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社会
分封制
据《左传》记载,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鉴于管叔、蔡叔的忤逆作乱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开创了西周的分封制,而“封建亲戚”也就成为分封制的核心。
封土建国的封建制度实始于陶唐、虞夏之际,夏、商两朝亦有分封,但周代的分封与夏、商的分封有着显著的区别。周代的分封是建立在“亲亲”的原则之上,将宗亲贵戚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分封在离周朝王畿远近不同的地方上,这种分封以宗法制为保障,自上而下,层层分封:周王室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为周天子,庶子分封出去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即位为诸侯,庶子分封出去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即位为大夫,庶子则分封出去为士。周朝的分封在融合了其特有的宗法精神之后,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夏、商社会的“等衰”社会。而夏、商两朝的分封不过是一种方国部落联盟的松散形式,并没有形成像周天子与诸侯那样严密的君臣关系。
▲曲阜鲁国故城碑
周朝的这种分封制度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开始形成,经成康之际的大量分封得以确立,成为定制。在此之前,文王和武王也进行过分封,如武王克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并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继殷祀。但是这些分封都不是周公之后真正意义的分封,仍属于传统的巩固部落联盟的分封。
据古书记载,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很多,《吕氏春秋》说周天子分封的国家有400多个,臣服的方国部落有800之众。在这些封国之中,以周王室的宗亲为主,《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这些姬姓的贵族,又集中在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裔当中。据《左传》记载,先后受封的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等国是文王的后裔;邗、晋、应、韩等国是武王的后裔;蒋、邢、茅、胙、祭等国是周公的后裔。这些封国多在今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经济发达的地区,属于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此外,姬姓之国还有芮、息、随、贾、沈、密、郑、虢、滑、樊等国。在这些姬姓诸侯国当中,周公之子伯禽所建的鲁国,武王同母弟康叔封所建的卫国,召公奭之子旨所建的北方大国燕国以及成王叔虞所建的唐(即后来的晋国),成为周宗室的主要屏障。
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所建的诸侯国,位于山东半岛。半岛南部的奄国,在三监之乱时参加东夷的叛乱,就是《尚书大传》所说的“三年践奄”的“奄”。武王克商之后,封周公于鲁。由于周公忙于辅佐成王,一直没有就封,直到东征结束之后,周公才派他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前往封国,成为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因鲁国尊奉周公为始祖,所以将鲁国位于文王后裔之列。
在伯禽就封前,周公曾告诫他要谨小慎微,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身份尊贵而傲慢无礼。鉴于镇守东夷之地的重要性,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还得到了不少特权。伯禽抵达封国之后,坐镇“商奄之民”,谨行周公教诲,成为辅佐周室的重要封国。孔子之所以能从周礼,是因为周公所建的鲁国完好地保存了周的礼仪制度。《淮南子·齐俗训》也记载:“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这些话未必真的出自周公、太公之口,但是由此可见鲁确实是尊奉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度,完好地保存了西周的礼仪制度。正因如此,孔子才能根据周的文献,删《诗》《书》,定《礼》《乐》,编著儒家经典。
卫国的始祖为武王的同母少弟叔封,因初封于周室王畿内的康国,故称康叔封。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康叔封于卫,都城在今河南淇县。由于地处殷人旧地,封赐仪式颇为隆重,由司空聃季授土,司徒陶叔授民,得到殷民七族以及车、旌旗、钟等玉器仪仗。在临行前,周公亲自向康叔封发布训诫,即为《尚书·周书·康诰》。为了让年轻的康叔封谨记殷商亡国的教训,周公还特别作了一篇《酒诰》以告诫康叔封。在成王时期,康叔封还担任司寇一职,执掌刑罚大权。卫国在所有封国中封地最大,又地处中原,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又执掌“成周八师”,成为当时屏藩周室的重要支柱。
燕国是西周北疆的一个大国,由召公奭的长子旨所建。燕国的军事位置十分重要,此地不仅可以震慑曾为殷商与国的孤竹国的殷顽,还是沟通中原和辽海地区的枢纽。
晋国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国。晋在今山西境内,历来是戎狄杂居的地方。武王死后,这里的唐国曾经参加叛乱,成王时封其弟叔虞于唐,以加强对唐的控制,叔虞之子燮父时改国号为晋。传说晋的建国始于成王的一次戏言,一天年幼的成王与叔虞一起玩耍,成王把一张桐叶剪成圭状,作为封土的宝玉赐给叔虞。后来成王果然兑现儿时的戏言,叔虞封唐都,这就是有名的“桐叶封弟”传说。
▲桐叶封弟图
除了姬姓之国,西周还分封有功大臣及臣服的与国。在这些异姓诸侯当中,姜姓的齐国、子姓的宋国、芈姓的楚国等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国家。子姓的宋国是周公为了稳定殷遗民而立的,芈姓的楚国在文王时始封为子男,后来成为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强国,姜姓的齐国则是周初所立的诸侯国中最显赫的异姓国。齐国毗邻鲁国,其地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是抗周势力蒲姑的旧地。武王克商之后封吕尚即姜太公于此,周公东征之后又命姜太公征服这里的“五侯九伯”,使之成为夹辅周室的重要力量。
分封制度终西周之世而存在,以周公、成王和康王时期最为集中,故至西周中期的宣王时期,在西周的版图上形成了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交错并列的格局,如《国语》所说:“当成周时,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荆蛮戎狄之人也。”即姬姓国家以东、西两都为中心散布,似众星拱月般环绕在王畿四周,同时又与异姓诸侯以及地方土著居民相间,形成星罗棋布、犬牙交错之势。
周王室与诸侯之间通过分封与受封的形式形成主从关系。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承担捍卫王室、镇守疆土、定期朝觐纳贡以及奉命征伐等义务。除了周天子分封诸侯外,在诸侯内部,诸侯也可以将本封国内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也可以继续分封给子弟和家臣。周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与诸侯的上下君臣关系,诸侯臣服于天子,而在诸侯内部又有自己的臣民和疆土,形成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而这种分封制既有别于夏、商的部落联盟,又异于后来中央集权制兴起后的郡县制,是周在政治体制上的一种创举。
西周通过这种独特的分封建国制度,加强了周王朝对四方的控制力度,建立起一个幅员空前辽阔的奴隶制王朝,对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列国纷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