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述

汉中市汉台区1996年前称汉中市,1996年5月改为汉台区,因境内刘邦行宫古汉台遗址而得名。汉台区位居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是汉中市政府所在地,是陕南最大商品集散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及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2010年末,汉台区辖铺镇、武乡、河东店、宗营、汉王、老君、徐望7镇,北关、东关、东大街、汉中路、中山街、七里、龙江7个街道办事处,共14个乡级政区;下设44个居民委员会(社区),201个村民委员会。辖区总面积556平方千米,占汉中市总面积的2.04%;总人口55.17万(流动人口1.2万),占汉中市总人口的14.4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92人,是汉中市人口密度的7.09倍,城镇化率66.2%。

自然条件

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地处东经106°51′~107°10′,北纬33°02′~33°22′之间。东连城固县以洪沟河为界;东南、南、西南临汉水,与南郑县隔江相望;西、西北隔褒河与勉县相邻;北靠天台山与留坝县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7千米。汉台区北偎秦岭,南依汉江。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大致分为三带:北部属秦岭南坡山地,海拔700~2000米,占土地面积的34%;中部为沟梁相间的丘陵地带,海拔541~700米,占土地面积的28%;南部为汉江冲积平原,占土地面积的38%。

汉台区地处亚热带与南温带交界的秦巴气候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四季分明。1951—2010年,年平均气温14.5℃, 1月平均气温为2.4℃,极端最低气温-10.1℃(1957年1月14日);7月平均气温为25.7℃,极端最高气温38.4℃(2006年7月19日)。最低月均气温-0.7℃(1976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6.9℃(2006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2.8℃,最大日较差12.7℃(1974年4月)。无霜期年平均234天,最长276天,最短201天。年平均日照1478.4小时,年总辐射105.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5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17.9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462.8毫米(198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19.1毫米(1997年)。降雨多集中在每年7~9月,7月最多。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流域面积13344平方千米。汉江过勉县在龙江镇街道办事处孤山村入境,经龙江、北关、汉中路、东关、七里街道办事处和铺镇,由铺镇洪沟河口入城固县,境内流程27.4千米,年均径流量32.4亿立方米。褒河是汉江较大的支流之一,自留坝县青桥铺入境,经河东店镇、龙江街道办事处,至龙江孤山村入汉江,区内流长27千米。1969年在距市区17千米的褒谷口修建石门水库,设计库容1.1亿立方米。褒河年均径流量为10.5亿立方米,每年至少可给城市提供9000万立方米的地表水资源。浅山及丘陵地带有较大沟道18条,河流总长3000千米,总控制面积73.9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3000万立方米。境内河网密度1.4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43.2亿立方米。人工水库、池塘星罗棋布。汉台区地处祖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上,有“天然大温室”和“物种基因库”之称。四季常青,绿意盎然,森林覆盖率36.7%。青山绿水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境内有已知野生动物71种(兽类17种,两栖类2种,鸟类47种,蛇类5种),主要栖息在北部山林区;有鱼类63种,国家珍稀鱼类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均有分布;有乔灌木50余科220余种,花卉30余科60多个品种,中草药1231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182种)。自然矿藏较为丰富,已探明矿藏主要有锰、磷、石英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粘土等。锰矿资源储量706万吨,磷矿资源总储量6588万吨,石英岩资源储量2.56亿吨。

历史文化

汉中市是省政府1990年命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1994年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夏商周三代,境内属古褒国。褒国故址位于褒谷口东侧骆驼坪;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伐褒,有褒献褒姒媾和,后有烽火戏诸侯褒姒开笑颜的故事。秦武公十一年(前687)设南郑县。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筑南郑城。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同年四月,刘邦来汉就王位。八月刘邦采纳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出散入秦”,逐鹿中原,剪灭群雄,统一天下,创立汉朝。汉初,萧何在褒谷南口创修山河堰,引水灌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蜀将延岑据汉,称武安王。建武六年(30),光武帝遣将击败延岑,将汉中郡治由西城(安康)迁至南郑。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26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招降张鲁,命夏侯渊率张郃、徐晃镇守汉中。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北上,攻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命魏延为汉中太守16年。蜀后主建兴五年(227),诸葛亮来汉中屯兵8年,伐魏未成,病死军营。隋炀帝大业八年(612),移县城于西南,即今城区。唐兴元元年(784),长安战乱,德宗皇帝来南郑,乱平后,以帝王年号兴元,改梁州(唐时汉中称梁州)为兴元府,升南郑为赤县,与京兆长安同。南宋时汉中为抗金前线重镇,大将吴玠、吴璘在汉中东征北战,抗金40多年。诗人陆游任职军中,为抗金奔走,留下与汉中有关诗词100多首。理宗四年(1231),蒙古兵围攻汉中城,军民死者数万。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封其第五子朱常浩为瑞王,建藩汉中,在城北部修建瑞王府,建筑施工26年,宫殿辉煌,建筑豪华。瑞王于天启七年(1627),来汉就王位16年。清顺治五年(1648),吴三桂驻守汉中,达10年之久。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主将马融和等率兵攻汉中,二月初六围城,于八月二十二日破城,次年撤离汉中,回援天京。1943年,成立汉中行营,李宗仁任主任,抗战胜利后,行营撤销。1949年12月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汉中,陈先瑞任南郑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2日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城关和近郊设南郑市,治南郑。1953年11月13日,南郑市改为汉中市。1958年12月,汉中市、南郑、褒城、留坝县及黎坪垦区部分地方合并为汉中市。1961年9月,恢复南郑及留坝县。原褒城县辖地,褒河以西划归勉县,汉江以南划归南郑县。褒河以东划归汉中市。时汉中市辖城关镇及褒河、铺镇、武乡3区,汉水、石马2个人民公社。1964年6月5日,汉中市改为汉中县。1980年8月17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汉中市。1996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汉中市,设立汉台区。

源远流长的历史为汉台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堪称世界交通史上奇迹的褒斜栈道是中国最古老的道路之一,是古代连接秦国与蜀国的战略要道,因其在蜀汉相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举世闻名。位于褒谷口的石门隧道,是中国及世界第一个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秦汉至明清,褒斜道往来行旅和地方政要在褒斜栈道石门内壁和附近山崖间刻石104种,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国之瑰宝”的汉魏石门摩崖石刻。1969年,因修建石门水库,汉魏石门“十三品”搬迁至古汉台博物馆,设陈列室保护。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拜将坛遗址位于将坛中路以南,由南北两坛构成,南台高约2.5米,15米见方。基座护墙为淡红色石条堆砌,台四周有汉白玉护栏。北台略小,上有祭亭,周边红色条石勒沿,祭亭有八根石柱擎起,殿式屋顶,飞檐翘角。有冯玉祥于1928年立碑石一通(已失),上刻“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与古汉台、拜将坛并称“西汉三遗址”的饮马池,相传为刘邦驻军饮马处,池畔有联“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位于褒谷口河东店镇的山河堰遗址是汉中最早并且仍有部分存留的古代水利设施,为西汉萧何、曹参所建。此外,汉台区还有净明寺东塔、虎头桥遗址、瑞王府、汉中府文庙、明珠桥、汉南书院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9处。汉台区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秦腔、汉剧、花鼓戏、高跷社火、剪纸等。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龙舞道具制作工艺、汉中秤杆制作工艺3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花石浮雕镶嵌工艺、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龙舞道具制作工艺、老君庙会、汉中秤杆制作工艺5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花石浮雕镶嵌工艺、汉中木版年画、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龙舞道具制作工艺、老君庙会、武乡南堂会、汉中石刻、宗营社火节、汉中彩船9个项目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境内文化、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至2010年,有文艺演出团体36个,大型多功能剧场4个,剧院(场)2座,座位2000个。有电影公司3个,电影放映单位3个,电影院3座。农村电影放映队7个,2010年组织电影下乡3122场次。汉中影业公司数字影厅票房收入过百万元。大连万达集团五星级标准化国际影城万达影院,总面积5000平方米,6个豪华影厅和1个贵宾厅,可同时容纳1500名观众,最大影厅300个座位。少儿艺术、棋琴书画等培训学校13所。文学艺术社团门类齐全,先后组建成立区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奇石收藏协会、农二哥诗社、天汉书画院等11个协会社团,会员总计1029人。文化馆1个,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农村文化站15个,文化活动室52个,有管理人员(专兼职)60人,演出队(团)62个3000人。其中铺镇农村儿童文化园被国家文化部等8部委联合命名为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公共图书馆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19平方米,书库及阅览室面积620平方米,馆藏图书18万余册(古籍线装书2.1万册),205个村农家书屋全覆盖。2006年实施“村村通”工程,边远山区60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2010年实施49个村广播(应急)网建设,广播人口覆盖率99.5%。境内有新闻出版单位77家,其中,报社2家,期刊社1家,出版报纸1369万份,期刊杂志2.7万册。另有娱乐、演出、网吧、出版、印刷、艺术培训等八大类410余家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从业人数超过5000人,投资2.1亿元,年缴税逾1200万元。

汉台区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城区。2010年,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7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各类科技人才1.32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420人,技能人才8729人,农村实用人才3057人。主要研究机构有陕西理工学院省级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理工学院工业与自动化实验室、陕西理工学院太阳能制冷空调研究中心、汉江机床螺纹磨床研究中心、汉川机床数控机床加工研究中心、汉江工具精密刀具研究中心、中航电测传感器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科技研发投入1.5亿元,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为49%。

2010年,有幼儿园57所,在园幼儿1万人,保教人员851人;小学159所,在校学生3.4万人,校舍建筑面积87.4万平方米,教职工247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22所,在校学生1.96万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8.7%,初中升学率73.3%;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24万人,专任教师700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1453人,专任教师534人;普通高等院校2所,即陕西理工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1.99万人。陕西理工学院专任教师1101名,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92人。校园总面积116.1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0万平方米。设有16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实训中心。设有61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机械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校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7亿元。学校馆藏图书178.7万册,中外文期刊8089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270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10人。

城市建设

汉台区是2008年省政府命名的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自1990年起,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水平经营城市,城镇基础设施总投资逐年增加。城区建成面积由1990年的15平方千米扩展到40平方千米。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辐射作用明显增强。镇、乡建成区面积11平方千米,占规划面积的40%,城镇化水平达到66%。

坚持以人为本,重公益设施,重公建配套,中心城市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环卫、旅游、绿地、健身、市场、地下等配套设施日益齐全,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拓宽天汉大道南北段、东出入口、石马路,基本贯通城区一环道路,城市道路总长度184千米。城市公共汽车线路20条,运营总里程336千米,公交运营车辆340辆,万人拥有量为6辆,年客运量为4000万人次以上。出租车870辆,万人拥有量为16辆。实施背街小巷基本亮化、主要道路景观化、重要街点艺术亮化,实现一环路以内路灯全覆盖。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绿化滨江路、东出入口、石马路、天汉大道等30多条主干道,形成点线面结合,大中小配套,布局合理的绿地景观体系。城区公园有兴元湖公园、莲花池公园、滨江公园等3个公园,有中心广场、桥北广场、行政广场、椰岛广场等4个城市广场。园林绿地面积842公顷,绿化覆盖率43%,人均绿地15.4平方米。城区有水厂2座,地下水源井51眼,供水管网总长度311千米,日供水能力11万吨,自来水用户3.3万户,供水普及率92%。排水管道84.6千米,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污水处理率90%。城区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所(站)10座,主变压器969台,总容量11.99万千伏安,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80条,总长913千米,用电负荷18.16千瓦。年售电量5.87亿千瓦时,环网供电比率实现100%,环网N-1供电可靠率99.95%。

城市新区建设快速发展,完成以和谐家园(保障性住房)为代表的东片区开发建设;以御景名都为代表的北片区开发建设;以体育运动中心周边仕锦园为代表的西片区开发建设;以竹园华府为代表的南片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旧城重点片区改造,改造文化街片区;开发原体育场周边,建成现代建筑群——万邦时代广场;探索性改造将坛路、东关等老街区,建成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将坛路街区和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立面改造东大街部分临街建筑。城市建设不断由满足需求向提升品位转变,彰显了城市特色。坚持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的原则,着力建设和发展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完成158个村庄布点、建设规划,编制铺镇、宗营镇规划及铺镇、褒河、汉江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区域村庄布点规划以及各镇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基本形成城镇布局棋盘式、居民小区组团化、工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铁路、公路、航空等3种主要运输方式构成汉台区交通运输网络。2010年,货运总量396.2万吨,客运总量4506.99万人。民用通航里程245千米,铁路干线营运里程25.87千米,公路通车里程974.79千米。阳(平关)安(康)铁路过境,于104千米+485.3米处入境,经龙江、北关、七里3个街道办事处和铺镇。设有褒河车站、汉中车站、王家坎车站等3个站。西(安)汉(中)高速公路临境;十(堰)天(水)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25千米,双向6车道,有新铺、曹寨、宗营3个出入口,通往城区及铺镇、武乡、龙江、河东店镇,与铺镇、河东店、龙江工业园区及褒河物流园相接;过境国道2条,即108国道、316国道,境内长度52千米;区镇级公路总长181千米。

区域经济

汉台区是汉中市城市中心区,区域经济具有浓厚城市经济特色,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值最重。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01亿元,占汉中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1.78%,是1990年的15.64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1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8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0∶38.9∶52.1。实现财政总收入11.24亿元,占汉中市财政总收入的24.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1亿元,占汉中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4.22%,是1990年的5.45倍。

汉台区是陕南最大的商贸流通中心,是辐射陕、鄂、川、甘毗邻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区内市场体系完善,商业网点密集,机电电子、建材装饰、服装百货、粮油蔬果、药材茶叶等大型批发市场设施完备。以天汉大道为轴心,形成“百亿元核心商圈”。2010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62.62亿元,占汉中市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39.76%,是1990年的12.55倍。进出口总额3486.5万美元,其中出口2324.3万美元,产品20多个种类,涉及医药化工、装备制造、航海航空、绿色食品等产品,销往30个国家和地区。

汉台区是2007年11月国家旅游局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陕南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有旅游企业120家,其中,旅游景区(点)20处,国家AAA级景区2个(石门、博物馆), AA级景区3个(天台山、拜将坛、民俗村);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天台山),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石门),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天台山),省级森林公园1个(褒河森林公园),城市公园3个;旅行社18家;规模以上酒店46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1家),农家乐56家(含景点9家),可同时接待2万名游客住宿。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其中接待国际游客5700人次。

汉台区是汉中市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长安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9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分行或办事处。2010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3.61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0.91亿元。1990—2010年,各项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速15.1%。西部证券公司开设营业部2家,开户股民(含基金)总数5万户,2010年,A股和基金交易额200亿元。有各类保险公司21家,合计保费收入5.41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49亿元,赔款及给付0.88亿元。

汉台区是陕西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之一。区域工业以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服装纺织、新兴能源等支柱产业为主。有汉川机床、汉江工具、中材汉江水泥公司、青啤汉中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重点规划装备制造、建材、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新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2010年,工业总产值90.66亿元,是1990年的8.98倍。工业增加值12.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个(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职工1.8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9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家,汉江产业园区以铺镇(百亿元先进制造业园区)、褒河(装备制造业园区)、龙江(新材料新能源园区)工业园区为核心,总规划面积28平方千米。铺镇工业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00个重点建设工业园区之一,2010年被列为全省优先扶持20个园区之一。汉江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入园项目45个,投资总额64.1亿元,完成投资19.7亿元,实现产值39亿元,销售收入29.2亿元,利税3.4亿元。

汉台区是2004年建成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城郊型高效循环农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耕地面积15383公顷,农林牧副渔总产值17.3亿元,是1990年的8.13倍,蔬菜、生猪、柑橘为主导产业。农业增加值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2元。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播种面积18940公顷,粮食总产11.66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果品、蚕茧等。油料种植面积6600公顷,油料总产1.5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793公顷,产量16.42万吨。高标准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3个基地其规模位居汉中市蔬菜基地前十名之列。畜牧业以生猪、家禽饲养为主,总产值7.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1%。有规模化养殖场45个,适度规模养殖户近5000户,规模养殖比重50%。有部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生猪饲养量29万头,家禽饲养量287万只,肉类总产1.55万吨,其中猪肉1.19万吨。汉台区是陕西省商品鱼生产基地,渔业养殖水面8000公顷,年产鱼4120吨,水产品总产量4500吨,占汉中市总产量的20%,占陕西省总产量的5%。渔业总产值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3%。拥有大型农业机械2700台(辆),农机总动力突破10万千瓦,机收、机耕、机播面积分别为9113公顷、14826.67公顷、1420公顷,农村用电量6938万千瓦时。

人民生活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1419.16元,人均生活费支出1233.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3元;城乡人均住房面积9.95平方米、21.64平方米;职工人均工资1943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701元,分别是1990年的10.6倍和7.87倍。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22元,是1990年的8.46倍,人均生活费支出4458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63.04亿元。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7.18平方米、43.71平方米,是1990年的2.73倍和2.02倍。城乡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5%、40.3%。职工人均工资31780元,是1990年的16.36倍。

2010年,新增就业人数9985人,劳务输出8.9万人次,创经济收入7.29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万人。就业人员30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数7.97万人,个体、私营从业人员5.6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3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4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17万人。城市低保人口26944人,农村低保人口17317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纳入低保人口4.6万人,医疗救助惠及8859人。铺镇、武乡敬老院竣工投入使用,汉台区中心敬老院荣获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各类社会福利院6个,床位数1300张。

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健身活动成为时尚。境内驻区医院5个,区直医疗卫生机构9个,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个,村卫生室203个,社会办医及个体医疗机构199个。设置病床4631张,每千人拥有床位8.6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209人,其中,执业医师1343人,村医404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4人。区直医院拥有全身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X线摄影、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公立卫生单位净资产23亿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74.0%,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6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3.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4.0%,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180元,住院费报销比例70%;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3岁。汉台区是1990年国家体委授予的全国体育先进市,竞技体育水平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境内有体育场地5处,体育社团6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56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全民健身展示,柔力球、门球比赛,太极拳剑比赛,健身气功比赛等。1992年起,承办全国、省市体育竞赛40余次。1998年起,参加4届全市运动会所有比赛项目,游泳、体操、乒乓球等项目成绩优异,获金牌总数556块,总分连续4届排名第一。2002年,汉台籍体育健儿哈小燕取得亚运会女子标枪项目1枚铜牌。2010年,在省十四届运动会上,汉台区运动员取得15枚金牌、12枚银牌、20枚铜牌的好成绩,获组委会突出贡献奖。区内70%社区和60%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5.2%。

2010年,汉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9天,功能区噪声达到区划标准,境内褒河、汉江干流水质分别保持在功能区划二、三类标准内,褒河水库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100%。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汉台区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正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