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子长县,原名安定县,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是谢子长、刘志丹最早开辟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子长县县城瓦窑堡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一个“红都”。
早在1925年,安定县就建立了党组织,1927年成立了安定县特别党支部,1934年8月在此建立了陕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安定县苏维埃政府。同年,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团在此成立。1935年2月,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在此成立。会议之后,统一的西北红军形成了有力的拳头,连续解放了安定、安塞、延川、延长、清涧、保安等6座县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使陕北、陕甘边两块红色根据地连成一片,主力红军发展到2个师9个团共5000余人。根据地发展到20多个县,人口超过100万,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
作为安定县城和陕北省委驻地的瓦窑堡,地处群山环抱、三川交汇之处,东驰清涧、绥德,南至延安、富县,西达三边、宁夏,北至横山、榆林,自古为陕北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冲,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城堞高耸、人口密集,陕北省委和西北军委在此成立了瓦窑堡市委和市政府。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千家万户哎嗨哎嗨哟,
把门开哎嗨哎嗨哟,
快把亲人迎进来,
哝儿呀儿来吧哟。
热腾腾儿的油糕哎嗨哎嗨哟,
摆上桌哎嗨哎嗨哟,
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
哝儿呀儿来吧哟。
围定亲人哎嗨哎嗨哟,
热炕上坐哎嗨哎嗨哟,
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
哝儿呀儿来吧哟。
……
1935年11月7日,张闻天率领中央机关和部分红军部队率先来到瓦窑堡。当时,毛主席和周恩来、彭德怀正在带领另一部分红军在富县直罗镇前线作战。
为了欢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瓦窑堡,陕北省委和瓦窑堡市委、市政府组织了腰鼓队、秧歌队和唢呐队,街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到处悬挂着大幅标语“热烈欢迎党中央!”“热烈欢迎中央红军!”全城男女老幼和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赶来加入欢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队伍里来,游击队、赤卫队员维持秩序,欢快的锣鼓声、唢呐声和口号声响彻云霄。
张闻天、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李维汉、张云逸、王首道等领导同志走在队伍中间,不时地向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们,一路上经历了说不尽的艰难困苦,有的战士身上穿着破烂不堪的单衣,有的战士面容憔悴,赤脚片子打着裹缠在寒风中煎熬,有的战士的长裤变成了短裤,腿上和前后背裹着羊皮或麻袋片,一些伤病员拄着棍子、挎着绷带行走。这支从死神面前走过来的衣不遮体的红军队伍,当他们面对热情赤诚的陕北父老时,仍然鼓起劲来,以昂扬的士气,精神抖擞地走了过来。瓦窑堡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到达瓦窑堡的当天晚上,张闻天就将中央供给部长叶季壮和陕北省供给部长白如冰招来商议如何解决部队的衣食问题。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要求白如冰和财政厅厅长艾楚南赶快清点库存,有多少拿多少,动员当地群众加紧给中央红军做鞋缝衣服。
瓦窑堡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安排,层层召开动员会,男女老幼齐上阵。市政府组织了一个缝衣大队,由党玉兰、石翠女、贾香负责。缝衣大队从供给部领回布匹、棉花,由心灵手巧的妇女统一剪裁,再分配到各个缝衣队,分户制作。她们把白布用谷草烧成灰加黑豆染成鸽灰色,缝制成红军特有的服装颜色和款式。
但瓦窑堡供给部的库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白如冰找到陕北省贸易局的门上,要求他们想方设法供给3000套衣服的布匹和棉花。贸易局立即组织商贩分别从红区和白区购买所需布料和棉花,以解决红军过冬问题。
瓦窑堡老城畔居民小组只有12名妇女,市委要求她们10天内做军鞋58双。高兰英就把姐妹们召集起来开会,大家提出5天完成任务。她们采用流水协作的办法,纳鞋底、做鞋帮、绱鞋各干一行,白天黑夜赶着做,结果4天就完成了任务。
中央机关和红军来到瓦窑堡,一下子人多口稠,吃粮吃菜都成了问题。子长人民就捐粮捐菜。瓦窑堡市二区区委书记李春方说服家庭成员,带头捐粮12石,4000余斤。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群众踊跃给中央机关和红军捐粮捐菜,生豆芽,磨豆腐。老城畔居民小组高兰英姐妹们一天就收集腌白菜两担,洋芋一担,鸡蛋一筐。陕北省原计划一个月捐粮770石,由于群众热情高,不少群众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粮食省下来送给红军部队,结果捐粮970石,超出计划200石。
那些天,子长人民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大娘,下至十五六岁的小姑娘都投入了捐菜捐粮、缝衣做鞋的活动中,20天内赶制棉衣5000套、棉鞋5000双。
陕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号叫的西北风夹裹着大片大片的雪花刮在人的脸上,像刀割一般。穿上棉衣棉鞋的红军战士,心里就别提有多么温暖和高兴了,那真是从千里万里之外归来的游子回到亲人身边的感觉啊!
初到瓦窑堡,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队伍减员十分严重。张闻天来到瓦窑堡的第五天,就联系陕北省委召开会议,着重解决扩大红军队伍问题。11月15日,陕北省委召集各县县委书记,专门布置,逐个落实。省委书记郭洪涛讲述了国内外形势和征兵扩红的重大意义,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方下达了征兵任务。一时间,陕北大地和子长县上上下下掀起了父送子、妻送夫、爷送孙参加红军的热潮。半个月时间里,陕北省委的扩红征兵达到3600人。
1935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头版就刊登了《五十天再送三千新战士到前方去》的文章,让广大边区群众对红军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一担担粮食、一件件衣服、一双双军鞋、一个个走进红军队伍的子弟兵,凝结着陕北和子长人民对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赤胆忠心,蕴含着广大劳苦群众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