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凝神聚气筑梦,改革发展求富强
(一)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责任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实现国家富强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从1840年至1900年的60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内的5次大规模战争。5次侵华战争前后持续了10年,也就是说当时中国有六分之一的时间在挨打。战败的结果是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失主权。中华民族经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面对外患内忧、民族危机的境遇,中国的志士仁人和各阶层民众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尝试了种种救国方案,但都化为泡影。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几经失败之后,人们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到新兴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背景,是历史必然性的依据所在。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天然地背负着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而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主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告诫今天的共产党人要牢记历史,牢记共产党人实现国家富强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实现国家富强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国家富强内涵之一,是国家和个人拥有相当数量的财富。财富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从人自身来定义财富。在马克思看来,财富不仅是满足人作为主体的需要,还是人获得自身发展的方式。马克思认为,财富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它对人而言是一个外在的必然王国,财富创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人要展开自身的主体性,就必须达到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从而进入自由王国。因此,财富不仅要从“物”的角度来界定,更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界定。马克思认为,财富就其本性来说是人的主体能力的施展,是人借助物的发展而获得自身发展的方式。也就是说,发展财富的实质是发展人自身。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异化劳动时指出,私有财产是人的劳动异化了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在私有制下,人不是把人当作体现自己本质的对象来看待,不是当作人来看待,而是当作一种异己的、非人的对象。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同异己的物的关系。其结果,“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一个对象只有在被我们占有时才是我们的,是所有私有制存在的社会必然,也正是由于人所拥有的财富的有限性,使得人与物形成对立、异化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必要的物质基础是生产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人作为主体,不再困于、囿于财富的束缚,可以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个人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富强不仅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也是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契合的,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就是通过实现国家富强,让无产阶级不再无产,让广大人民群众不再困于财富的束缚,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实现国家富强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进而实现民族复兴。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就确立起来了。作为中国这一泱泱大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粮食产量减少近1/4,棉花产量减少48%。因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通货恶性膨胀,市场物价猛涨。城市中失业人数约有400万人,农村灾民约4000万人,人民生活极端困难。这些数据显示,国家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同时,西方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此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首要的责任就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习主席强调,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为的就是实现国家富强。
(二)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的大国,要把13多亿人口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稳定的条件。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需要面对的挑战也很多。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然要求我们在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富强的道路上,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否则,国家可能会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不仅实现不了富强的目标,而且可能会陷入混乱的深渊。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富强、实现富强。
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富强,不仅意味着国家经济实力强、综合国力强,更意味着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发展进程证明,中国共产党才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富强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也主张,只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实现物质极大丰富是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基础。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重要目标,始终把国家的富强作为责任担当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有能力承担实现国家富强的责任。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经过多年战乱的国家,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中国共产党不畏挑战,没有任何可学习借鉴的经验,凭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一腔热血,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强烈信仰,凭着对社会主义的热烈向往,从恢复经济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全国人民逐渐使经济走上正轨,走上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我们的发展受到了挫折,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能力的政党,及时就拨乱反正,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前所未有的靠近国际舞台的中心。虽然我们面对的挑战仍然很多,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走向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从没有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更需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三)实现强国富民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这表明了改革开放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是我党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做出的战略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十年浩劫”之后,在党和国家处于十字路口的紧要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任何别的路都只是“死路一条”,由此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同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经济领域的改革就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促使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另一方面促使生产要素效率提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五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等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使我国改革进入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30多年来,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使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就是因为通过改革开放,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实现富强中国梦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创新发展
习近平同志2013年1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发展是硬道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首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的都是发展;我们现在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强中国梦,关键还是靠发展。唯有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富民强国。
发展,从内涵来说,是多方面的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国防等其他领域的发展。正如我们理解富强的内涵一样,不仅仅包括经济上的实力和发展,还包括国家在政治制度、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点,同时,还要兼顾其他领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东西部的差异仍然比较大,虽然沿海等地区的经济已经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有许多地区生产力还有待开发,我国广阔的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发展,而且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这些都迫切地要求我国把发展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来对待。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缩短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才能在世界上保持应有的地位,才能使社会主义祖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王继红(空军军医大学军队政工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