这说明共享发展是针对人民不能充分享有发展成果而提出来的,所以必须在“人民”的世界观定位上,选择民享为本的方法论。
民享为本的方法论,就是把民享作为共享的方法论前提。一是把民享经济发展成果当作共享的方法论前提,使“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二是把公共政策的人民性当作共享的方法论前提,通过克服部门或行业利益,使公共政策成为惠民政策,不是部门或行业政策。三是把公共资源的社会化当作共享的方法论前提,通过公共资源的去商业化、去部门化和去个人化等,使公共资源造福人民。
民享为本方法论的应用,就是在克服假借人民名义而独吞、独占和独享发展成果的前提下,使人民成为发展成果共享的主体、公共政策普惠的主体和公共资源分享的主体,做到发展成果民生化、公共政策普惠化和公共资源分享化。
首先,要做到发展成果民生化。发展成果,主要指经济发展成果,表现为新时期以来我国做大做强的GDP,使我国有条件在新时代利用经济发展成果改善民生,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里,习近平把人民要求改善民生的热烈期盼和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起来,表明发展成果用于改善民生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彰显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民生本质。
其次,要做到公共政策普惠化。这里所说的公共政策普惠化,即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普惠化,包括政府规划、财政、货币和社会保障等具体政策的普惠化。要注意防范和克服影响政府规划和公共政策普惠化的几个障碍因素。政府规划方面,要注意防范和克服一些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唐僧肉;政府财政政策方面,要注意防范和克服一些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资金被某些政府部门或地方截留、挪用、套用、甚至滥用;政府货币政策方面,要注意防范和克服一些金融部门或金融企业私自改变惠民资金用途,使金融为民流于形式;社会保障政策方面,要注意防范和克服可能以损害弱势或困难群体利益为代价的不恰当地提高普通人的交保比例的做法,而应从政府的财政盈余和国有企业的超级利润中考虑弥补社保资金不足,从而使社会保障真正起到保障普通人的作用。
再次,要做到公共资源分享化。随着我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一方面是公共资源呈几何式增长,这为普通民众带来充分享有公共资源的种种好处;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少数人、少数部门独占、独享公共资源的现象,又使普通民众不能充分享有公共资源带来的种种好处,这使分享公共资源成为普通民众的期盼,而要满足普通民众这个期盼,就要实现公共资源分享化。这牵扯到除国家军事机关及涉密部门以外的公共部门及其设施的社会化服务和对普通民众的开放问题,国有企业超级(这里指是垄断形成的那部分)利润的社会分红和弥补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问题,凡是政府投入兴建的如图书馆、体育场馆、博物馆、纪念馆、动物园、公园、绿地、宗教场所等都必须去商业化的问题。实际上,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行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7年11月9日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的通知》等,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
七、在“统筹”世界观定位上选择统筹矛盾的方法论
我国新时期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财富的积累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矛盾的积累和发展,具体就是经济发展基础上各种矛盾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邓小平讲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共享发展的理念,“作为一种手段,共享是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发展转型、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客观要求”,最终为解决发生在我国经济领域以及其他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指明了方向,表明我国对待经济领域以及其他领域中矛盾和问题的原则立场,即要在统筹的世界观定位上,正视我国经济领域中以及其他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即选择统筹矛盾的方法论。
统筹矛盾的方法论,就是以统筹矛盾为共享的方法论前提。一是经济领域中的矛盾,比如经济领域中的公私矛盾、雇佣被雇佣矛盾、内资外资矛盾、经济社会矛盾、区域矛盾、城乡矛盾、脑体矛盾等,这在我国都是根源性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消灭它,而是要使它保持在合理的矛盾状态,而不至于被激化,进而损害公平正义。二是其他领域中的矛盾,比如贫富矛盾、阶层矛盾、党群矛盾、干群矛盾等,由于这些矛盾都是由经济领域的矛盾引起,所以是派生性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首先要着眼于经济领域矛盾的解决,并在此基础上,使其保持在合理的矛盾状态。
化解而不消灭各种矛盾,这是统筹矛盾方法论的精髓,以此解决新时代我国共享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要抓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关系等三个关键点。
首先,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我国虽由低收入进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不同于拉美国家的特殊国情,我国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使我国不会陷入拉美国家那样的中等收入陷阱。当然不能因此忽视我国因经济收入差距大而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所以必须用好统筹矛盾这个方法论武器,使我国的各种矛盾保持在合理的状态。
其次,要加大顶层设计力度。经验表明,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具体到共享发展,实际上是要抓住税收、补短板和财产登记制度的杠杆,使不利于共享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能从顶层设计中得到根本解决。
再次,要协调好各方经济利益关系。由于经济利益关系是引发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所以统筹矛盾就是要协调好各方经济利益关系,以使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社会统筹上,要补齐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块短板,但不以牺牲经济发展这块长板为代价;在城乡统筹上,要补齐乡村发展滞后于城镇发展这块短板,但不以牺牲城镇化发展这块长板为代价;在区域统筹上,要补齐中西部发展滞后于东部发展这块短板,但不以牺牲东部可持续发展这块长板为代价;在个人收入统筹上,要补齐后富群体滞后于先富群体这块短板,但不以牺牲先富群体发展这块长板为代价。总之,统筹矛盾方法论的应用,不是要消灭各方经济利益矛盾,而是要协调好各方经济利益矛盾,使各方经济利益矛盾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原载于《理论导刊》2018年4月,总第401期)
作者简介:
刘少东,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和政治哲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项,完成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1项;先后在《理论视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理论导刊》《陕西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