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力行方知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中国梦讲复兴,不是简单地重新寻回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曾经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能够达到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到21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九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了战略部署,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具体设计。本书在前一部著作《中国梦 世界梦》的基础上,将视野由国际转向国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以初醒中国梦、运筹中国梦、共筑中国梦为基本架构,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剖析了中国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况催醒了中国梦。中华民族曾经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但从近代开始,当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格局大变动的时代到来的时候,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却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封闭国策,远远脱离了世界进步发展的步伐而不自知。极端的闭关锁国,大大拉开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距离,致使中国社会在100多年的盛世之后骤然下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先后有洋务派自强求富梦、农民阶级的天国梦、维新派的改良梦、革命派的共和梦,但这些梦一个接一个地破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进行不懈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梦的实现找到了可靠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理论、制度基础。中国梦的演变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形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想追求。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富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必要物质基础。国家要长久发展,离不开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强劲的国家实力做后盾,富裕和强盛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富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却不是决定国家是否强盛的唯一因素。历史上,富裕却不强盛的国家,不仅难以长久保持富裕,而且国家民族的安全也不保。因此,只有富裕,没有强盛,国家的前途命运存在不确定性;只有强盛,没有富裕,国家的强盛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难以持久,只有在富裕基础上的强盛才能确保中国梦顺利持久地实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实现国家富强进行过无数次艰难尝试,终也走不出积贫积弱的困境。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综合国力也与日俱增,在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信。富强在新时代具有新内涵:国富与民富相统一,国富是手段,民富是目的,国富是民富的保障,也是民富的重要支撑;国强离不开国富,国富是国强的基础;只有在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富强才是持久的富强。历史证明,没有国家富强,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社会财富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责任,只有实现国家富强,才能有足够的实力保卫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我们谈复兴,不是为强大而强大、为发展而发展,而是要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更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让13亿多中国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所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人民梦,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在改善民生、推动人民梦实现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成就。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增加,特别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幼儿教育、弱势人群扶持服务等,需要继续推动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实现人民梦,一方面必须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任何发展举措都应从这一现实出发,针对性地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实现更均衡的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人民梦必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活理念,不断优化和改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本书在前三章“初醒中国梦”研究的基础上,第四章至第六章重点研究了“运筹中国梦”。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时期,一方面40年改革开放使我们积累起足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发展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任何一个不经考量的发展战略,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站上新起点,划定起跑线,在新时代中把握当代中国这艘巨轮新在哪里,驶向何处,是本书研究的创新之处。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战略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集中全党智慧,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逻辑、国内与国外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构成了当前党和国家一切事业必须要牢牢坚持的立足点。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其中,具有重大创新性的内容包括: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二,“五大发展理念”思想,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第三,“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中国梦思想,即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四,“四个自信”思想,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四个伟大”思想,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第五,总体国家安全观。第六,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型国家思想。第七,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即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第八,“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时代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攻坚克难的征程中,积极探索,以革命的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依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正确把握当前中国的时代问题,形成的对当前中国的科学认知、科学判断、科学决策、科学思考。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战略引领,是党的指导思想在新时代的一次与时俱进的重大历史飞跃。

开辟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习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勇于批判旧的不合时宜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自我批判,从而保持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并形成了兼具民族性、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自身内涵的界定过程中,经历了不断丰富、持续创新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统一,深化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个自信”。“四个自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人们的思想共识,也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极大提升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成就也为完善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呕心沥血,终于在21世纪的中国,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有别于苏联模式,中国走出了一条极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让资本主义成为历史的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实践创造了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高度。

统筹推进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在世界舞台上,完成了从“相对靠后的世界排位”向“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转换。“四个伟大”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首要特征,他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实现伟大梦想为目标指向,以进行伟大斗争为根本路径,以建设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以推进伟大事业为必由之路。在“四个伟大”中,伟大工程是核心,它主要回答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提供什么样的政治保障问题。“四个伟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思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的顶层设计,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经验提炼,而且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思想指南,是引领中华民族在正确、健康、顺利的轨道上继续砥砺奋进的行动纲领。

本书自第七章以后的内容聚焦“共筑中国梦”,重点研究如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牢扎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始于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种交互式的辩证统一中开辟了当代中国前进的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面向新的实践开辟发展新境界。着眼未来,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施,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关口”的必由之路,为决胜全面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客观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指的是整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系统,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体制机制运行、开放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均达到现代化水平和状态。它意味着更高效益的经济发展速度,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加快形成供求总量、结构的动态平衡,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宏观基础;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激活市场主体,调动其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增强了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为新时代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国体和政体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和伟大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民主制度,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真实反映人民意愿、有效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此,我们要有坚定的政治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是关系全局、长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泛、更深入地惠及广大人民,必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筑就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信心,这种信心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是对自身文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价值的充分肯定。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既彰显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关联,也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的自信,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久动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基石,为抵制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提供有力武器,为实现提高文化软实力凝聚力量。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形成紧密联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构成有机统一的科学整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精神支撑。文化自信能够夯实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根基,使中国道路更具规律性、中国理论更具理性、中国制度更具保障性。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内在包含着传承、开放与超越,即继承传统、吸纳外来和走向未来。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坚定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辩证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文化的发展前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以新型全球化推动改革开放战略发展。改革开放战略发展蕴涵了改革开放发展的中长期态势,体现改革开放的长期性和谋略性特征。40年前,我们党依据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毅然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过去的40年我们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改革开放成就,经济发展持续积累雄厚物质基础,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向好,治国理政实现了自我超越,制度支撑力量持续积蓄,人民军队完成了整体重塑,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全面提升,改革开放战略在增强综合国力中向提升大国地位发展;改革开放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并形成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中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战略在坚定发展自信中开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航向;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普遍性元素,为世界治理贡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新理念,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同文明共同繁荣的可选择性,改革开放战略在积累治理经验中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40年后,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迫切呼唤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战略。但是,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国际上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浪潮逐渐退去,“逆全球化”思潮上扬,改革开放面临的国际安全风险明显增加。“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战略安全的选择,必须对“逆全球化”背景下的改革开放战略态势进行战略判断,确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手段,进而通过战略执行,以期为改革开放战略发展提供安全战略支撑。改革开放战略安全,是指排除改革开放战略落实、实施中可能潜在的问题、危险、威胁的状态及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等。做到这一点,必须将改革开放战略纳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中思考,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战略内涵,将“新型全球化”作为改革开放战略的应有之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改革开放战略目标,恰当地选择战略手段。具体而言,就是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提升改革开放安全认知,聚合广泛而强大的安全稳定力量,巩固改革开放安全基础,坚持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拓展改革开放安全路径。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推进改革开放要以国际视角和思维方式,着眼世界态势和时代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的互动中,从世界大国不同道路和制度模式的竞争中,研究新时代改革开放战略发展。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目前,虽然世界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安全形势充满变数,但和平发展主题、多极化趋势、全球化进程、国际体系变革和缓和稳定的总体态势并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这一判断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十八大以来,正是在客观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对当代中国国际秩序观做出了重大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新”在何处?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型国际关系表述非常清晰:一是相互尊重。即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以及先进与落后,都要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处理好相互关系,坚决摒弃传统的“弱肉强食”法则。二是公平正义。即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富国剥削穷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制度,按公平公正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不但反对别国搞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而且自己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三是合作共赢。即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各国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分享机遇,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国家间关系“结伴而不结盟”,坚持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发展和繁荣。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外交实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继承传统外交布局,通盘运筹,以安全与发展为基点,以经济为纽带,以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核心,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及多边外交统筹协调、拓展推进,深化了以发展全面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的外交实践推动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发展,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强了国家间的合作交流。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独自应对来自世界的各种挑战,合作是最好的选择,是必然途径,通过合作达到共赢,是各国共同的目标。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需要发挥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加强相互间的信任、合作与协调。目前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顺利,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和地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美关系尽管由于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主义做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但中国和美国之间共同利益远远超过分歧,两国应珍惜已建立起来的互信和合作关系,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携手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就要求中美两国做到,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秉持互利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积极开展对话与协商,加强在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中美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当前,大国竞争加剧等因素给未来全球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中国为国际关系发展贡献的新理念必须以高水平的国内治理作为基础,以不断增强的实力作为保障,同时,必须以循序渐进而非“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稳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让更具包容性的中国理念落实到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