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朝
文柏床
陵上有老柏,柯叶寒苍苍。
朝为风烟树,暮为宴寝床。
以其多奇文,宜升君子堂。
刮削露节目,拂拭生辉光。
玄斑状狸首,素质如截肪。
虽充悦目玩,终乏周身防。
华彩诚可爱,生理苦已伤。
方知自残者,为有好文章。
——录自《全唐诗》(增订本)卷424—55,中华书局,1999年,第4682页。清·周铭旂纂光绪十年(1884)刊本《乾州志稿别录》卷3《诗录》、范紫东纂民国三十年(1941)刊本《乾县新志》卷14《文征志》、乾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乾县志》之《文学艺术》第八章《艺文》(陕西省地方志丛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43页)亦有录文,并均改“宴”为“燕”。“文章”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古代青、赤相配称“文”,赤、白相配称“章”。乾陵陵园建成后,为遮掩山石和地宫墓道口,曾广植柏树,故有“柏城”之称。《资治通鉴》卷229“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一月条”载:“漠谷道险狭,恐为贼所邀。不若自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胡三省注曰:“山陵树柏成行,以遮迾(liè)陵寝,故谓之柏城。”柏为百木之长和香木类之首。乾陵柏树异于他处,其香浓郁,木质如脂,纹理奇特,“大者多为菩萨云气、人物、鸟兽,状极分明可观。有盗得一株径尺者,值万钱,宜其子实为贵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4)。本诗为五言律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至元和十三年(815—818)间,时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之领袖。其先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生于河南新郑。幼时贫苦,勤奋好学。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806—820)初,调任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又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严惩刺死宰相武元衡(758—815,字伯苍。武则天曾侄孙。唐代诗人、政治家)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唐穆宗长庆(821—824)年间任杭州、苏州刺史,政绩卓著。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唐朝第十五任皇帝,826—840年在位,原名李涵,唐穆宗李恒次子,母为贞献皇后萧氏)即位,迁刑部尚书,后“牛李党争”事起,乃称病居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其文学思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优良传统和杜甫(712—770)的创新精神。早期诗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独树一帜,诗中抨击强权,揭露时弊,同情民众疾苦,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有卓著贡献。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779—831)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772—842)并称“刘白”。其《与元九书》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则天皇后挽歌二首
(一)
宵陈虚禁夜,夕临空山阴。
日月昏尺景,天地惨何心。
紫殿金铺涩,黄陵玉座深。
镜奁长不启,圣主泪沾巾。
(二)
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
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
阴月霾中道,轩星落太微。
空馀天子孝,松上景云飞。
——录自《全唐诗》(增订本)卷68—11,中华书局,1999年,第764页。
作者崔融(653—706),字安成。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章丘市)人。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唐中宗李显(656—710,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第7子,武则天第3子。683—684年、705—710年两度在位)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圣历元年(698),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赞美,封禅毕,命崔融撰《朝觐碑》,遂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转右史。圣历二年,授著作郎,兼右史内供奉。后迁凤阁舍人。久视元年(700),因惹怒武则天宠臣张昌宗,被贬为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市)长史。不久,又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长安二年(702),再迁凤阁舍人。翌年,兼修国史。长安四年,任司礼少卿,仍知制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广招文学之士,崔融屈节佞附。张易之被诛后,崔融被贬为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中宗神龙二年(706),以预修《则天实录》之功,封清河县子。崔融为文华美,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尤见功力。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时,因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时年54岁。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包括今河南省新乡、鹤壁等地。因地处春秋古卫国地,故名卫州,治所长期在汲县即今河南省卫辉市,历代稍有变更)刺史,谥曰文。有集60卷、诗词16首。
则天皇后挽歌
唐·宋之问
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
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
——录自《全唐诗》(增订本)卷53,中华书局,1999年,第660页。“事虞舜”指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南朝·梁·任昉著《述异记》(卷上)载:“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在今湖南、广西交界地带,相传为舜葬处)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然。”(清·马俊良辑:《汉魏丛书采珍》第七册《龙威秘集·一集·述异记》)
作者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唐汾州隰城(今山西省汾阳市,唐肃宗上元元年改为西河县)人。初唐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shuānɡ)州(今广东省罗定市的旧称)参军。中宗景龙二年(708)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受贿罪贬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流放钦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玄宗先天元年(712)赐死。有《宋之问集》。
永泰公主挽歌二首
(一)
秾华从妇道,釐降适诸侯。
河汉天孙合,潇湘帝子游。
关雎方作训,鸣凤自相求。
可叹凌波迹,东川遂不流。
(二)
舜华徂北渚,宸思结南阳。
盭(lì)绶哀荣备,游轩宠悼彰。
三川谋远日,八水宅连冈。
无复秦楼上,吹箫下凤凰。
——录自《全唐诗》(增订本)卷101—10,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0页。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唐中宗李显(656—710,原名李哲)第7女,因与其兄懿德太子李重润、其夫武延基窃议武则天与面首张易之、张昌宗事,被杖杀,卒年17岁,陪葬乾陵,“承恩特葬,号墓为陵”。《永泰公主挽歌二首》是清人编集《全唐诗》和今人收集散佚唐诗编集《全唐诗外编》等著作中吴兢仅存世的一首诗作。
作者吴兢(670—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朝著名史学家。少有大志,学贯经史。武周时(690—705),魏元忠、朱敬则等荐入史馆,撰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705—710)迁右补阙,与刘知幾、韦承庆、崔融等撰《则天(武后)实录》,被宰相张说隐贬为荆州(古称“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司马。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3子,唐朝第七任皇帝,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时位至右拾遗、起居郎。升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封为长垣县男。累迁台、洪、饶、蕲等四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天宝初为邺郡太守,后回朝任恒王(李瑱,初名潓。唐玄宗李隆基第27子)傅。居史职殆30年,其著作叙事简赅,时人誉为“当世董孤”,世称“良史”。吴兢一生著作等身。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 《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贞观政要》《高宗实录》(与刘知幾等撰)《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
寄乾陵杨侍郎
冷落官资不畏贫,司曹且共内官分。
步量野色成公案,点检樵声入奏闻。
陵庙路因朝去扫,御炉香每夜来焚。
碑寒树古神门上,管得无穷空白云。
——录自《全唐诗》(增订本)卷824—6,中华书局,1999年,第9371页。本诗为七言律诗。杨侍郎,指陪葬乾陵的杨再思(杨再思墓碑1995年9月出土于唐僖宗靖陵墓室石棺床座上)。
作者子兰,生卒年不详。唐昭宗李晔(867—904,初名李杰,即位后改名李敏,后又改名李晔。唐懿宗李漼第7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二十任皇帝,888—904年在位)朝文章供奉,有诗1卷。《全唐诗》存诗24题26首。
哭仆射鄂公杨再思
端揆凝邦绩,台阶阐国猷。
方崇大厦栋,忽逝巨川舟。
白日铭安在,清风颂独留。
死生恩命毕,零落掩山丘。
——录自《全唐诗》卷92—18,中华书局,1999年,第992页。端揆,一作“揆席”,旧称总揽政务的人,如宰相等。
作者李乂(yì, 647—714),字尚真(《旧唐书》记本名尚真。此从《新唐书》)。唐赵州房子(今河北省临城县)人。少孤。年十二,工属文。举进士第,调万年县尉。武则天长安三年(703),擢监察御史,劾奏无避。中宗景龙(707)初,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睿宗朝进吏部侍郎,改黄门侍郎、中山郡公。帝遣使江南,发所在库赀以赎生。李乂上疏谏,以为“与其拯物,不如忧民”。太平公主干政,欲引李乂自附,李乂深自拒绝。玄宗开元初,姚崇为紫微令,荐为紫微侍郎。未几,除刑部尚书。玄宗开元二年(714)卒,年68岁,谥曰贞。与兄尚一(官至清源尉,早卒)、尚贞(官至博州刺史)俱以文章见称。著有文集5卷,两《唐书·志》又与兄尚一、尚贞同为一集,号为《李氏花萼集》,凡20卷,并行于世。
哭仆射鄂公杨再思
两揆光天秩,三朝奉帝熙。
何言集大鸟,忽此丧元龟。
坐叹公槐落,行闻宰树悲(一作萎)。
壑舟今已去,宁有济川期。
——录自《全唐诗》卷103—10,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7页。
作者赵彦昭(?—714?),字奂然,唐甘州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人。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县(今四川省南充市市辖县)尉。历左台监察御史。中宗景龙(707—710)中,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睿宗立,出为宋州刺史,后入为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寻贬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别驾,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后不久。清·徐倬编著《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