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学者文集(2018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共建美好生沽不懈奋斗

李永红 张贵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对民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共建新生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要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2017年,我省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081万元和1.0265万元,分别增长8.3%和9.2%,均超过了生产总值的增长。新增城镇就业45.5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9.2%,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达到月人均259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提高到人均470元,高出国家标准20元。省内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跨省就医结算扩大到全国,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8%和15%。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深入实施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八大工程,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投入力度,全年减贫45.4万人,4个贫困县有望摘帽。这些成效的取得,使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一是从“有”向“好”转变。在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实现“从有到好”的历史性转变。二是由“单一”向“多样”转变。“共建新生活”,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三是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变。“共建新生活”,必然要求城乡以及不同区域的居民在就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与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就目前而言,城乡以及不同区域的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一些不平衡状况。以义务教育为例,尽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共建新生活”,就是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实现从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变,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共建美好生活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让更多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统筹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去产能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渠道。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是持续增加经费投入,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解决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区域、城乡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更多适龄儿童能够就地、就近上好学。二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陕西建设。持续抓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等基本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深入实施基层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计划,加快发展社会办医,实现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医护人员培养力度,加强全科医生、儿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人民群众不再为就医操心和烦心。

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织牢织密民生安全网。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视察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健全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保基本、兜底线,在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让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和关爱,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认真落实低保、优抚、救助等政策,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为此,各级政府要倾情倾力做好兜底保障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网底,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感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让美好生活更全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期待和追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期盼过上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仅是生活内容和目标的变化,更是人的文化品位的提升。丰富的精神生活,是对物质生活的超越。“共建新生活”,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生活,充分满足人们在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三、共建美好生活要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就我省而言,打好脱贫攻坚战,尤其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重点解决好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的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问题。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同时,在解决好眼下问题的同时,还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一要扶贫先扶志,引导困难群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增强脱贫致富意志,切实形成劳动光荣、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社会风尚。二要扶贫必扶智。应积极开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让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门脱贫技能,从而实现“一技促脱贫”。三要坚持可持续脱贫。扶贫举措要长短结合,有更多“长补”思维。比如,产业扶贫既要有短平快的增收项目,也要有见效慢但效益稳的中长线项目;扶贫工作既要聚焦提高贫困户收入等短线目标,又要着力提高贫困户长期发展能力。四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推动贫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贫困地区群众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原载于《陕西日报》2018年4月17日)

作者简介:

李永红,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五级职员)、教授。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4项;主编专业教材2部,合著4部;先后在《行政改革内参》《学习时报》《陕西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撰写并获省级领导批示的咨政调研报告15篇;获省级奖3项。


张贵孝,原陕西省行政学院巡视员、教授。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顶尖人才,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