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陕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一、“要像一颗犀利的钉子扎在敌人的脑门上!”

毛主席虽然离开了延安,但他却时时牵挂着延安,他坚持和延安人民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延安人民也时时牵挂着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危。延安游击队配合我主力部队完成在南线七天阻击任务撤回延安后,来到安塞县徐家沟,向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汇报工作。

林伯渠对延安游击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林伯渠指示延安游击队要像一颗犀利的钉子,扎在敌人的脑门上,使敌人坐立不安,让胡宗南知道:毛主席亲自领导下的边区人民,绝不是好惹的!

为了有力地打击敌人,延安县委将原来的游击队和自卫军改编为游击大队,下辖延东和延西两个游击大队,主要任务是侦察敌情,破坏敌交通运输线,打击和牵制敌军行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同时还动员了3200余人的运输队为野战军运送粮食、弹药,抬担架、转送伤病员。在蒋胡军占领延安的一年一个月零三天时间里,游击队共作战378次,毙、伤、俘敌2515人,缴获各种武器2.5万余件、子弹5万余发、手榴弹1500余枚、各类炮弹50余枚、骡马30多匹,打落敌机2架,击毁敌人汽车5辆。在对敌斗争中游击队由当初的500余人发展到2100余人。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延安游击队的突出成绩进行了表彰奖励,并对延安游击队的三位英雄进行嘉奖,奖给合水五区游击队石秀山、南泥湾临镇区游击队王瑞臣“新民主主义”奖章各一枚,奖给临镇区徐炳林“民兵英雄”奖章一枚。

3月19日,胡宗南部队侵占延安后,企图成立所谓的“宗南县”,实行保甲制,并大肆进行反共宣传,实行白色恐怖,到处杀人放火,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气焰十分嚣张。延安附近的乡亲父老,纷纷向游击队反映,说敌人经常三五成群,进村祸害群众。

3月27日夜,延安游击队队长康世昌带了一个班,悄悄地潜入离延安只有几里路的李家崖,埋伏在敌人必经的路旁,从天亮到中午,不见敌人的踪影。一直等到半下午,只见两辆马拉胶皮轱辘车,咯吱咯吱地向村口走来,上面东倒西歪地坐着一伙敌人,有的还哼着小调,唱着酸曲,好像刚刚喝醉酒的样子。等敌人的马车靠近时,只听得“轰隆”一声,游击队员扔出一颗手榴弹,随后向敌人一齐扑了过去。毫无防备的敌人此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举起手来,连声喊“饶命!饶命!”就这样,前后不到五分钟,便俘虏了胡宗南第一炮兵团中尉副官等十多人。

延安游击大队凭借乡亲们的支持,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连续打了多次胜仗,歼灭了不少敌人,缴获了不少武器和马匹,得到延属地委的通令嘉奖,这也使敌人非常恼火。进入盛夏时节,敌人对延安游击队进行大清剿,调集大部队到处搜山盘查,拷打群众,扬言“要把游击队消灭干净”“打不死也要困死在山上”。

在极端困难的日子,游击队坚持瞅准机会打击敌人。一次,游击队摧毁了一个敌人保公所,将作恶多端的敌伪保长抓了起来,敌人闻讯包围了游击队,村上的群众十分着急。有两个年轻后生急中生智,各挑了一担水向敌人迎了上去。当时,赤日炎炎,敌人赶路又饥又渴,一见清水都围了上来,争着喝水,任凭敌军官吆喝催促,就是集合不起来,磨蹭了好一阵子。敌军官气急之下,一脚将水桶踢倒,将部队集合好,又逼着两位青年为他们带路。

这两个青年灵机一动,趁机把敌人带上一条山路,左转右拐,来到一片桃树林里。敌人见到满目熟透的桃子,垂涎欲滴,忍不住大吃起来。等敌人吃饱了桃子,两个后生早已跑得无影无踪,游击队也趁机转移到安全地带。

沙家店战役之后,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延安的敌人已失去了前几个月的威风,龟缩在城里,不敢动弹。一天夜里,游击队20多名队员,装扮成敌军模样,大摇大摆地向延安城走去。当游击队走到七里铺敌伪警察所门口时,站在阴暗处的敌哨兵举枪阻挡,一个游击队员一把将枪夺了过来,其他队员一齐涌进警察所,不等敌人还手,就把这个警察所连窝端了。第二天,延安街上到处流传着“解放军打到七里铺了”“解放军收复延安来了”,吓得敌人风声鹤唳、惶恐不安。

1948年4月21日中午,当延安游击队配合西北野战军押着一群群俘虏,带着缴获的战利品和物资昂首阔步地回到延安,看到巍巍耸立的宝塔山和波光粼粼的延河水沐浴着明媚的春光时,心中感到无比激动。

当年担任中共西北局书记、西北野战军副政委的习仲勋在纪念转战陕北胜利40周年时,在《英明的决策,伟大的胜利》一文中写道:“蒋胡军进攻延安后,全边区共组织了两万余人的游击队和十万民兵,活跃在整个陕北的沟沟岔岔、山山峁峁,断敌交通,打敌据点,伏击车队,缉查敌特,配合主力作战,搞得敌人昼夜不安,以至拔掉了敌长官部设在枣园的特务机关。”

习仲勋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中无不感慨地说:“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边区人民竭诚至亲地拥护我军,无私无畏地支持我军,必然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遭到灭亡。”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毛主席转战陕北离开延安不久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写道的:“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此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证。”

如今,当人们再次来到延安,远远望见那巍峨的宝塔山,回顾当年那场无比神奇、无比壮阔、无比惊险的转战陕北的场景,心中不由得涌上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


心坎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要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啊!巍巍宝塔山,你是母亲延安的象征,你多么像一位曾经饱经沧桑、如今又青春焕发的历史老人,见证了转战陕北这一伟大战略转移的全过程。事实证明,毛主席这一决策是多么英明、多么正确、多么神奇!边区的人民是多么勇敢、多么顽强、多么赤诚!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回顾这一战争奇观,使人感到“陕西是根,延安是魂”“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论述多么深刻、多么重要、多么富有新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