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诞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开头与结尾

一 小说的开头

不仅是小说,故事的构成就是——起承转合,即开始发生,继而承接,然后逆转,最后结局——原则上都是这四部分。

至于具体把重点放在哪一部分然后推进整体的构成,这因人而异,但是所有作家都会特别用心的就是开头和结尾。

其中尤其是开头,因为这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部分,所以在吸引读者的意义上是最重要的,是所有作家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的部分。

但是不管吸引人多么重要,过分的话会有种虚张声势的感觉,所以没有必要去思考些离奇古怪的开头。而是要通过开头去表现作品的主题,作家赋予作品的意图和目的,以及作家自身的意趣和美学意识。如果是短篇,那么同时渗透了作品主题和作家个性的开头就是很理想的了。

例如,“穿过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了”,这是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开头,非常有名。在当时该作品创作的年代,从东京去越后的汤泽无论从距离上还是时间上都是很困难的,而穿过一个隧道后,突然眼前的世界就变了,我想这种实际感受还是很明显的。另外从东京到雪国,周围风景变化的同时,男主人公对覆盖着厚雪的土地、风景,以及当地女性的感情也自然地渗入其中,然后《雪国》这一作品的主题也随之鲜明地浮现出来。

但是,《雪国》的开头之所以优秀,还因为这一句后面紧接着“夜的底色泛白了”这句诗一般精致的句子,并不是仅仅开头一句就够了。

这便是开头创作的难度,虽说只是个开头,但是只有后面的句子具备紧张感才更能衬托出它的存在,并不是只有开头的一行写好就行了。总之说是开头,但其中包含着作家长年累月磨炼出来的感悟和文章表现力,而且他们观察人与人生的角度也会自然地表现于其中。

这样看来写好开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开头写好的话,那么后面的文章也会自然变得生动起来。

以我个人的作品来说,例如《一片雪》的开头“黎明时分,一大早就发生了地震……”,我自己比较满意。我觉得“一大早就发生了地震”这个表达给人一种不安的预感,并且对后面的已婚女子和男人的心理波动有很好的象征作用。

当然开头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有的以突然的对话开始,我认为这很难表达象征意义,所以我个人是不会用的。作为实际问题,以会话进入故事多少会有些大煞风景,类似例子也有不少。我觉得开头部分最好还是尽可能地使用能表现作品主题的风景描写,或者能暗示出场人物心理的象征性的描述。

虽然开头是为了吸引读者,但是过于打磨推敲,用力过度的话也会导致失败。但是如果太普通则更为糟糕,最好是能在不经意间渗透进一点儿特别之处。当然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经验累积是很难把握这种微妙的平衡的,但是对于初学者,非要二者取其一的话,还是稍微用力一点比较好。

以前流行古惑仔电影的时候,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后也会感觉自己就像主人公一样,刻意端起肩膀走在大街上。创作也是一样,需要让自己进入到作品中去,某种程度上需要用力一点,或者说振奋起精神来。

特别是新人奖的报名作品,因为开头就决定了第一印象,所以更应该加倍用心。平日多搜集喜欢的文章,并记录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顺便提一下写完开头后的下一阶段的事,大多数的小说需要在开头后的几页中,把什么样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地方打算干什么说清楚。我发现有的作品这时往往会急于在短短的页数里说明所有问题。当然我们需要让主人公尽早出场,但是过于着急地去说明反而会破坏文章的节奏感。虽然我不赞成拖延主人公的出场和相关说明去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也不能因此而操之过急。

这也是仅次于开头的重要问题,最好让读者读完开始的两三页就能做到大致明白。

二 什么是好的结尾

想到了好的开头,由此开始小说创作,与此相同,有时想到了一个好的结尾,于是写作变得更加快乐。说得极端一点,有时可能会为了写最后一章的结尾而不断地写下去。

但是如果结尾过早地成型并且先行的话,反倒会被束缚住,致使小说整体的结构不合理。

例如,有时在读完一部作品后,我们会明白原来作家是为了写最后这一幕啊,那这样一来,读者就会觉得中间部分变得拖沓冗长,后半部分为了迎合结局而匆匆地一笔带过,我们有时会碰到这种小说。

如果说开头表现作家的感性,那么结尾表现的则是作家的特质。根据结尾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是抒情式的,还是逻辑性的,是清醒派的,抑或是自我陶醉式的,这些特质都渗透在其中。

不管是哪一类,抒情也好讲究逻辑也罢,重要的是读者的感觉,如果读后的感觉不好,那么这小说就是失败的。换句话说,结尾部分的情感净化作用必不可少。

如果结尾没有情感净化作用,就好像期待落空,读完后会很难让人接受。我希望最好还是在读完后能够留下余韵,留下慢慢渗入心灵的东西。

此外和开头部分一样,结尾再好,它之前的部分如果没写好也是不行的。

如果写到后半部的八成或七成时,不制造紧张感并慢慢收尾的话,那么好不容易想出的好结尾也很难发挥作用。特别是长篇小说,受精力持久度的影响,写到这里往往是成败的关键,如果这时懈怠了,那么给人感觉就是全盘皆输。

电影也是如此,结尾出色的可以说都是杰作。出色的结局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全片的主题逐渐渗入人心的感觉。

经常在新人作品中看到这样的问题,即没有情感净化的出口,即使读完了也没有感同身受的认同感。读者难得想被感动一次,作品却不给这个机会。这种情况下最让人无奈的是有些人写的结尾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即使他有相应的理由,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多数读者的共鸣,也是要引起消化不良的。

总之开头和结尾在写之前都要事先预测一下写出来后的样子,如果能相互协调的话,那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三 心理描写的篇幅

在心理描写方面,小说与其他媒介相比,特别是与图像视频相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例如最近的漫画中经常给原本没有浊音的假名标注上浊音,比如通过写成“あ゛い゛してる”来表示强烈地爱。像这种可以被称作是漫画语的独特标记方式,听说女中学生们经常在信件中使用,大概和“超爱你”是同样的意思。

对于这种倾向,一部分漫画家认为这是漫画语言的进步,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漫画本来就是通过绘画来表现的,但是随着漫画读者的高龄化,与之相应的也要求作品能表达更为复杂的心情,而仅仅通过绘画是很难表达出内心的微妙变化的。于是在原有的会话文字上强行加上浊音标记,把文字变大变粗,而这些也不过是用来弥补原有表现的不足。

实际上,一句“吓死了”也分特别吃惊,不是那么吃惊,通过动作做出吃惊的样子等多种情况。对于这个问题,绘画只能画出一张吃惊的脸,而之后加上带浊音的“お゛どろ゛い゛だ”,就可以搪塞过去了。

所以这不是漫画语言的进步,反而是证明了漫画表现力的衰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因为仅靠绘画无法充分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所以只好用文字等手段进行弥补的苦闷的姿态。

与此相反,小说特别适合描写不同的细微的人物心理,从非常吃惊到明明不是很吃惊却表现出吃惊的样子,如果具备相当的文字表现力,就可以表现出这些差异。作为作家不能不去发挥这个优势。如果在这方面放弃了,就无异于主动输给图像视频,甚至可以说,如果一部小说没有好的心理描写,那么它根本就没有作为小说被创作的意义。

而小说所最擅长的心理描写不一定是动态的。

例如,一个女人一整天没动,坐在房间中。表面上确实是默默地坐着,但是她的内心中可能在想很多东西。这种心理行为虽然表面看不出来却能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描写的妙趣所在。

嘴上说着好吃,但实际上内心并不觉得;或者表面上赞成,实际上却觉得难以接受等等。把这些仅用单纯的行动难以表达清楚的东西写下来,这正是小说这种媒介的拿手之处。可以说只有写出这些东西才能发挥小说的力量。

在描写这种微妙的心理波动时,必须要注意尽量不使用断定式词语。不用“是这样的”“是那样的”这种表达,而用“可能是”“好像是”等这些更含蓄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可能描写出内心深处的心理。

在思考心理描写的问题时可以参考卡缪的《异乡人》。开头的一行是这样写的“今天妈妈去世了”。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而他却在阿尔及利亚的阳光直射的海边和一个长期保持着男女关系的女人一起游泳。那个女人问:“你喜欢我吗?”默尔索回答说不知道。

如果是相爱的男女,当女人问男人爱不爱她时,男人会回答“爱”。其实这两种回答都是可以成立的。一种是从现实中的例子来看,一种是从更深层的内心来看,回答“不知道”才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这是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的差异。从表层心理看,尽管母亲去世了却还和女人嬉戏,所以回答“爱”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真正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么“不知道”则更接近真实。

最后,如果继续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那么就不是喜欢现在身边的这个A女子。男人内心潜藏着喜欢女人的本性。如果由这个问题回顾一下从前,然后试想一下是不是就非她不可呢,答案就只有“不知道”了。也可以从这个方向去追寻真实的内心。

这么一来,对于认为回答不知道是更真实的人们来说,回答“爱”的这种小说是缺乏深度和令人乏味的;而反过来也有人会觉得回答“不知道”的那种小说是难以理解并缺乏真实性的。

写小说时,选择用哪种方式写,或者用折中的办法写,这其中设定的关键点在进行心理描写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四 风景描写的练习

与心理描写一样,风景描写在小说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像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川端康成的《雪国》,开头部分不仅是出色的心理描写,同时风景描写也很棒,共同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但是我感觉最近的作品风景描写越来越敷衍了。这样一来,节奏虽然变得明快了,情节也推进得更迅速了,但是包括人物素描在内的情景描写也随之变得不够细致了。有的即便写了也不过是固定流程似的描写,体现不出作家独特的审美和素养。

说到底是否有出色的风景描写关系着小说有没有丰富的内涵。如果没有的话,小说就容易变成只剩下情节的枯燥小说了。

那么为了更好地进行风景描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培养观察力。

夕阳西下时,在高层建筑的休息间透过窗子眺望城市中夕阳下的风景,淡淡的烟霭中,西边的天空被染成红色,只见富士山的山顶若隐若现。如果看到这样的风景,怎样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呢?或者乘电车时,面前有貌似恋人的一对男女在嬉戏。我们又应该怎样描写这两个人呢?我们就应该像这样经常地练习观察和描写事物。这可能就像在学英语时,看到日语就会想到这用英语应该怎样表达呢。

这时我们不能满足于用陈旧的语言,而是要思考一下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训练方法,我认为保持对俳句或短歌等创作的兴趣是很有效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去练习怎样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

总之风景描写的原则就是,亲自去看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如果懒得做到这一点,就如同是自我否定了自己是作家一样。

五 时间的倒叙

怎样在小说中设定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般说来,在小说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时间倒叙。首先A在开始出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现在在做这样的事情,其理由要返回从前然后进行说明。这是很方便的一种方式,但是它的缺点是如果过于随意地使用,那么小说情节可能会无法推进。

比方说要写男子A与B的亲密关系,那么与其描写他们变得亲密并继而加深了这种关系的过程,还不如设定他们原先就有这样的关系,然后用倒叙的方式来描写这部分,这样相对会比较容易。但是过多使用倒叙也有可能会让小说整体变得粗糙。

因为小说基本上是主人公向着前方,或者说是向着未来前进的,所以主人公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产生关联,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然后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他的人物性格,这样才是自然的。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最好把回到过去进行倒叙的方式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总是从现在的节点回顾过去而不往前发展的话,那么小说就会成为固定的没有意思的东西。

这可能和是否创作新人没有直接关系,在处理时间方面比较困难的是报纸上的连载小说。因为连载小说是读者一天读一次,所以最好能配合实际的季节来写。炎热的夏季不得不读寒冬的内容,或寒冬里读到酷暑的内容都会让人觉得别扭,这样想来,小说中的时间就有了很大的限制。

时代小说因为从一开始时代的设定就不同,所以比较容易变通,而现代小说竟意外的困难,但是话虽如此,过于在意读者又有可能导致小说缺乏变化。

这种关系对于作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夏天去写冬天的故事时,就有可能影响到情景描写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关于未来,原则上无论是对作家还是读者来说都是看不到的,可以自由地写,也比较容易写,但是写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使用推测的表达方式,而断定式表达方式基本上是不能用的。

如上所述,时间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旦混乱了,就会成为不知所云的小说。也有的小说会以前卫为名去乱写,但是这些作品大多数内容空洞,不过就是成为一时的话题罢了。

推动时间的方法最好还是以追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的形式向前推动,这是比较自然的。当然长篇和短篇的时间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以后有机会再讲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