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武帝刘彻
西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七月七日早晨,景帝夫人王美人于猗兰殿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尽管他是景帝的第十个儿子,却得到景帝的格外关注。因为景帝认为这个孩子与众不同。景帝给他取名刘彘。他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由于他聪明过人,7岁时便能透彻地明白事理,于是景帝便给他改名为彻。后来原太子刘荣被废,他被立为储君。公元前141年,景帝崩,16岁的刘彻即位称帝,在位共54年。
▲汉武帝像
武帝即位时,汉王朝经过高惠文景几代帝王的经营之后,出现了太平盛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武帝以雄才大略,从多方面着手治国理政,创建了不朽的业绩,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
武帝即位后进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思想领域抛弃“黄老之学”,选用儒生组阁。他下诏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亲自策问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问题。应对者有百余人。其中董仲舒三次上书应对,献“天人三策”,主张黜刑名,崇儒术,明教化,兴太学,令郡国尽心于求贤。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其所谓“大一统”,即损抑诸侯,一统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他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他主张以儒家学说作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武帝本人就崇尚儒学,这话正中下怀,便以董仲舒为江都相。
▲汉儒讲经图
丞相卫绾原是武帝的老师,也是儒生。他随即上奏说:“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武帝准奏。他任用了一批好儒之士,如窦婴、田、赵绾、王臧等。他们在一起商议,要按照儒学礼仪,实行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行巡狩等制度。不料这些崇儒活动,遭到武帝祖母窦太后的激烈反对。
窦太后笃信“黄老之术”,当时她控制着朝政。为了反对崇儒,她撤了丞相卫绾的职,以自己的侄儿窦婴为相。可是没想到窦婴也是儒生,他站到武帝一边。当御史大夫赵绾提出今后奏事不必再呈窦太后时,窦太后大怒,斥责武帝,找借口将赵绾和郎中令王臧逮捕,并令其自杀,同时免去丞相窦婴、太尉田的职务。年轻的武帝面对专横的祖母无可奈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时难以施行。
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一种富于进取精神的学说,具有雄武好胜气质的武帝没有就此甘休。
建元三年(前138年),武帝招选天下文学贤良之士,把一批有才华的文人、学士集聚在身边,形成力量。如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终军等。两年后,窦太后病重,武帝下诏“置五经博士”,即在朝中设通晓《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博士官,表示了对儒学的重视。
窦太后死后,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听从董仲舒之言,开始令郡国推荐孝、廉各一人。其后,又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京,武帝亲自策问,选用人才。元光五年(前130年),又征召吏民明世务、习儒术者到京。当时对策者上百人,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回答问题很有见地,受到武帝赏识,被破格拜为博士。后来,公孙弘擢居相位。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又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弟子依成绩高下出补官吏。通过这一系列的征召、察举,武帝不仅培养和提拔了大批人才,而且向世人表明,只有通晓儒家经典才能做官食禄。史称:“自此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武帝执政仅10多年,儒家就取代了道家的地位,成为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陶俑军阵
反击匈奴的入侵,是武帝一生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即位之初,他就开始着手准备。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受匈奴单于的欺压,被迫西迁。武帝认为,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他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招募张骞,令他率百人使团出发,去西域联络大月氏。
大臣王恢力主抗击匈奴。建元元年(前140年),匈奴请求和亲,王恢即指出,匈奴反复背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但遭到多数大臣反对,武帝只得行和亲。两年之后,王恢又提出诱匈奴单于入塞,然后合兵歼灭,史称“马邑之谋”。武帝同意了。虽然此计因人泄密未能成功,但却拉开了武装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武帝为了方便用兵,于元光五年(前130年)发卒万人修雁门通道。次年,匈奴入上谷(今河北怀来西南),武帝果断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四将军各率万骑出击。卫青军直捣龙城(匈奴单于祭天大会诸部处)。从此,武帝多次组织大军,打击匈奴入侵,获得胜利。
元朔二年(前127年)一仗,驱走匈奴白羊、楼烦王,收复黄河河套西北部地区。于此立朔方郡,并建城,修复秦代要塞,招募10万人迁居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一仗,给匈奴以沉重打击,霍去病两次深入匈奴境内,斩将俘王。匈奴内部分裂,昆邪王(也作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投降汉朝。武帝大喜,封昆邪王为漯阴侯,同时将归降的匈奴人安置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朔方(今内蒙伊盟西北)、云中(今内蒙托克托)等五郡,依其风俗,设五属国都尉管理;并在原休屠王和昆邪王所属之地设张掖、酒泉、敦煌、武威等郡。这一仗后,河西走廊至罗布泊一带无匈奴。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又派卫青、霍去病等痛击匈奴,匈奴被迫远遁漠北,此后再无力进行大肆骚扰了。汉王朝西部边境得到一段时间的安定。
张骞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所囚,前后历时13年才回到长安。他虽未完成联络使命,却获得大量有关西域的资料。在反击匈奴之战节节胜利时,武帝于元狩四年拜张骞为中郎将,令他再次出使西域,招乌孙回河西故地,以截断匈奴右臂。张骞到乌孙后,分遣副使去大宛(在今中亚东部)、康居(在今中亚北部)、月氏(在今阿姆河上中游)、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等国。四年后,张骞还朝。乌孙王不愿回故地,但派出数十人到汉朝答谢。汉与西域的交通自此揭开序幕。此后,武帝曾应允与乌孙王和亲,为求汗血马曾与大宛交战。不过,当时友好交往是主流,西域各国多奉使于汉,双方使臣往来不绝。
武帝反击匈奴,沟通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东方的历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好大喜功的武帝在反击匈奴入侵的同时,又积极处理汉王朝与东部、东北部、南部、西南部等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
▲张骞通西域壁画
建元三年(前138年),居住在今浙江的少数民族东瓯受到另一民族闽越(今福建)的攻击,东瓯派人至长安求救。武帝听从严助之议,为显扬国威,使更多的小国归附,决定调兵援助。闽越闻讯撤兵。东瓯人请求内迁,武帝将其安置在江、淮间。
三年后,南方的南越遭闽越王攻击,武帝立刻派兵支援南越。闽越闻汉朝大军将至,内部瓦解,投降。从此,南方各部越人统于西汉朝廷。
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武帝采取了安抚政策。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派唐蒙携大量粮食和财物去夜郎(在今贵州西部),赠送给夜郎侯和周围的小国,宣扬汉王朝的威德,使他们归附;他又派司马相如去邛(在今四川西昌)、笮(在今四川汉源)等部落,以同样的手段,使他们归附汉朝。这些民族归附后,武帝在那里设郡或都尉,进行管理;同时又派人修筑通道,加强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关系。以后,武帝还曾派使者深入西南夷地区,以图寻找身毒(今印度),沟通与西域的联系。
南越王免除闽越威胁后,想进一步向汉王朝靠拢,请求享有内地诸侯王的待遇,遵行汉朝法令。但国相吕嘉等人则反对完全内附。元鼎五年(前112年),吕嘉杀汉使和南越王赵兴、王太后,另立新王。武帝派兵10万,于次年灭南越,然后于其地置南海(今广州),苍梧(今广西梧州),郁林(今广西贵县东),合浦(今广东合浦),交趾(今五岭以南),九真、日南(均在今越南境内),珠崖(今广东琼山东西),儋耳(今广东儋耳)等九郡。
▲吊人铜矛(西汉)
在汉军讨伐南越时,西南夷中的且兰君率众叛乱。武帝发兵杀且兰君,以其地置牁郡(在今贵州都匀北)。夜郎表示诚心归服,武帝封他为夜郎王。夜郎入朝,冉、驻等小国十分震恐,也请求臣服。于是,武帝在西南夷地区实行郡县制,以邛都为越郡(在今四川西昌),笮都为沈黎郡(在今四川汉源),冉、驻为汶山郡(在今四川茂汶东),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在今甘肃成县)。其后,武帝又派兵征讨滇王,滇王投降,入朝受封,武帝以其地为益州郡(在今云南宜良)。夜郎侯与滇王的入朝,西南四郡的建立,使西南广大地区直接统一于汉王朝的管理之下,这对西南边疆的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武帝还陆续派兵征西羌,击东越,攻朝鲜。元封三年(前108年),朝鲜降汉,汉王朝以其地置乐浪(今朝鲜平壤)、临屯(今朝鲜咸境南道南)、玄菟(今辽宁清原)、真番(今朝鲜开城)等四郡。通过反击匈奴到朝鲜降汉,汉王朝的疆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东起朝鲜半岛东海岸,西至遥远的西域,北至阴山、大漠以北,南至今越南中部的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汉初所封诸侯王,经景帝的“削藩”后,势力削弱,但仍是中央皇权的威胁。为加强中央集权,必须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采纳主父偃的献策,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每一诸侯王国都被分割成很多小侯国。“推恩令”的实行,是西汉诸侯王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淮南王刘安是武帝的叔叔,不甘心受制于年轻的武帝。他串通衡山王刘赐及朝中部分大臣,阴谋夺取帝位。元狩元年(前122年),阴谋败露,刘安、刘赐自杀,受牵连被处死的列侯、官吏、豪强等达数万。武帝打击皇室内的反对势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此外,武帝还颁布《左官律》《附益法》等,防范诸侯王结党营私,制裁依附他们的豪强。依汉制,诸侯贡献黄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武帝借口诸侯王交纳的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将他们夺爵、除国。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一次就因酎金夺去106人的王、侯爵位。
在打击诸侯王势力的同时,武帝不断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初,丞相位重权大,百官唯命是从。武帝即位之初,丞相田任命官吏从不奏禀。武帝实在忍无可忍,气愤地说:“你封官封完了没有,我也想封几个了。”因此,武帝十分注意削弱相权。他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直接向他奏事,不通过丞相;规定诏书等文件的下发,由丞相与御史大夫共同签署。同时,让宫中的尚书、侍中、中书等身边侍臣作为自己的助手,处理朝政。这样,在中央官员中形成了“内朝”与“外朝”官之分。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成为执行者。内朝成员官卑位低,完全听命于皇帝,武帝能对之指挥自如。武帝还常拿丞相治罪。他前后曾将13位丞相免职或斩杀,丞相一职往往成为施政失误的替罪羊。以至有人把当丞相看成是最危险的职业。如公孙贺被任命丞相时,竟“不受印绶,顿首涕泣”。
汉初法制简略宽大,武帝即位后,违法乱制的人愈来愈多。元光五年(前130年),他任命张汤为御史大夫,与赵禹修定各种律令。这些法制中有一部分是针对地主阶级内部不法分子的,施行后对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意义。
选拔官吏,是武帝强化自己统治采取的又一措施。他多次下诏,把汉初的“察举”和“征召”两种授官形式作为制度固定下来,还规定各郡国必须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否则,将对郡守以“不敬”论罪,以“不胜任”免职。他不仅下令征召,还派博士到各地去征召吏民中的人才。察举、征召制度的健全和实行,使一批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才被吸收进统治机构中,成为武帝施政、治军、理财的依靠力量。
武帝即位后不久,豪强势力发展,危及社会安定。武帝一方面下令,将全国各地豪强300多万强行迁到长安以西的茂陵定居;一方面任用一批执法如山、不畏强暴的“酷吏”,严厉制裁豪强贵族的横行不法,以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设刺史,建立严密的监察制度。他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即13个监察区,每州置一刺史,代表皇上,每年秋天去巡视该州各郡国。关于监察的内容,武帝规定了六条:一、豪宗强占田宅超过定制,以强凌弱;二、郡国长官背公向私,侵渔百姓;三、郡国长官不恤百姓,肆意杀人;四、郡国长官任人不当,徇私弃贤;五、郡国长官的子弟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六、郡国长官与豪强勾结,背令枉法。刺史按这六条,查处郡国长官和豪强的犯罪行为。遇有特殊情况,武帝还派官员以“绣衣直指”的身份专程去地方处理案件。西汉王朝在武帝的治理下,达到了空前的巩固和统一。
▲西汉铜质母范
连年大规模的用兵和武帝个人的挥霍无度,使西汉王朝出现了财政危机。元朔元年(前128年)大司农报告说:国库即将空虚,军费开支不足。武帝批准实行“买爵赎罪”。以钱捐官,纳钱赎罪的办法对财政补益不大,至元狩四年(前119年),国库彻底空虚,武帝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于是,他起用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理财家,如桑弘羊、东郭咸阳、孔仅等,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经济危机。
第一是币制改革。币制改革分三次完成。元狩四年造新钱币,以白鹿皮为“皮币”,值40万;以银锡铸为“白金”币三种,各值3000、500、300;销四铢钱,铸为三铢钱。严禁民间盗铸,违者处死。次年,改三铢钱为五铢钱。而民间盗铸钱币活动始终未能制止,元鼎元年(前116年),处死私铸钱币者达数10万之多。于是武帝下令废除“白金币”,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由上林苑的均属、钟官、辨铜令三属官铸造,称为“三官钱”,不是三官钱不得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币制改革,使朝廷收回了大量的货币,控制了货币的发行权。
第二是开展征税。武帝倚重桑弘羊,颁布“算缗”与“告缗”令。这两令规定,凡拥有一定资产的人必须按资产多少交税;若不如实呈报纳税,经告发查实,将没收家产,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将得其家产一半。这两令的实行,使朝廷得钱财以亿计。
第三是盐铁官营。朝廷垄断了盐铁业后,财政收入明显增加。
第四是实行“平准均输”政策。由中央和各郡国出面平价,调剂运输,使富商大贾无法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武帝用了九年的时间(前119—前110年),实行这一系列改革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国库得以充实。
武帝在解决财政危机的同时,对农田水利也十分注意。他曾采纳郑当时的建议,令人开漕渠;又接受倪宽的提议,穿六辅渠。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派数万人治理黄河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决口。为了治好这20年未能根治的决口,他亲临现场,举行祭祀,祈祷治河成功,之后命令随行群臣“负薪”,参加治河。这次决口填塞后,80年里未发生大的水灾。
▲彩绘陶壶(西汉)
在追求享乐上,武帝是十分突出的。他年轻时就常常微服出访,拈花惹草,追鹰逐兔。一次入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射猎,车骑践踏农田,遭到农民的咒骂,地方官要加以拘捕。一次夜至柏谷(今河南灵宝西南),客舍主人怀疑他是强盗,险些将他杀害。武帝的好色也是比较出名的,他后宫嫔妃众多,在历代皇帝是少见的。《汉武故事》记载:“又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两千人充之。率取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满四十者出嫁,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补之。凡诸宫美人可有七八千。建章、未央、长乐三宫,皆辇道相属,悬栋飞阁,不由径路。常从行郡国,载之后车。与上同辇者十六人,员数恒使满;皆自然美丽,不假粉白黛黑。侍衣轩者亦如之。上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时无妇人;善行导养术,故体常壮悦。其有孕者,拜爵为容华,充侍衣之属。”
▲铜长信宫灯(西汉)
可以说,武帝在事业上大展雄才的同时,也尽情享乐,一生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成仙登天,长生不死,是武帝一生中孜孜以求的大事。他尊礼方士,迷信鬼神,元光二年(前133年)就亲祭灶神,遣方士入海求神仙,并炼丹药。武帝妄想成仙,先后重用方士李少君、谬忌、少翁、游水发根、栾大、公孙卿等人。其中对栾大最为器重,封他为五利将军,并将自己的大女儿卫长公主嫁给他。他甚至对公孙卿说:“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履耳。”求仙问神本是虚妄的谎言,而谎言终究是要揭穿的。武帝晚年,没能成为神仙,他如梦初醒,“后上杀诸道士妖妄者百余人”,彻底放弃了求神成仙的事。
武帝后期,国内外各种矛盾尖锐起来。首先是匈奴又开始侵扰汉境。天汉元年(前100年),汉使苏武被匈奴扣留。次年,武帝不得不再次大规模对匈奴用兵。不料,此后的几次出兵,每次都是汉军失利,将军李陵、李广利相继被迫投降匈奴。其次,人民起义不断发生。百姓因不堪频繁征调和官吏的酷暴,纷纷揭竿而起。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南阳等地都爆发农民起义。义军大者数千,小者数百,他们攻城邑、取库兵、释死囚、杀官吏,朝廷为之震动。武帝两次派兵镇压,但是义军散而复聚,继续战斗,朝廷无可奈何。于是,武帝规定:敢藏匿义军者斩,官吏察捕不力者处死。从此官吏惧怕受诛,索性隐匿不报。结果,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朝廷发生内乱,先是丞相公孙贺之子骄奢不法,诅咒武帝,事发后全家被诛,而受牵连被杀的皇室成员和宫女就达数百人。其后是太子刘据为江充诬陷,被迫起兵,兵败自杀。
与匈奴交战节节失利,起义风暴遍及关东,统治集团上层矛盾激化,这一切,都使进入晚年的武帝清醒起来,他开始反省自己的过去。
征和四年(前89年),67岁的汉武帝召集群臣,承认自己以往的过失,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大鸿胪田千秋立即上言,请罢求仙之事。武帝准奏,下令将那些靠迷信骗取爵禄、钱财的方士一律罢免,并封田千秋为丞相。事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武帝能承认自己狂悖,伤害了百姓,使天下愁苦,宣布废止方士的迷信活动,诚恳自责,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他还一改过去那种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不惜民力的作风和政策,把治国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生产、富国富民上。
当桑弘羊等大臣上奏,请派将士到轮台(今新疆轮台)屯田,筑亭障,“以威西国”时,武帝不允,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深刻检讨以往频繁征伐的错误,说:以往远征西域,虽有小胜,然“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是“朕之不明”,“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要远去轮台屯田,还要筑路建亭,这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朕不忍闻!”他说:“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篇诏书史称“轮台悔过”。武帝明确宣布,禁止苛敛暴政,不准随意征发徭役,鼓励养马,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务之急,“由是不复出军”。他还“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养,思富养民也”。
为进一步落实“息民重农”的国策,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上任,推行“代田法”,收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便之”的效果。赵过还大力提倡新农具。例如下种的耧,只用一人一牛,可日种一顷。科学种植法的推广和便巧农具的应用,使亩产提高了三成以上。重农国策很快收到成效。
▲函跃马石雕(西汉)
武帝晚年为立太子一事也煞费苦心。太子刘据自杀后,他没有立昌邑王为太子,又不喜欢广陵王和燕王,所以关于皇位的继承人,迟迟未能确定下来。后元元年(前88年),武帝已经69岁,确立太子一事不能再拖延了。他打算立受宠的少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刘弗陵仅7岁,其母赵婕妤又年少。为了不让吕后专权的历史重演,他令人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同时,又令自己宠爱的夫人赵婕妤自杀。次年,武帝病重,霍光问以后事,武帝说:“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然后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蝉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并与丞相田千秋一道“受遗诏辅太子”。武帝于公元前87年去世,死后,葬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他享年70岁,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武帝的一生,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班固在《汉书》卷6《武帝纪》中说: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做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对武帝的才略、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颂武帝“聪明能断,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货”;但又抨击他“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倍感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惫,起为盗贼”;指出其所作所为几乎与秦始皇无异。为什么秦亡汉兴呢?司马光认为:“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他对武帝能好贤纳言、知错改过大加赞赏。
▲汉武帝茂陵
的确,汉武帝是位了不起的封建政治家。他在统治期间,延揽人才,刷新朝政,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各方面都创建了不朽的业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堪称中华民族的英豪,但是关于汉武帝这位英豪的长相如何,史书却并没有记载,今天人们只能从后人的画像中去领略他的风采。翦伯赞先生这样写道:
“说到汉武帝,也会令人想到他是生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很活泼、很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徒,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绝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最后,引用杨生民先生的古诗《赞汉武帝》,来概括武帝的一生:
▲上林苑斗兽图(西汉)